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定格在抗疫路上——追记大理市银桥镇鹤阳村委会副主任张理南

2月5日13:00时,没有哀乐、没有办理客事,没有浩浩荡荡的出殡队伍,大理市银桥镇鹤阳村委会副主任张理南在亲人压抑不住的痛哭声中出殡。村民记得张理南生前的叮嘱,忍住送行的脚步,选择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默默悼念这位倒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战士”。

2月3日,年仅57岁的张理南在疫情防控卡点巡查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倒在了“抗疫”路上。就连出殡,他都保持着“抗疫”的“姿势”。

图为张理南同志生前照,来自云报客户端

“张理南在工作中是我的左膀右臂,在生活中是我的好兄弟。他是一个好干部、一个好党员、一个好儿子,他毕生都在履行着这三个诺言。”大理市银桥镇鹤阳村党总支书记董余香哽咽着说。

至今,鹤阳村没有出现疫情,张理南用实际行动和生命换来了鹤阳村756户村民的平安,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践行着三个诺言的故事在苍洱大地流传开来。

一个好干部

“先夫张理南于2020年2月3日下午加班回家过程中突感身体不适,送附属医院后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20:00时辞世,享年57岁。”这是2月5日,记者在张理南家门口看到的讣告。家门口还贴着同事自发写的悼词:“听闻你去世的消息,我泪如泉涌,我们是同事更是战友,洱海保护你夙夜在公,疫情防控你勇于向前……”。

“当很多人在抱怨不能出门的时候,我们的基层干部已经累倒在疫情防控的岗位上……”网友陈兴福这样写道。

1月25日,大理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后,张理南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同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只用了4天时间,鹤阳村四百多返乡人员、三十多户租户的排查、登记、宣传工作就全面完成。

在巡查中,张理南发现,村里有一名高寿老人去世了,为防止人群聚集,张理南一直在老人家里做工作,劝告老人家属等疫情过后再操办后事。在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体劝说和张理南积极做工作后,老人的亲属同意等疫情过后再操办后事。

“张理南副主任每天都会来我执勤的地方看一下,了解一下情况。”在村口执勤的村民杨伟创说。

2月3日晚上7点多,张理南在结束巡查等工作回家途中,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最终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这几天,我们要求每天早上8点到位,张理南每天都到得很早,大家齐心协力,对所有的路口进行巡查,张理南在巡查之后还要负责上报情况,13天下来,我们天天连轴转。张理南在村委会工作28年,我和他一起工作了24年,他对群众工作非常熟悉,一直是我的得力助手。”说起张理南,今年64岁的董余香泪光闪烁。

一个好党员

“作为一个党员,他是尽责的,把父亲的骨灰盒放置972天只为殡葬事业迈出艰难的一步……”网友昕这样写道。

2016年,张理南的名字被很多人熟悉,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和村里另一位村民放弃千百年来的土葬方式,率先将家中过世老人的骨灰送到骨灰灵堂安放。

张理南作为党员,积极响应殡葬改革,他耐心地给父亲讲土葬的危害和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开明的父亲明白儿子的良苦用心,同意了张理南的建议。为了不让儿子为难,他立下遗嘱:死后愿意火葬。2012年,张理南的父亲离世,悲痛万分的张理南将父亲的遗体进行火化。直到鹤云峰骨灰堂正式投入使用,他才把存放在家中的骨灰盒存放到骨灰堂中。如今,鹤阳村已实现了100%火化和骨灰盒100%入驻骨灰堂。

一个好儿子

“我的父亲对长辈很孝顺,对我们两姊妹要求很严厉,也很慈爱,他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他是奶奶的好儿子、我们的好父亲。”张理南的儿子张四军说。

张理南的儿子和女儿均已成家,妻子在下关帮儿子带孩子,照顾78岁、瘫痪在床的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他肩上,从每天的一日三餐、帮母亲换洗衣服到更换护理垫等,他没有丝毫怨言,他的母亲卧床三年半,身上没有一块褥疮。

张理南的妹妹张理平说:“我哥经常对母亲说,你为家里苦了很多,只要我有一口气在,都要照顾好您。”

银桥镇党委书记李学忠说:“失去这么好的一个基层干部,我们心里非常难过。”(记者 杨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