又一个“罗生门”故事,读《地狱变》发现不可靠的叙事

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创作小说《竹林中》,因为扑朔迷离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取名就叫《罗生门》。从此"罗生门"就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达或编制谎言,使真相难以辨别,这样的故事也就称为"罗生门事件"。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地狱变》其实也算得上是"罗生门",故事真相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地狱变》讲的是一位君主堀川大公,让一位画家良秀在自己府中画一幅屏风《地狱变》的故事,小说采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即通过堀川大公的管家作为叙事者来讲述这个"地狱变"屏风的故事,故事中充满着对堀川大公的赞美,讲述可是堀川大公的仁慈和善良,而画师良秀却是无礼且残忍,那到底这个管家讲述的故事可不可信呢,是不是故事的真相呢,那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个故事吧。

堀川大公

小说开头,开门见山引出主人公堀川大公,表面上好像是对他的高度赞扬,甚至是神圣化了,认为他是受神的眷顾,但是阅读全文就会发现,实际上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我们来看看堀川大公的府邸,是那样的豪华雄伟,其程度早就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多人将大公比做秦始皇、隋炀帝,不过那也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按照大公的想法来说,他才不会将那样的财富放在心上。他所关注的是一些细微的事情,有一种所谓"与民同乐"的度量。

发现小说其实是处处充满着矛盾和漏洞,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历史上修建过浩大工程劳民伤财的皇帝,算是横征暴敛的暴君,但是下文又提到"与民同乐"一词,这就是显然是矛盾的。提到堀川大公是不关心财富,却关心细微的小事,小说依然在铺垫,引出下文中堀川大公所真正关心的"小事"。那么小事什么呢?

在大公的一生当中,留下了无数的传闻逸事。比如曾经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一高兴就随手赏赐给人三十匹白马;曾经让自己所宠爱的童子,站在长梁桥的桥柱顶;曾经让一位会华佗术的震旦僧给自己的腿疮开刀等等。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前文说堀川大公最在意的是"与民同乐",但是可以从这段中明显看出来,堀川大公其实是个喜怒无常的人,那么这些"小事",其实也就是赏罚也无常,甚至是让自己最喜欢的人献祭,揭示出堀川大公的残忍霸道和暴虐无情,根本不是字面意思显现的"仁慈"、"宽容"和"神圣"。在这段文中揭示出了叙事者其实

是堀川大公的多年追随的愚忠奴仆,显然这个叙事者是不可靠,就是表面叙事与隐含作者的矛盾。不可靠的叙事就是叙事者的叙事完全从自身角度出发,并不客观,也不真实,存在和文本隐含作者的断裂,人的局限性还体现在叙述者可能处于种种原因有意识地歪曲事实——添油加醋或选择性隐瞒。叙事所使用的语言,能够为人类言说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虚构作品。

当我走到长廊拐角的是,看到夜色当中的池水反射着月光,在那长满松枝附近的房子里,好像有什么人在挣扎。……我大吃一惊,急忙躲闪到一旁,姑娘从我身边擦身而过,飞快地跑出了屋子。不知道为什么,她一边喘着气,一边无力地跪倒在地。她抬头看着我,眼神里都是恐惧,全身因为害怕还在不停地发着抖。不用说她一定是良秀的女儿了。今晚这个姑娘和往常就像变了一个人,她两

眼发着光,面色通红,衣服显得很凌乱,和往常相比显得更加艳丽许多。一边听到一个人正急忙向远处跑去所发出了脚步声。我不禁想到,那人到底是谁啊?

