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日两版《嫌疑人X的献身》,论悬疑推理犯罪改编剧的三重困境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眼看就快过完了,没想到在月底又多出了不知道几天的"假期",也好,还有很多好书和好剧没有看。

在这个比较严肃的气氛之下,还是用紧张刺激的悬疑推理犯罪剧来换换口味,比如东野大叔的小说和延伸的改编剧《嫌疑人X的献身》,就是一部笔者极为推崇的好书和好剧,首推日本版,原著作者参与编剧,豆瓣评价高达8.3分,可见一斑。


而几年后的中国改编版却只有6.5分,用同一个"故事"去改编,却有如此差距的原因,正是笔者想在本文讨论的如此类悬疑推理犯罪剧在改编时的三重困境。



第一重:作者原著的"初衷"造成改编剧的"情感差"和"观感差"

在说这点前,笔者想先说说"题外话",关于类似这种悬疑推理犯罪,或者也可称为推理犯罪的小说的一点个人见解,作为前期的铺垫。

一直以来,世界上这类小说(文学),首推欧美,如阿加莎、柯南·道尔等,但与笔者而言,欧美的悬疑推理犯罪小说看起来虽然刺激,设计地也很有逻辑感,但题材偏"无聊"。


经典侦探形象

基本上不外乎就是遗产争夺和"犯罪内幕"两大类,总的来说所谓犯罪的目的都是"利益",且更喜欢以"密室"作为展现文学性的高超感。


由此继承了欧美"主格派"的日本悬疑推理犯罪小说作者,为了本土化,于是在此基础上,演化成了"感情派",或者说日本本格化。

如江户川乱步、松本清等,他们比较喜欢把一切的犯罪理由,都归结为"怪诞"的"情",为此所服务描述的"推理"情节也是,为"情"而写"情",就像是一群只为犯罪而生的"人物"和创造出与之"匹配"的事件与场景一般,相互搭配,脱离实际,为了那个"犯罪"的目的,去虚拟化一样,完全不讲"真实"和文学性。


动漫话江户川乱步

但是作为变格派,或者说新派的东野圭吾倒是个例外,他笔下的人是真实的,是现实的,是有情感的。

如这部《嫌疑人X的献身》一般,如果从实际的角度看真实性,毫无疑问,书中的所谓感情,是极为荒诞的,也是极为不合理的,但是他用一种创造出来的生活化的真实感,赋予人物现实的感情。

于是乎,这种感情随着情节的一步步推进,就慢慢变得极为"合理",观众们也能接受,如此一来,所有"极端"的不合理,也变得"舒服"起来。


由此,如日本版的悬疑推理犯罪改编剧《嫌疑人X的献身》,就因为作者的参与,而着重"描述"其中让人"舒服"的"深情感"。

而中国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则极大地参考了原著,着重去演绎一种"无私奉献感"。

但是无论中、日版都好,既为改编剧,当然出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服务于影视化的基本要求,如"大牌"演员,"专业"布景,"精致"故事等等。


但是如此一来,不免掉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在原著中,作为真实而现实的茫茫众生的其中不起眼的一员——石神和婧子,(这里以原著姓名为准。)其实本人是极为不起眼和平凡的。

当然限于自身的"观感",也就是本人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如石神一般,外人(如汤川)看来是"天才",但他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却是极为自卑的"数学爱好者"而已;


“大神”即便平凡,光芒也难以掩盖。


如婧子更是自卑、懦弱到卑微的地步,从头到尾演绎地都是一名被动地为了女儿洗手从良的前"陪酒女",性格说好听点是温婉,实际上却是一种被传统社会教育所"塑造"的"附属品女性"。

如此两位人物的"交织",或许才"符合"真实的现实中小人物们的"吸引原则",真实的生活本就是如此,没有什么麻雀变凤凰的美梦,没有什么豪门女平民婿的浪漫,有的只是最为平凡的"门当户对"。

所以,其实从一开始,在剧中选择的人物来看,就违背了原著的"初衷",那种用"真实"的情感去推进"不合理"的犯罪目的。


当然,也是很多悬疑推理犯罪剧的"最大"困境,由人物选择带来的作者原著的"初衷",造成改编剧的"情感差"和“观感差”。


如日版而言,福山雅治扮演汤川,尚可有理由合理化,毕竟原著的汤川是天才物理学家,脾气傲慢一点,举止"怪"一点,长得好看一点,也不算什么。(但说实话,演得太偶像贵公子了。)


如此“教授”是不是太......

但是堤真一扮演的石神,真的太过美化了,且不说原著中的石神是个醉心于数学的"油腻矮胖斑秃"的中年大叔,就说一位常年"不见光",一心只有数学的"宅男",是这个样子?

