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一中气质教师王春红:成人比成才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教师是一个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每一个默默无闻之后都有一颗爱心的支撑,都想用爱心托起明天的梦想。

1994年,王春红大学毕业就来到了齐河一中。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她就明白,她的工作不只是自己谋生的手段,更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来自城里乡下、聪明与否、有无缺点,都是带着自己和家长的希望、带着对未来的期盼来聆听她的教导。她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来完成她的使命、不辜负那些满怀期待的澄澈的眼睛?学生对于她,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深挚的爱心。

王老师常说,一个老师赢得尊重是要靠她的专业水平。她深知,一个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以深厚的知识内蕴和学识魅力吸引学生,必须有高出一般的水平。教师要求学生目标远大,不能停下学习的步伐,要求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教师首先要做出表率。同时,知识的更新及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提出也要求她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大学毕业的同一年,她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在课余的间隙里,当别的同事休闲聊天时,她埋头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法概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但她从未觉得苦觉得累,因为付出的同时有了甜甜的收获,她能轻松地驾驭课堂,成了学生喜爱的老师;只经过5次考试,她便通过了全部13门课程,且因为成绩优秀,得以参加学位考试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2006年新课标的实施,她越来越感觉到一些困惑:熟悉多年的教法很多被否定解构了,可新的理念新的模式还没有建构,怎样才是一节合乎要求、成功的语文课。带着疑问,走出校门12年的她拿起了专业课本,拿起了放下多年的英语,开始了学习。她记的,家中角落里的沙发,是她学习的阵地,或坐或卧,或冥思苦记或奋笔疾书,半年多的时间里多少次三更起五更眠。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她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学历水平。工作多年相对封闭的教学工作环境,使她感觉自己的教学及理论水平处于瓶颈状态,难以有大的突破。于2006年经过半年的艰苦准备,参加了全国在职研究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山东师范大学录取。2007——2008学年在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收益颇大。那一年,她有了比平时更多的时间来读书,她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大师们的教诲,进行了系统的语文教学论的学习,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她从十数年如一日的忙碌与琐碎中抬起了头,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考今后的教学。获益不是“匪浅”所能表达的,这使她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待学生,看待教育。

回校后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高质量的完成了论文写作,顺利通过答辩,获得语文学科教育硕士学位。在读研期间,她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了心理咨询师考试,为今后的教育学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研究生学习的经历,使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得提高,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教师的成长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模仿——探索——形成特色。从教16年,王老师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堂是宽容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学生学习这堂课,他们想学习什么?我们事先准备的是否是学生需要的?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任务由学生自己逐步解决,该设计怎样的过程?这是王老师每堂课前必问的几问。王老师以她的宽容平和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说、想说、愿说;语文课不是枯燥的知识背诵课和能力训练课及说教课,在课堂上学生不只要学习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中能体会其人文内涵,它能碰撞学生的思想,涤荡学生的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不断发展的人。王老师的教学相对别的老师来说,少了功利心和急迫感。她更愿花费心思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她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在相关场合大胆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个人自信的表现,甚至更是将来能够展示自己的一种能力。可是学生长期生活在封闭的校园里,生活在一天10至12节课的紧张学习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她关注此并也为此而努力,建立和谐的课堂,给跟多学生发言的机会,因是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平等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是踊跃积极的。其次,是坚持多年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王老师的课堂,学生回答踊跃,思路、口才都要略高一筹,这与王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培养学生好读书的阅读习惯。好读书是一生的好习惯。王老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督促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三年下来,王老师的学生每人至少读五本名著,远远超出一般的学生。

养成爱写作的习惯。写作不只是高考的半壁江山,更是自己整理思绪、表情达意的方式。王老师用心与学生随笔交流,不只是文字方面,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融合,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挚友。学生写作的热情一路高涨,多名学生在刊物发表文章,还有的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二等奖

近几年,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王老师钻研教材,钻研杂志、钻研网路,还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研水平。  

2008、2009年参加县、市优质课评选,取得优异成绩;近几年撰写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申报课题获批为县级重点课题,并推荐到省里;主编校本教材…….每一项教研成就的背后,都有着王老师安心教研,努力前行的身影。而所有的教研实践,都源于王春红老师身上那种不甘平凡,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多年的教学探索,让她逐步认清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因此而能够不被课堂所束缚,敢于尝试,不断探索新的课型模式。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她进行了大胆、不间断的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基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比较成型,得到领导、师生的认可,形成了齐河一中语文教学的特色,这种教学模式得到市教研室的认可和赞同,所教班级成绩优异,所带领的语文学科成绩在全市一直位于前三的行列。

她平时爱读书,涉猎广泛。爱读专业书籍,也爱读理论书籍,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所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被确定为县级重点课题,编写了校本课程《走进孔子》。在工作中,经常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工作,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获得省市一等奖,并多次执教县市级公开课。2009年市级优质课二等奖,2010年县级优质课一等奖,2011年市级教学能手,2012年齐河县优秀教师,2014年德州市教学成果奖。2012年齐河县三八红旗手。

