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馕园,尝馕饼,了解新疆馕文化

逛馕园,尝馕饼,了解新疆馕文化

四月柳絮纷飞,春风和煦,正值踏青时节,何时我也能在春暖花开的四月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今天如愿以偿了,但不是下江南,而是上乌鲁木齐。

四月初的北方,虽然寒风凛凛,但弥漫着的雾气明显有春的气息。早晨七点半集合完毕,八点出发,天还没有大亮,街道上很安静。车走了大概半个小时,天亮了。车窗外,美丽的雾凇把树木装扮一新,真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就到达目的地——位于九道弯路附近的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一到站就听导游说:“各位亲爱的游客们,到了,到了,馕园子到了!”我们不由地向车窗外望去,眼看一个硕大的馕模型立于天地之间,上面赫然写着“天下第一馕”五个红色大字。一个孩子大声说:“妈妈,我真想去啃一口”,惹的一车的人都开心地笑了。


我们有秩序的缓缓下车,排队跟着导游来到大馕前先集体合影。这时已经有先到的好几波游客在那里拍照了。一波又一波儿的,左拍右拍,左摆右摆,那个兴奋劲儿不亚于贪玩的孩子。导游已经催了几次,要我们进馕园子里面,可是大家还在那儿一个劲地拍。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文化园的外观就像是一个大馕坑,除了那个醒目的馕标志,外墙也贴着一个个馕模型,几乎可以乱真。

我们随着导游进入馕文化产业园大厅。展厅很大,右侧是馕文化展区,左侧是产品销售区。整个展厅里已是人头攒动,游客们都很遵守游览纪律,没有一个高声喧哗的。展厅讲解员年纪较轻,声音清脆,引领着我们直接向右走。馕文化展厅通过9大板块,8大场景向我们介绍了馕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营养价值、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发展的变化。这样生动直观的展陈,即使没有讲解员的讲解,游客也可以了解新疆

文化的发展变化。在一个长方形的展板上有着二十几种形状、大小不一的馕模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游客又是一顿狂拍。


展板下方有着馕文化历史渊源文字介绍,据记载:“馕”源于波斯语。中原人称馕为“胡饼”,在敦煌遗书中,共有26种饼的名称,“胡饼”是其中之一。北魏农学家作品中《齐民要术》第八卷《饼法》中记载:“以髓脂、蜜,和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胡饼自汉代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还为新疆馕代言呢,有诗为证:

《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听讲解员介绍:现在馕文化产业园的127个环保智能电馕坑全部启动,日均产馕约4.5万个。为了让新疆馕走得更远,园区建立从源头采购到生产、从仓储物流到销售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推出真空包装,让馕的保存期延长到了3个月。听到此处,大家不由地啧啧称奇。

对于馕的历史记载,我还觉得了解得不过瘾,于是就从网络上查找,果然有介绍:张骞凿通西域后,馕成为驼铃叮当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从西域流传到中原,直至宋代,对中原的饮食文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话说回来,新疆气候干燥,人们生产、赶路,没有馕相伴怎么能行?丝绸之路上,商贾往来,馕是必备食物。现在人们出行,馕依然是首选食物呢!


馕在我国食谱中历史悠久,馕的制作器具和工艺也是很独特的。我们一边观看着,欣赏着,一边赞叹着祖先们的智慧:一间黄泥砌筑的土坯房,一铺土炕,一个土馕坑,寄养简单的家具,就能养活一家人,就能一代代繁衍生息下去。让今天生活在物质化世界的人们是无法想象,在那样环境下生活的人们还依然闻歌起舞,依然热情好客,保持着淳朴的民风,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在这里,是古朴与奢华,简单与琐碎的碰撞;是传统与创新,保守与突破的集中体现。


走着,走着,一股独特的馕香味,就钻进了鼻子里,原来这是到了生产加工区和游客参观长廊。走廊两边是透明的玻璃墙,游客可以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各家企业的工人在车间里和面、配料、制作馕饼的过程。

透过干净的橱窗,可以看到加工馕的全过程,环保馕坑烤着不同种类的馕,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从和面到烤制完全实现了标准化、电器化、自动化流水作业。没有了烟熏火燎,工人们再也不怕弄脏白色工作服了。闻着从生产车间飘来刚出炉的热馕的缕缕清香,看到了小产业大发展的美好前景,大家赞叹着、感叹着......

游客们可不愿轻易放过这样精彩的镜头,有录小视频的,有拍vlog的、有自拍的,忙的不亦乐乎。


“今天是个好日子”,随着悠扬的歌声我们来到了休息厅,这里既可以休息吃饭,又可以亲自体验馕制作过程。在一个硕大的圆形馕坑上,坐满了游客,人们一边品尝刚刚出炉的热馕饼,一边看着新疆舞蹈,有的人禁不住诱惑也走进舞池,馕香味伴着舞动的人们,越舞越有劲。

我们看到一群小记者,正在采访一个打馕的老师傅,老师傅说:“新疆馕历史太悠久了,我用土馕坑打馕已经40多年了,现在换成环保电馕坑真的是太好了。又干净又省时间,想啥时候打馕都行呢。我们打馕技术一定要传承下去。”接着,他表演了馕的制作过程:老师傅站在操作台上,面前是齐胸的电馕坑,他手掌上拖着一个柔软的面饼旋转几下,先用刷子往一个碗里蘸了蘸,碗里盛着用盐水调配好了的切好的洋葱丝,还有喷香的孜然调料;然后,把面饼放在一个大大的半圆形布包上,嘭的一声,非常利索地拍到了馕坑内壁上,馕就牢牢地粘在了上边。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馕”。一般只需10分钟就烤好了。在等待馕烤熟的过程中,他拿起一个黄灿灿的馕,抛向半空中,一股说不出的馕香就窜入我的嗅觉,入心入肺,让我迈不动腿迫不及待就的买了几个热馕,坐在休闲美食长廊,与品尝烤包子、抓饭等美食的游客一起品尝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们来到了产品销售区。货架上琳琅满目,157各品种的馕,足以让你挑花了眼,而且各种口味应有尽有:核桃馕、辣皮子馕、玫瑰花馕......各种形状令人眼花缭乱:方的、圆的、椭圆的......,有的大如盘子,有的小如柿饼,有的薄如纸片,让人时时感受着馕文化的独特魅力。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边选购馕,边给同伴说:“我要多买些馕寄到老家去,他们太喜欢新疆的馕了,新疆的馕也可以当礼品送哟!”听着这些话,我作为新疆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馕文化园出来,感觉眼睛里是馕,胃里是馕,身上还带着窜窜的挥之不去的馕味儿。


馕文化产业园集馕文化展示、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真正做到了游、购、娱、文、旅结合。馕,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传承。作为历史久远的馕饼,正在告别烟熏火燎的年代,跨入新的时代。

新疆馕文化产业园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新景观而值得一游,更应该作为新疆旅游的新名片,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美食,让文化享誉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