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初入门:六经辨证快速学法!(初学伤寒非看不可)

伤寒初入门:六经辨证快速学法!(初学伤寒非看不可)


六经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辨证方法

太阳病证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就是说凡是这样的都是太阳病,


又分两类: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分两类,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阳明病证治 (原文你可以不看,看我后面给你的解释)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还不好理解,白话解释就是


阳明病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热症(胃),一个是实证(大肠)


1 症状为: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 四大的,为阳明热症


2 症状为:大便秘结,燥屎不下的,为阳明实证


少阳病证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太阴病证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凡是出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少阴病证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


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厥阴病证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


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


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


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


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微信):leitao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