2011年指导学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2012、2013指导学生作文获得国家级奖项,2013年德州市妇联征文活动二等奖。课题《高中语文基于学生提出问题的“发现式”教学应用研究》在2013年被立项为省级课题,将于2015年4月份结题。

作为班主任,深入学生,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班级各项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2014年高考中因班级成绩优异被评为德州市教学成果奖。

她深切记得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的话: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

看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双双明澈的眼睛信赖的眼神,她知道她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她的学生在求学时代既有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又有内心的温暖与幸福。

因为心中有爱,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爱的,什么样的难事都会不厌其烦,什么样的辛苦都会不觉得劳累。

有一个女生叫张雨欣,一米七的身高,却总是驮着背,说话时轻声细语;很少见她阳光的笑脸;身为女孩,不爱美,不修边幅。一心在学习上,独来独往,不会跟别人打交道,每次考完试考的再好也会哭着来找王老师。

王春红老师和她有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整个谈话过程就是张雨欣边哭边说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理宣泄的过程。王老师知道了,这是一个在初中时因被同学欺负老师家长没有及时处理、心里产生了阴影的孩子,那次伤害使她封闭自己,不敢跟别人打交道,以致时间一长使自己孤立于大家之外。王老师知道,对于她来说,身心的健康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王老师给了她生活、思想上指导,给她家长联系让家长予以足够重视,安排同位、做宿舍同学工作。一年多下来,张雨欣已经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女生了,说“老师你不用担心我了,我的内心足够强大了。”最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财经大学。

高同学高二到王春红老师班,每到考试总会有起伏,后来一次谈话发现,每到考试就会出现亢奋状态,全身不可遏制的颤动,甚至说话的语调都不能平复。交流后发现,原因在于他把每次考试都看成是证明自己的机会,可是又因为动机强度太大,反而影响了发挥,如此往复,既自负自信又有点自卑,王老师长期跟踪做工作,后来心态平和了许多。但是高三二练后又出现了症状,接连10天睡不醒,二练不理想,接连潍坊二练题、高密二练题仍不理想,好强的他经不住三次失利,晚自习时独自在操场走了两节课来劳累麻痹自己。王老师也来到操场,在操场边上静静地看着他,看他一圈圈走下来直到脚步蹒跚,在夜晚下的操场上和他促膝长谈。他说对高考制度产生了怀疑,对自己如此辛苦地拼搏是不是值产生了怀疑,对一切都怀疑却没有出路而困惑痛苦。王老师从一个长者的角度谈他的实力、谈他出现的问题、谈他的心态、谈他的未来。当他终于目光清晰坚定地对王老师说“老师,我要回去学习了”时,王老师知道,他已走出阴霾要直面现实了。而这位同学确实不负众望,高考中以超出一本线很多的成绩进了一所很好的学校。

水的力量最柔但又是最强,爱的力量最暖又是最大。学生聚会,郭斌,哈工大博士。他双手捧着王老师的手,一再说:“老师,我特别感谢你,高中时你没有放弃我。如果你当时放弃我了,我现在还不知在哪里呢。”常年一身校服的张琪去清华面试,中午王老师跑了半个县城帮他买了一身合适的衣服。张晓给王老师打电话,“老师,你是党员吗?我要入党了,社会关系我写了你”。

爱是要用爱心来交流的,情是要靠情感来碰撞的。当学生对王老师说谢谢的时候,王老师总是感慨地说,她只是尽到老师该尽的职责,可是却得到了学生这么多的信任和爱。她常说,她的付出因为有了来自学生们美好的回应,她才那么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她的生活中才充满了乐趣,学生的成长就是她人生的价值所在。

王老师曾写作这样一段文字——《我有一个梦想》,现转录于此:从1994到2010,16年的时光足以使一颗桀骜、不安分的心沉淀得踏实、深刻。自从真切感受到教室里的60分之一是一个家庭百分之百的希望时,自从我全身心地决定将我的一生定格在三尺土地上时,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在无垠的教室里,每一株小苗,无论扎根于肥沃还是贫瘠,都能开出属于自己的健硕的花朵。

我有一个梦想。我能给予每一株幼苗以阳光、雨露,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哪怕只是拂去一时灰暗的天空,哪怕只是指明一时迷茫的方向。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株小苗,不但有健壮的外表,更有茁壮的心灵。不只能享受春风、春雨,更能承受住雷霆、霹雳。

我有一个梦想。你的目光不只停滞在小小的教室,而是穿越苍穹,俯视整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

我有一个梦想。当你离开我的视线,当你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如果有一天你说,“老师,在我人生的高中三年,我得到过您的滋养。”这时,幸福就会溢满我整个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