说真的,即使服化如此竭尽心力地制造石神的"颓废感",但往那一站,尤其是和"男神"汤川站在一起,似乎也丝毫不逊色吧,这让观众怎么有带入感?


这张对比算比较“明显”的


而中版更是过分,直接由张鲁一来扮演石神(石泓),如此人物,配上略微"花白"的发,不似颓废,更显忧郁,活脱脱一"大叔款男神"。


这张算“平凡”一点。

更别提由林心如扮演的婧子(陈婧),外貌且不论,单说"感觉",既不卑微,也不似懦弱,更有一种默然的镇定感,可谓是极大地背离了原著初衷想营造出来的"被动性"和卑微感。


如果说演员是这种悬疑推理犯罪改编剧"逼不得已"的必选,那场景和服化等,就是服务情节进展"合理化"的辅助。

但显然,或是出于"需要",或是出于本土化,或是"忽略"等等,总的来说,可能是出于两国背景各自"审查"的原因,以至于这些相对"出戏"的场景和服化,都成为此类悬疑推理犯罪剧的重要困境之一。


如日版,原著的背景其实是日本经济极"停滞"的九十年代,此时的日本全民几乎都"迷茫而绝望",却意外促成了此时社会女性的"觉醒",把故事放到这个背景下,原著作者其实想"说"的故事核心是——女性犯罪的根源来自男性社会。

但或许是"服务"于现实,日版明显把这个核心弱化了,也巧妙地用场景和服化,等于是把故事的背景推进了"一个时代",虽然细节处还是充分还原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样貌,但是在几乎"放弃"了这个大背景之后的演绎,别扭感会比较突出。


而中版就直接本土化了,算是照比地用相对"破旧"的步梯楼和有年代感的场景去演绎一个与现今有"年代"差距的故事,(背景放在2016年的哈尔滨,有点怪怪的。)但在细节的服化上又有点仿造日版而强行中国话的嫌疑。

最别扭的还属陈婧的那家小店,那种大小,那种营业方式,那种刻意的把原著的内容本土合理化的设置,更是极为别扭,且照道理,既然开得起如此大小的店,为何还会入住那种"廉价"而有年代感的房子?


这种“小店”住不起好房子?

总而言之,悬疑推理犯罪剧改编剧的很大困境之一,其实就是作者原著的初衷造成的"情感差"和"观感差",大致地说就是原著初衷与剧中人物、场景和服化带来的感情演绎的违和感。


第二重:"出生"蓝本带来的"本土差"

这一重,其实想说的主要是以两类原著蓝本改编的悬疑推理犯罪剧的困境:

1. "外国"原著蓝本改编:

如中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一般,它的原著是日本小说,天然的就带有一种"国别差",相对的也会带来相应的改编难度,于是从而衍生了两种改编模式,一为"照搬",二为"国情改编";

如中版就是选择在"照搬"的基础上,大程度地相应改编,尤其是在符合"本土化"上面下了大功夫,从名字到案件的细节皆是如此,但却存在"想当然"的做法,如主要演员在表演时的行为模式,每日早上亲自买午餐套餐,(一般来说国人几乎没有自带购买的午餐的习惯,要么去食堂,要么自带家中的饭菜。)以及最可笑的一个赌徒会老实地办卡骑共享单车做交通工具等等。


归其原因,还是中、日两国虽相邻,但两国实际的日常生活却是迥异的,且不说中国东西南北各地的"习惯"皆有很大的不同,就说日本好了,其国民的习惯造就了本国原著的"合理",而"顺"着设置的中版,想要合理地"本土化",让观众有代入感,但却忽略了很多真实日常生活的差异,以至于造成别扭的"四不像"。


2. 本国的"外国基因"原著蓝本改编:

这类其实很常见,当然也是有着"天然"的原因所在,还是因为我国的悬疑推理犯罪小说的作者大多深受欧美及日本作者的风格影响,以至于所创作的原著本身就带着"外国的基因",看似很"中国",实则骨架很多事借鉴了"外国"的"套路"。

如由《心理罪》系列而改编的悬疑推理犯罪剧一般,诚然故事情节的悬疑设置、推理的设计和人物、场景都十分中国化,但其核心,还是用欧美惯用的"心证推理"。


《心理罪》海报

当然,归到诞生前与后,以及"天然的底蕴"来,正如任何时期的创作者都不免受"从前"作者风格的影响一般,有此"借鉴"也属正常,所以这只是一种方式。


但总得来说,这些难以避免的"外国化"原著或者"基因",都为此类剧的改编带来了极大的困境,小到人物性格和语言、举动的合理化、自然本土化设计,大到与之"相配"的服化、场景等必要的情节推进的相衬都是如此。