当叙事者在小猴子带领下,误闯入房间里,良秀的女儿才能得以脱身,夜色中所有的描写都是黑暗和模糊,在这层黑暗中,不难想到,那个施暴的人正是堀川大公,前面的铺垫在这里揭示了出来,也证实了传言,同时叙事者的叙事就不攻自破。当良秀的女儿不顺从堀川大公的意图,而且被管家撞破的时候,堀川大公将良秀的女儿绑在马车上烧死残忍的手段,场景极度恐怖,但是堀川大公却是非常欣赏的姿态,仿佛是在观看表演,加剧了所有人对堀川大公的恐惧,但是个时候叙事者仍然只是害怕,并没有意识到堀川大公的残暴,并且替堀川大公辩解,大公是为了惩罚画师良秀的傲慢态度和坏脾气,体现叙事者的没有自我意识被奴役的顺从,所以他的叙事是不真实的不可靠的。

画家良秀

他(画家良秀)的毛病很多,什么吝啬、贪心、不顾面子、懒得要命、唯利是图,用在他身上都再合适不过。其中最为令人不能忍受的,就是他的傲慢和霸道,整体恨不得将第一大画师的招牌挂在自己的脸上。当然,如果仅仅将这个毛病放在绘画上,那还没有什么,可是他对世上的一切习惯常规都不放在眼里。

这一段是叙事者对画家良秀的评价,明显良秀对堀川大公无礼,也得罪了他,作为堀川大公的忠心奴仆,可能就会因为良秀会对堀川大公傲慢和不守宫廷礼仪,而对良秀有偏见,就会推测其种种缺点,甚至连容貌都是丑陋的。从叙事者的角度看残暴的堀川大公却是仁慈的,那么叙事者对于良秀的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可想而知。特别是良秀在大公府中画屏风的时候,叙事者这个时候讲的故事,就包括用锁链紧紧缠着土地,让鹰啄他的徒弟等等,充满着神秘、诡异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也是叙事者的揣测,并非实际情况。

那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在故事中被描述的如此不堪的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在一片烟雾中,一声又一声的惨叫不停地传来,我们这些看着的人都惊叫了起来。那个调入烈火当中抱住良秀女儿的,正是之前被她所救的那只叫良秀的猴子。谁都不知道它怎么跑到了这里,为了这个平日里和自己最亲密的亲人,不顾生命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跳进了火海。


良秀女儿在烈火中煎熬时,之前被她所救的猴子,随她一起跳进了火海,这个猴子象征,一方面是用来反衬堀川大公,动物都比堀川大公具有人性,懂得感恩和报答,突出了堀川大公的冷酷无情和残暴;另一方面这只猴子也叫良秀,就是可以看作父亲良秀的化身,心早已追随女儿进入地狱,世间再无怀恋,突出人的真情对女儿的爱。其实,良秀就是一个极度投入的画家,也是一个极度爱自己女儿的父亲,是真实的人性和情感的,而不是堀川大公的惨无人道。在堀川大公的残暴统治下,让人们的人性和情感泯灭,仁义道德的沦丧,是针对堀川大公封建专制统治的批判。

真相

我们发现了其实真相就是,画家的女儿是府中侍女十分貌美,被大公所喜爱并且想据为己有,但是女孩并不顺从,封建君主堀川大公惨无人道的将良秀女儿绑在马车中烧死,并且逼迫良秀观看全部过程,意在让这残忍的景象成为画作的一部分,良秀悲痛欲绝完成《地狱变》就上吊自尽。

阅读全文之后就会发现,表层叙事是不可靠的,与隐含作者相对立,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深刻的讽刺的效果,具有叙事张力,同时也加大了阅读的难度,造成了一定的审美延迟。其实也是一种反讽,作家往往并不明确的表示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情感的倾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讽喻,它往往既不明确表示其讽喻的对象,也不明确地表示是非的态度,甚至似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只是冷静地呈现事物所储存在的内在的被悖立的状态 ,从而在悖立的状态中相当含蓄地呈现其丰富复杂的反讽意蕴,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隐幽委婉的含蓄美

在小说《地狱变》中隐藏作者的价值观是对堀川大公的否定,并对其暴行进行揭露批判,而文本的叙事者却不断地为暴君辩护,但是我们知道小说真实价值观,就是在表达对美好人性、人情的追求,时至今日残酷的封建帝王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人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从来不会泯灭,理解和照顾我们身边的家人,尽全力帮助我们远方的同胞,让这个春天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