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要修口德!

当年子贡评点某个人长短的时候,孔子听了就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意思是子贡很优秀啊,我就没这个闲功夫去说这些事情。这番话其实是对子贡的教诲。

《千字文》说:“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意思就是君子不会去轻易评论别人的缺点,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长处。这是君子谦逊的作风。我们生活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觉得他们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哪又怎么样呢?如果是你的亲戚朋友,你就当面指出,希望他改正。如果是其他人,你觉得关系还可以,就提醒一下。比较疏远的,不说也罢。但是千万不要背地里笑话,或者指责他人。这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可是我们有时候也难免会犯错误,和某个人关系明明不好,不喜欢他,但是还是要陪着笑脸说话,然后转身过去又大骂。这个其实是小人的作风。子曰:“匿怨而友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就是把仇怨深藏在心里,去跟别人做朋友,这是很耻辱的事情。你要么光明正大的说,要么就别说。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是知礼的。陈司败就跟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党。鲁昭公娶了吴孟子为姬,是同姓。昭公如果算是知礼,哪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巫马期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丘也是幸运的,有错误,别人都能及时的指正。”大家看这个故事,鲁昭公娶吴孟子这个事情,其实孔子是知道的。他们是同姓,孔子也是知道的。但是当陈司败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的时候, 孔子却还是说昭公知礼。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呢?是为了维护鲁昭公的形象。但是当巫马期把陈司败那番话告诉孔子的时候,孔子为啥不辩解呢?为什么不说“我知道昭公不知礼,但是我是为了维护他形象才这样说的。”而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呢?因为孔子不想彰显自己做了好事,这简单的两次对话,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宽厚的品德。

孔子说:“言寡尤,行寡悔。”古人说:“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要知道,在我们说别人的不好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损自己的德行。好比含粪喷人,先脏的是自己的嘴巴。所以说我们尊重别人,不仅仅是尊重别人,而是养我之恭敬心。礼拜神明,不仅仅是礼拜神明,而是放下自己的傲慢,养我的谦卑之心。诋毁或者说别人的是非,也不仅仅是说别人的是非,而是助长自己的我慢之心和不良的脾性。说的是别人的是非,损的是自己的德行,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别人有是非过错,你要么当面跟他说。要么就别说。夸人要背地里夸,当面夸就容易变成谄谀献媚;说人是非要当面说,背地里说就可能是阴私口舌。

我们修道人,不论在家出家,都应该学会赞叹别人的长处,背地里要少说,尽量不说别人的是非和过错。你去赞叹一个人,他会得到鼓舞,会更积极向上;你去诋毁一个人,或者是跟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的是非,一方面有损自己的德行。再者如果传到了被说者的耳朵里,容易造成嫌隙。我们修道要广结善缘,如果经常说是道非,就结了恶缘了。古语云:“静坐常识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己整天在背地里说人长短,试想别人也这样说自己,自己又该如何想?

当年子贡评点某个人长短的时候,孔子听了就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意思是子贡很优秀啊,我就没这个闲功夫去说这些事情。这番话其实是对子贡的教诲。

《千字文》说:“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意思就是君子不会去轻易评论别人的缺点,也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长处。这是君子谦逊的作风。我们生活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觉得他们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哪又怎么样呢?如果是你的亲戚朋友,你就当面指出,希望他改正。如果是其他人,你觉得关系还可以,就提醒一下。比较疏远的,不说也罢。但是千万不要背地里笑话,或者指责他人。这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可是我们有时候也难免会犯错误,和某个人关系明明不好,不喜欢他,但是还是要陪着笑脸说话,然后转身过去又大骂。这个其实是小人的作风。子曰:“匿怨而友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就是把仇怨深藏在心里,去跟别人做朋友,这是很耻辱的事情。你要么光明正大的说,要么就别说。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是知礼的。陈司败就跟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党。鲁昭公娶了吴孟子为姬,是同姓。昭公如果算是知礼,哪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巫马期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丘也是幸运的,有错误,别人都能及时的指正。”大家看这个故事,鲁昭公娶吴孟子这个事情,其实孔子是知道的。他们是同姓,孔子也是知道的。但是当陈司败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的时候, 孔子却还是说昭公知礼。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呢?是为了维护鲁昭公的形象。但是当巫马期把陈司败那番话告诉孔子的时候,孔子为啥不辩解呢?为什么不说“我知道昭公不知礼,但是我是为了维护他形象才这样说的。”而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呢?因为孔子不想彰显自己做了好事,这简单的两次对话,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宽厚的品德。

孔子说:“言寡尤,行寡悔。”古人说:“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要知道,在我们说别人的不好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损自己的德行。好比含粪喷人,先脏的是自己的嘴巴。所以说我们尊重别人,不仅仅是尊重别人,而是养我之恭敬心。礼拜神明,不仅仅是礼拜神明,而是放下自己的傲慢,养我的谦卑之心。诋毁或者说别人的是非,也不仅仅是说别人的是非,而是助长自己的我慢之心和不良的脾性。说的是别人的是非,损的是自己的德行,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别人有是非过错,你要么当面跟他说。要么就别说。夸人要背地里夸,当面夸就容易变成谄谀献媚;说人是非要当面说,背地里说就可能是阴私口舌。

我们修道人,不论在家出家,都应该学会赞叹别人的长处,背地里要少说,尽量不说别人的是非和过错。你去赞叹一个人,他会得到鼓舞,会更积极向上;你去诋毁一个人,或者是跟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的是非,一方面有损自己的德行。再者如果传到了被说者的耳朵里,容易造成嫌隙。我们修道要广结善缘,如果经常说是道非,就结了恶缘了。古语云:“静坐常识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己整天在背地里说人长短,试想别人也这样说自己,自己又该如何想?

《玉枢忏》云:“口四恶业,绮语妄言,两舌恶骂。”绮语是花言巧语,轻浮不经的话。妄言是撒谎假话。两舌是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恶骂就是不顾底线的骂人。以上这些都是口业。如有误犯故为,皆应忏悔,切勿再犯。如此慢慢约束身心,渐入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