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体的出现,完成了词史上视界的转换,弥补歌词创作发展之不足

稼轩体”是辛弃疾词值得重视的一种称谓。这一称谓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是因为它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辛弃疾四十余岁以前的作品已被尊之为“

”,“稼轩体”的提出,还为辛弃疾所喜。不仅如此,当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对“稼轩体”进行新的审视时,还可发现其中有很多深刻含蕴尚待发掘。最早推尊“稼轩体”的是范开。范开编刊《稼轩词甲集》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时稼轩正被迫于上饶家居,年49岁(因编印刊行至少需一年以上时间,故暂定集中所收作品均作于48岁以前)。范开是稼轩门人,对稼轩词有深刻体会,他把学词所得与研究成果写入《稼轩词序》。这是研究稼轩词最早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序》中详尽阐述稼轩词之为体的特点和成因。第二个推尊“稼轩体”的是晚辛十四年的刘过。刘在稼轩晚年被起用为知绍兴府时,曾以“效辛体”之《沁园春》(“斗酒彘肩”)相赠。

辛弃疾

辛得之大喜,致数百千,竟邀之去,馆燕弥月

”,“赒之千缗。”第三人是晚辛27岁的戴复古。戴在《望江南》中说:“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即“”,二者可以互易。第四人是稼轩去世后六十七年举进士的蒋捷。他在《水龙吟》题注中说:“效稼轩体,招落梅之魂。”以上是见诸文字的南宋词人对“稼轩体”的推尊与体认。同样,稼轩也推尊他人为“”。在稼轩词中,自注效体之作约有六次(仅限于词体而言,效其他诗体者不在其内)。如“效白乐天体”(《玉楼春》)、“效花间体”(《唐河传》)、“效李易安体”(《丑奴儿》)、“效朱希真体”(《念奴娇·赋雨岩》)“效介庵体”(《归朝欢》)(“
山下千林花太俗”)、“效赵昌父体”(《蓦山溪》)(“饭疏饮水”))等。上述作品多出现于范序撰述的同时或稍后,如“效李易安体”与“效朱希真体”即写于1187年(稼轩词编年主要依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

这说明辛弃疾的创体意识是很强的,他尊重同好,善于学习,广采博收,丰富自己,为写出有艺术个性的作品,为攀登词史高峰作充分准备。还说明,在推尊他体的同时,“稼轩体”也由此得以在相互比较中,愈加突出出来。什么是“稼轩体”?范开序文对此有生动描述与分析:

虽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

词意境

这一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论述“稼轩体”形成原因,说明辛弃疾乃一世之英豪,他的人格与理想主要体现在爱国抗金的“气节”与重整河山的“功业”方面,本来无意于歌词的创作,只是因为壮志难酬,不得其用,才把词当成陶情写忧的一种手段。第二层是描述“

稼轩体”的特点。第三层分析“稼轩体”风格之多样化。这段话,文笔简练,语言形象,科学分析中又注满了情感,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我们侧重的是“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一句。“张乐洞庭”乃文中关纽,语出《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帝曰:……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礼记·乐记》:“咸池,备矣。”郑玄注云:“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

咸池

范开正是用此典故来形容“稼轩体”的博大精深,思想超妙,刚柔兼具,众体皆备,变化无常,优美丰富序文在阐释“稼轩体”之前,开篇就点出胸襟志意与歌词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这篇序文的逻辑起点:“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浅深,有不能不尔者存焉耳。”序文在分析“稼轩体”风格多样化的同时,还指出“稼轩体”与东坡词之间的承传关系以及各自的特点,实已点出“稼轩体”集歌词创作之大成的历史地位。虽然范开的序文仅据“稼轩体”前期作品得出上述结论,稼轩后期作品较前期更为丰富深刻,风格也有发展变化,但序中所论及之内容,仍可概括“稼轩体

”的全貌,所以,辛弃疾同意了范开序言所作的分析与描述。辛弃疾同意范序的描述,还可从稼轩词中多次出现“张乐洞庭”这一事典中看出端倪。

志高者意必远的意境

在现存稼轩编年词中,最早出现“张乐洞庭,湘灵来去”之句的《水龙吟》,作于117年,即《稼轩词甲集》刊成之前一年。《水龙吟》有一小序说:“

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在这首词里,词人用“洞庭张乐”来形容难以言传的自然音籁以及生自内心的审美怡悦。是范序受此词影响,还是辛词据范序发挥?已难判断。但就辛、范二人关系而言,也许这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十年以后,词人在另两首词中再用此典。一是《贺新郎·用韵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有句:“对东风、洞庭张乐,满空箫勺”;一是《千年调》(“左手把青霓”)有句:“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另首《贺新郎》作于范序刊行后之第二年(1189)春。这首词与前引诸词不同,因是以词论诗,故别饶韵味。全词如下:

细把君诗说。怅馀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层冰积雪

这首词的词题是“用前韵送杜叔高。”“前韵”即指辛弃疾生平中已提及的与陈亮唱和的《贺新郎》韵。继陈亮之后杜叔高又来访辛弃疾,临别作此词以赠。“杜叔高”,名,浙江金华人弟兄五人均博学能文,人称“金华五高”。陈亮在《复杜仲高书》中,评价叔高的诗:“

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于其间。此非独一门之盛,盖亦可谓一时之豪矣。”(陈亮《龙川文集》卷十九)稼轩此词实际上就是对陈亮评语的补充、深化。这首词一开始便醒明题旨:“细把君诗说。”即仔细全面地评说杜叔高的诗。但起拍过后,并不直说,而是抟虚作实,把深刻道理化作活泼生动的形象,使人如置身于可闻、可见、可感的艺术氛围之中。先说诵杜叔高诗就如同听一曲优美的仙乐,苍茫寥廓,余音浩荡;又说读其诗就像看一幅逼真的冰雪图,千丈阴崖,层冰积雪,使人毛发生寒;

冰雪图

再说其诗如失意佳人,金屋冷落,对月调瑟,如泣如诉。下片从说杜诗转论“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悲剧。当此风云开合之际,不仅杜叔高难以展翅高飞(自己也被长期投闲置散),甚至连“白日销残战骨”的现实也为清谈之辈视而不见。国家命运可想而知矣。于是悲从中来,禁不住引吭高歌,与飒飒悲风、铮铮铁马(悬于屋檐间的铁片)交织在一起,成为抗金复国,壮志难酬,气势雄浑的交响乐。这是一篇形象化的诗论。在“稼轩体”出现之前极为罕见。这首词虽是论杜叔高诗,颂其人,感其事,但也不妨看作是词人在申说自己的词学主张与审美倾向。说诗,也就是在说词,说“稼轩体”从范开所作词序,联系稼轩以词论诗,可以看出,“稼轩体”确实是他人“之所无而为公之所独也。”然则,“稼轩体”的特色究竟表现为何呢?简而言之,即雄豪、博大、隽峭。当然,这六个字很难完全概括“

稼轩体”的特色,其作品的丰富含蕴远比此六字复杂得多。

壮志难酬之意境

但就“稼轩体”的主导方面而言,就其与众多词人不同的独创特色而言,这六个字似乎可以把“稼轩体”同其他词人明白无误地区别开来了。所谓“雄豪

”,并非简单地作雄言豪语,而常常是寄雄豪于悲婉之中。所谓“博大”,也非一味地宏博浩大,而常常是展博大于精细之内。同样,所谓“隽峭”,即行隽峭于清丽之外。雄豪,也就是说,词人把天下大事、家国兴亡、“老兵”的爱憎和沙场征战的气度、胸襟、精神都纳入词的审美范畴,成为“稼轩体”的主旋律。“一切能永存的艺术作品,是用时代的本质铸成的,艺术不是独自一人进行创作。他在创作中反映他的同时代人的心情,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热情和梦想。”“稼轩体”正是把词人极其复杂的体验与感受和同时代人的心情,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热情和梦想熔铸在一起:“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谁筑诗坛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定风波》)在词人被剥夺统兵作战之权以后,他所拥有的只是笔了:“须作猬毛磔,笔作剑锋长。”

雄豪的意境

​(《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治赋》)但是,在词人生活的那个时代,美好的希望经常是和无情的毁灭交织在一起的,从辛弃疾的起用与归隐的几次反复乃至最后以希望的彻底毁灭而告终的一生中,就可得到最好的说明。但是,辛弃疾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与信念,也从未放弃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他从不曾认真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即使在第二次归隐时期也是如此。这正是悲剧之所在。这就是“

稼轩体”以及稼轩独特词风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稼轩体”里,雄豪与悲婉并存,寓悲婉于雄豪雄豪涵盖悲婉,这就形成了“稼轩体”雄豪悲壮的词风。这从“稼轩体”中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即可清晰地辨认出来。先看作为“壮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

词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间已不得详考,一般附于辛、陈《贺新郎》唱和之后。绍熙元年(1190)冬,陈亮再次遭迫害入狱,得辛多方挽救幸免于死。这首词可能就是寄给陈亮以示鼓励的。正因如此,全词充满金石之音,风云之气。词以作者当年起义抗金的战斗生活为基础,描绘整军校阅、沙场驰突的战斗画面气势雄浑,情辞慷慨。前九句写得何等雄伟、壮阔美好!但结拍“可怜白发生”一句,却将美好希望击得粉碎,毁灭无遗。雄豪化为悲凉。再看另首作为“婉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斜阳正在