而过于抠本土化的细节却又会导致"原来故事"的面目全非,自然也不能大到原本的想呈现故事的初衷。

其中这份对于原著蓝本内容改编度的拿捏,是极为困难的,也是此类剧想要好"效果"的重要困境之一。


第三重:侧重点带来的观众的"理解差"

当然,不论前两重困境如何难,最重要的还是被观众所"接受",也可以说是被"市场"所认可。

其实即使是原著,即使《嫌疑人X的献身》被"捧上"多高的"位置"都好,其本身也并非十全十美,也正是这种"缺陷",才为其最后停在那句:"石神继续嘶嚎,草薙觉得他仿佛正呕出灵魂。"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悲剧"美",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可以这么戛然而止,但电影是不能的,限于体裁介质,就"潜规矩"来说,一般的电影都需要一个"结局",且应该是一个全剧的"谜底"所在。(除非确定有多部的电影,一般如此"规定"。)


所以,在这短短的一、二小时内要讲清一个长达15万字的小说内容,必定要有所取舍,且为了达到"好效果",更是要根据对观众(市场)"观感"的预想,而选择想要表达核心的"侧重点"。(当然,作者东野圭吾对于每一版改编要不同的“原则”也是一种原因。)


日版选的侧重点是"不求回报的奉献"与"必胜的局",为此特别突出地把汤川摆在一个"高位",把石神与汤川那场登山之旅描绘成"天才决战",强化美里对情节推进的连接感等等。

但如此一来地各项强化,就把整个故事的基调给"改了",把"主角"的光芒分化的结果就是,在观众们看来,他们理解的故事,变成了偶像傲娇贵公子汤川与"相爱相杀"的"隐居天才"石神的"猫鼠大战",以及石神毫无理由就"深爱"卑微平凡女人婧子的强行升华。


这个角度,不能再帅了!

中版选的侧重点是"为爱无私奉献"与"悲剧的结果",为此基本还原了原著中给予"深爱"陈婧的牵强理由——报"救命之恩",以及加深陈婧的"坚强"性格,弱化陈晓欣的剧情推进连接感,以及"最后"的告知真相的模糊处理等等。

但如此一来,看似增强了故事的"合理化",也似增加了"本土化"让观众有代入感,但是那些"不理解"的细节的处理。

如"两大天才巅峰对决"的登山情节中,石泓说,"解题和爬山一样,我要做的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镜头的处理是用不再打转,顺水飘走的落叶为"寓意"去诠释石泓走出困境,"走下去"完成全局的情节铺垫,但正是如此细节的处理,会让观众进入一个"登山场景毫无用处"的误区。


诸如此类的把明明应该十分精彩且"激烈"的细节,改成极为平淡而显得顺利地平庸的细节还有很多。

如此,对于观众的理解看来,中版的整个故事都略感平淡且牵强,"深爱"的理由不够合理,(随把日本惯有的新搬家拜访邻居的习惯改成"捐书",但实则极为别扭。)杀人的理由就陈晓欣的"性格"来说也不合理。(原著的美里是有主见、坚强的早熟孩子,而陈晓欣则像是被迫、意外而促成的"打击"。)

总之,整个情节推进地刻意到,观众甚至可以从上一步猜到下一步的"无聊"的平淡感。(其实主要还是王凯的表演方式太"偶像",撑不起汤川的天才感,当然,很可能是参考了福山雅治的贵公子表演。)


总的来说,其实这一重的困境,也是所有"外来"改编剧的"通用困境",尤其是如这部《嫌疑人X的献身》一般,不但有鼎鼎大名、获奖无数的好口碑原著在上,更有原著作者参与编剧的日版"玉珠"在前,本身的改编压力就十分大。

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本来就缺少悬疑推理犯罪类型剧的"土壤",可参考的"成功"案例也不多,所以这种使用侧重点而为观众带来的"理解差异"也属于正常,毕竟故事本来就是"日本思维"的产物,核心不改,终究如此。

结束语:

其实公平地说,对于中国而言,此悬疑推理犯罪类型的剧,本身就算是"小众",且还是近年来才慢慢"崛起",为大众所接受的类型,受众基础本就薄弱。

而以《嫌疑人X献身》为例,这是一部"不寻常"的悬疑推理犯罪小说,改编的难度本身就不小。

那么如此一来,更加加深了,作者原著的初衷与其改编后呈现的"情感差"和"观感差",和原著本国思维带来的天然的"本土差",以及最后预想服务于观众和市场的侧重点,与观众和市场真正的观感之间的理解差异。

不过不论如何,每一次的改编都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先驱"的付出,总归会一次比一次好的。


最后,还是强推日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真心改编地不错,尤其是提真一的演技"神"了!


这演技,绝了!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