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武當山

名山大川--武當山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景區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有312平方千米。東接歷史名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城區,南依原 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


武當山,道教聖地。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佔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


武當山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武當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古名太和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因此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山勢奇特一峰擎天眾峰拱衛既有泰山之雄又有華山之險懸崖、深澗、幽洞、清泉星羅棋佈。自古以來武當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築遍及全山規模宏偉相傳上古時玄武在此得道飛昇。


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嶽門是“治世玄嶽”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治世玄嶽”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嶽門。


武當山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



南巖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巖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巖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



武當太極湖在湖北省西北部的武當山北麓腳下依託世界遺產中國道教聖地武當山和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庫在蓄水後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築壩形成一片湖面。



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臺、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