词序交代写词的历史背景:“淳熙己亥(119)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这首词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表达词人对时局的关切,抒写了忠而见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愤懑之情。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幽约婉转,曲折尽致,实际上却外柔而内刚,字里行间流注着雄豪之气。陈廷焯评曰:“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白雨斋词话》卷一)正是这些词发出了山呼海啸、震地动天般的时代音响,撞击着西湖之滨乃至江南半壁河山的万户千门,使那些高踞于庙堂之位的达官,沉醉于温柔之乡的显贵,遁迹于山林之中的隐士,蛰居于象牙之塔的高人以及对中原死于战场的骸骨不屑一顾的人们大吃一惊。“词家争斗秾纤,而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绝不做妮子态。”

西湖

(毛晋《稼轩词跋》)在“东南妩媚,雌了男儿。”(陈人杰《沁园春》词序引友人词语)的时代氛围中,“稼轩体”的雄风豪气,多么难能可贵!博大,指“稼轩体”生机洋溢,包罗万有,任何题材,一经其手便能生气远出,万花竞春。周济说:“辛宽姜窄”,即是就辛弃疾与姜夔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姜夔词有一定深度,但与博大则相去甚远。当然,稼轩词并不缺少深度与力度,所以周济又说:“稼轩勃郁,故情深。”辛弃疾晚年到镇江赴任,当地学者刘宰热诚欢迎并在《贺辛待制知镇江》中把他比作张良与诸葛亮,“敢因画戟之来,遂贺舆图之复。”并说他的词内容丰富,“驰骋百家,搜罗万象。”(刘宰《漫堂文集》卷十五)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价说:“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这已包含有博大与精细相结合之意

。”

辛弃疾

邓广铭说得更为具体:“其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纤绵密’,有的‘奋发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这段话不仅讲到“稼轩体”题材、体裁的丰富多样,同时还论及稼轩词风的多样性。多样纷呈也就是博大。而这博大的一切又往往与微观的体察,细节的捕捉,动态的刻画,层次的精心安排结合在一起。正如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所说的那样:“

学稼轩,要于豪迈中见精致。”“稼轩虽接武东坡,而词之组织结构有极精者,则非纯任自然矣。”(蔡嵩云《柯亭论词》)“以文为词者,直由兴酣落笔,恃才自放,及其遵敛入范,则精金美玉,毫无疵类可指矣。”(汪东《唐宋词选》评语)以上所说,即展博大于精细之内。

精金美玉

在此,我们自然联想到李清照强调的“精妙”二字。不仅如此,“稼轩体”还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大而思精。通过《满江红》、《念奴娇》、《水龙吟》、《贺新郎》、《沁园春》、《永遇乐》、《水调歌头》、《木兰花慢》这些长调词牌有效地烘托出时代气氛与“稼轩体”的特殊韵味,在艺术上为后世提供了足资吸取的艺术经验。隽峭,主要指语言、用典及意象而言。“”,就是隽永,隽逸,隽爽,隽谐,隽洁;“”,即峭拔,峭丽(含俏丽)峭瘦。这二者完美结合,既可烘托“钧天浩荡”,又能描摹“层冰积雪”,同时还可状“佳人薄命”。“稼轩体”把东坡开创的语言风格推向新的高峰。“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

。”

天地奇观

(刘辰翁《稼轩词序》)所谓“牵雅颂入郑卫”,即用《诗经》中《雅》、《颂》诗的语言同《国风》(特别是《郑风》、《卫风》)的语言风格相融会,也就是我们所标举的“”与“”两个方面的交融贯通。刘辰翁还补充说:“

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唱,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对此,吴衡照说得更为具体:“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之,弥见其笔力之峭。”(《莲子居词话》)仅“稼轩体”的语言,就有英雄语,妩媚语,闲适语,俳谐语,清丽语,悲凉语,俊语,理语,瘦语,大本领大作用人语之说。其次,大量使用典故已成为“稼轩体”主要特征之一。对此虽有“掉书袋”之讥,但总体上已达到“体认著题,融化不涩”的高水平。

词意境

在“稼轩体”中,典故是传达作者是非感与爱憎感的信息符号,是表达词人独特审美具象的焦点,是扩宽艺术时空的放大镜,是增强意蕴辐射以少胜多的浓缩剂,是音乐旋律中增高与延长以使人回味无穷的音符。于是,典故便可以使历史、现实、社会与读者在其意蕴逐次敞显过程中得到共鸣。如其名篇《贺新郎》: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词意境

