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尚未证实“气溶胶”,九成确诊病例为近距密切接触史


文 | AI财经社健识局 陈广晶

编 | AI财经社健识局 严冬雪

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文称,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同一天,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就“官宣”了气溶胶传播也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的消息,并很快成为新一轮舆论风暴的核心。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来看,我们尚未看到支持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的证据。

吴尊友直言,在理论上看,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其对疾病流行的影响非常有限,仍然属于“非主流”。目前近九成确诊病例可追踪到近距离密切接触史,符合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特征。

所谓气溶胶传播,就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从这一表述看,气溶胶传播与飞沫传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距离,显然气溶胶传播距离更远。

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气溶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里,甚至更远。

图/ 视觉中国

这也意味着,即便没有接触过确诊病例的人也容易被感染。曹军骥援引WHO的一份报告结论称,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导致大面积感染,不容小视。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的回应无疑可以给民众吃一颗定心丸,但是正如国家卫健委在新发布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所说,气溶胶、消化道等传播途径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可以看到,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中,累计确诊病例超过3.7万例,仍在治疗中的确诊病例也有3.3万余例。在其背后,对抗击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专家提醒民众,自我防护不可放松。

气溶胶引恐慌

专家回应:仍是“非主流”

在2月8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新闻发布会上,上海民政局副局长曾群称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曾群进一步解释三种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就是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就是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就是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上述发言被认为是官方确认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实际上,气溶胶传播也一直是业内人士最担心的传播方式。有临床专家指出,飞沫传播,一般2米以内是安全距离,而气溶胶在密闭空间传播范围更远,且停留时间更长。

这意味着,很多人虽然没有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也可能因为在相隔很短时间内乘坐过同一部电梯,吸入了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而被感染。这似乎更能解释为什么有人只是在武汉中转就被感染等病例。

图/ 视觉中国

在返城、复工潮临近之际,这种传播方式就像无色无味无形的“杀手”,无疑会让民众感觉防不胜防,进而感到恐慌。

对此,吴尊友认为即使存在气溶胶传播,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占比极小,属于“非主流”,对流行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如果气溶胶真的成了主要传播途径,就会有很多病例找不到明确的传染源。

而现在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都可以追溯到与确诊病例近距离密切接触史。

认知持续更新

对新冠病毒的战斗仍然艰巨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并不需要恐慌,然而也不能放松警惕。

吴尊友在回答媒体采访时称,气溶胶传播虽然比飞沫传播距离远,但是也不能长期漂浮在空气中。

因此吴尊友提醒大众,在注意保暖的前提下,每天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开窗通风,以降低感染风险。在电梯、车厢等密闭环境中,必须佩戴口罩。

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7198例(山西、黑龙江、河南、海南各核减1例),现有疑似病例28942例。港澳台地区累计通报确诊病例53例。北京、上海等城市也纷纷曝出聚集性病例。

在其背后,临床对病毒的认识在逐步加强。

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对刚刚发布的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进行修正,对其中提到的利巴韦林用法进行修订——经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充分讨论,考虑到大剂量利巴韦林的安全性,将其使用剂量调整为:成人,500mg/次,每日2至3次静脉输注。

这是国家卫健委第四次调整更新诊疗方案,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所说,是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

图/ 视觉中国

此前,瑞德西韦、克力芝、“肺炎一号”等药品,也都在接受临床的考验。分析人士指出,未来随着流行病学专家、临床专家对新冠肺炎的了解越来越越深入,也将有越来越多临床诊疗方案出炉。

同时,对于普通大众,做好在家防疫任务仍然艰巨。2月6日,上海防疫医疗组组长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现在开始,我们只要再闷两个星期,就能把病毒闷死。

正值大城市返城高峰,分享上海居家防疫“七个要”,一起为抗击疫情做好分内之事。↓

一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出访计划;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地人员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