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怎么就成了“主播”?线上教学的心理学

最近有个段子:“一场疫情,全民成了厨子,医护成了战士,老师成了主播,机关干部成了门卫。。。”非常发人深省。本文主要和大家一起聊聊线上教育:“老师成了主播”。


线上教育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不难想到的几个简明原因是,网络无处不在(即将全面铺开的5G,更是会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数字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智能手机、传统电脑、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基本大家都会用,也容易获得可使用的设备;大家也逐渐接受和适应数字化的生活方式,网上购物,外卖,网络约车,网上办事越来越便捷。。。人们的思路很容易就切换到线上教育(办公室老师的孩子通过VIPKID学习英语、考研考生通过上网课进行考研复习、平时做饭也是通过网络去查询相关经验、电脑碰到故障,一般也是通过网络搜索解决)。而且,线上教育有一些线下教育难以满足的优势,线上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学习者可以反复学习;可以获得因为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线上教育促进个性化学习,线上教学更能评估到学习者个人的学习需求(当然互动不足是制约线上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目前正在改善)。因此,线上教育具备了天然要爆发的条件,一场疫情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线上教育突然成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实过去几年重污染天气的时候,在线教学已经逐渐开始应用)

那么,怎么做好线上教育呢?我们可以从线上教育心理开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些开展线上教育的一些心理知识,希望我们在设计线上教学时候能充分考虑到。

当然,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线上教学设计能力。在线上教育活动中,需要负责参与一系列策划、编辑、录制、制作、学习互动等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所占的比例,以提升在线学习的效益。

学习金字塔

心理理论一:双重编码理论

心理学家佩维奥(Allan Paivio)提出,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同样重要。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

心理理论二:环境负荷理论

环境负荷理论认为,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尤其一些环境易引发不良行为和情感(情绪),多数都是刺激过多所导致的结果。过多的环境刺激对行为和情绪有负面影响,过少的刺激也会产生令人不满意的影响。线上教学要充分考虑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避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超限效应”。据传,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线上教育的时间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依据教学计划及时调整,建议一个节次教学介于8-35分钟。

心理理论三:反馈效应

反馈来源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为“反馈效应”。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这一点线上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教学反馈比线下教学要及时。

心理理论四:参与带来高评价

参与带来高评价被称为宜家效应,是指人会对自己参与的东西给予较高的评价,而不是是这个东西真实的品质。比如,很多父母会喜欢在朋友圈晒孩儿,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天赋异禀,就是来源于对自己子女的高评价。消费者在购买宜家的产品,进行组装之后会给予家具更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自己参与进去。这一点在线上教学中,最明显的就是弹幕互动了。线上教学中如何高效、有价值地利用弹幕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理论五: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会对那些他认为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这一类心理现象来源于,人需要定位与认同,需要用确定性的定义去对抗不确定的危险的外部世界。在线教学中,学习者会给予对自己量身打造的教学给予高度评价并深切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