词序说:“别茂嘉十二弟。鹈、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茂嘉是辛弃疾族弟,因事被贬,写此赠之。这不是一般的送别词,而是提到生离死别这一高峰体验上来写的。篇中叠用四个典故,前两个是历史上薄命女子(昭君出塞与庄姜送归妾),后二典用失败的英雄(李陵送苏武与荆轲别燕丹)。这些典故都与家国兴亡密切相关,所以,这首词已远远超过弟兄之情,织进了辛弃疾兄弟自身的悲剧意识与南宋当时日益弥漫的悲剧感。开篇用鹈、杜鹃、鹧鸪的悲鸣渲染悲剧气氛。继之用“算未抵、间离别”略作推宕,随即跌出四个与生离死别相关的悲剧性典故,从现实向历史时空拓展,使现实中啼鸟的悲鸣与历史回声中的琵琶声、击筑声、悲歌声、涕泣声交织在一起。最后用“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与开篇相照应,并通过“”字将悲音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啼鸟

其中还杂入词人的悲慨(包括结拍以景结情“谁共我,醉明月”)。于是这首词便成为历史、现实与大自然的和声共振,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同声悲泣。所以,应当说,这首词不是用文字写成的,而是用历史的血泪与现实的血泪写成的。陈廷焯说:“稼轩词自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白雨斋词话》卷一)从这首词的艺效果,可以看出“稼轩体”用典的特色及其成功的原因。虽然初学者未必一读此词便能全部明了四个典故所有内涵,但是通过工具书与相关典籍的查检阅读加上反复涵泳,不仅典故的原始意义能昭然在目,甚至还能体味到进入词的整体网络中所产生的新的意蕴,使陈旧的典故具有无可估量的增值效应。陈廷焯在《词坛丛话》中说“稼轩体”“运典虽多,而其气不掩,非放翁所及。”

沉郁苍凉

这道词的四个典故蝉联而下,一气贯注,甚至完全消泯了上下片之间的自然分割,其自然流畅与一泻如注的气势,也为其他词人所罕见。这就是“其气不掩”。再次是词汇与意象的使用已与传统婉约词有明显差别。“稼轩体”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是婉约词中极为罕见的,即使在豪放词人当中也罕有其匹。如孙叔敖、廉颇、刘邦、韩信、张良、马援、李广、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陈登、辛毗、谢安。文学家有庄子、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

稼轩体”中的物象也随之有很大变化,婉约词中难得一见的长鲸、鹏翼、天马、长剑、刀、马、弓、弦、箭等反复出现。其中,仅“”字就出现近五十次。这些物象词语,在“稼轩体”中荷载着特殊情绪与特殊信息的传递,可以看成是“稼轩体”的“情结指示器”。

稼轩体中的物象

例如,稼轩词中“”字的反复出现,或许正是作者被废置不用而又无时不在企盼跃马杀敌这一“抗金情结”的自然流露。总之,“稼轩体”的语言在两宋词人中是最为丰赡多彩的,但其主导风格却是隽峭。寓清丽于隽峭之中,行隽峭于清丽之外,变化繁富。要之,“稼轩体”很少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阿谀逢迎的无病呻吟,却多有金戈铁马,虎帐谈兵,抚时感事,悲壮苍凉之慨。“稼轩体”很少有秦楼楚馆,月媚花羞,嚼蕊吹香,搓酥滴粉的描绘,却大有吞吐八荒,胸罗万象,登高望远,别开天地之势。“稼轩体”很少有珠圆玉润与富艳精工的追求,却拥有雄深雅健,妩媚多姿,横竖烂漫,神骏风流的高韵。

奔马

稼轩体”的出现,完成了词史上视界的转换,弥补了歌词创作自身发展之不足。这种转换与弥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审美方面完成了以阴柔为美的婉约词向以阳刚为美的豪放词的转换;从题材内容方面完成了向“言志”这一古老诗歌传统的复归。所谓“转换”,即“稼轩体”的出现,继承与弘扬了东坡词与南渡词人的传统,开创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长期并存的历史新格局。所谓“复归”,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审美感兴高峰体验这一层次上,使“缘情”与“言志”水乳交融,美妙结合,保有词体本身所独具的深美闳约,幽窈馨逸,又贯注有中华民族至大至刚的堂堂正气。“稼轩体”终于以“异军特起”之姿,“

于唐宋诸大家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四卷》与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人们之所以尊辛词为“稼轩体”(包括稼轩也同意这一称谓),其本旨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