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湯山>>火神山,八旬老將主動請纓搶出中國戰“疫”速度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好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本文源自梅州日報及全球客家名人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月2日上午,武漢火神山醫院舉行交付儀式,標誌著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2月3日即可收治病人。自1月23日以來,建築工人夜以繼日加緊施工,僅用了10天時間,於2月2日正式交付使用。

這logo有文化!

十把火苗

八卦圖

收瘟疫的葫蘆

全部是壓制瘟神邪疫的符咒

古代帝王有國師

今朝國家️智囊團

大中華易學文化源遠流長~

在火神山醫院的建設中竟然有這麼一位梅州客家人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封手寫請戰書

“鑑於以下三點:本人是共產黨員;與其他年輕同事相比,家中牽掛少;具有非典小湯山實戰經驗。本人向組織表示隨時聽從組織召喚,隨時準備出擊參加(疫情)抗擊工作。”

這一封手寫的抗擊疫情請戰書請戰人是黃錫璆(qiú)↓↓↓

黃錫璆,祖籍廣東梅縣,1941年5月19日出生於印度尼西亞,1957年歸國,1959年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1964年畢業後分配至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中國中元)工作至今,擔任首席總建築師。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考取公派赴比利時盧汶大學人居研究中心留學,1988年以醫院建築規劃與設計為專題獲中國第一個醫療建築博士學位後義無反顧回到祖國,長期從事醫療設施規劃設計研究。

“為中國人建造自己的現代化醫院,改善中國人的就醫環境”是黃錫璆畢生追求的夢想。

而他另一個身份更加廣為人知——2003年非典時期北京小湯山醫院的設計師17年前他帶領中元醫療建築團隊在7天內完成小湯山醫院的設計建設任務而今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這名年近八旬的老將主動請纓再度披掛上陣

1月23日,在收到武漢市城鄉建設局關於支持建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醫院的求助函後,黃錫璆立即主持召開支援武漢建設應急醫院協調會議,一小時後,修訂完善的小湯山醫院圖紙送達。當晚回到家中,他並未休息,而是繼續思考、研究,列出數條補充意見。第二天是大年三十,他早早趕到公司,將補充意見發給武漢方面。之後,受國家衛建委委託,他作為技術總負責,又帶領團隊著手編制應急設施建設指導原則。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

“沒想到小湯山醫院的圖紙還能再用一次,雖然我們不希望它再被使用。”黃錫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17年前的那場戰役

至今歷歷在目

拿出當年的圖紙

黃錫璆如數家珍

比如,堅持潔汙分流,實施嚴格分區,減少交叉,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事實證明,這一點是成功的。

但也有遺憾。比如影像檢查場所應該在口部,急救車洗消場所應該封閉,護理單元之間距離過短。這些不足,他們也都詳細告知武漢方面,並因地制宜提出建議,比如武漢雨水多,病人通道加蓋擋雨棚等。

在黃錫璆的同事也是後輩看來,他很隨和又很認真,在專業上會堅持到底。在建設小湯山醫院的時候,由於條件有限,有人勸黃錫璆不要堅持潔汙分流,別太守舊、較真。

但他異常堅決。“這是應急醫院的需要,是收治病人的需要。技術方案要解決問題,錯一點,醫院建完就不好用。他說,“在專業上如果不堅持,就是沒盡到責任,就是在添亂、在浪費資源,就是做不負責任的產品。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應該。

非典結束後,黃錫璆並未停止對傳染病醫院的研究和實踐。經過幾年積累,他主持編制了國家標準《傳染病醫院建築設計規範》

一封感謝信

1月27日火神山醫院設計單位中信設計研究總院給中國中元發來一封感謝信

信中說,以黃錫璆大師為組長的技術專家組,在醫院的選址、佈局、施工、排汙等各方面,主動為他們提供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幫助他們迅速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為醫院設計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我們完美詮釋了郢匠揮斤的大師風範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展現了貴公司作為央企的使命擔當和為民情懷”。

黃錫璆表示隨著國家發展建材和施工力量都比當初建設小湯山醫院時更好希望火神山醫院能夠實現更好的使用效果

“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唯一愧對的是老伴“

從年前忙到年後黃錫璆並不知道自己的請戰書在微博上“火”了得到“人民日報”等官媒推送

網友們紛紛留言向老爺子致敬↓↓↓

“這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我們還在後方,人家都到前線了,比我們更辛苦。醫務人員是很偉大的,都不容易。”面對讚譽,黃錫璆笑著說道。

在這個忙碌的春節黃錫璆唯一感到愧對的是獨自守在家中的老伴

“退休後我也想陪老伴到外面走一走,但是現在醫療任務很多,我時常要出差,去年還去了盧旺達。碰到(疫情)這種事情,也走不開。老伴很理解我,讓我好好工作,保重身體。”他期待,等到沒有重大任務時,把很早就要寫的一本書完成。

黃老,保重身體!武漢,加油!火神山醫院,定當不負使命!

更多資料:

放棄印尼國籍,歸國學習建築

1941年5月19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任抹縣,一個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華僑家庭——黃實華,又添一子。黃家已有兩女一男。黃實華給新出世的男孩兒取名“黃錫璆”,“璆”是一種美玉,父母希望他能平安吉祥,懷瑾握瑜。

客家人歷來重視文化教育,黃錫璆在當地讀書到高一。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印尼政局不穩,時有動亂,當地人經常搶劫火燒中國人的商店,華僑成為寄人籬下、低人一等的“海外孤兒”,更讓年少時的黃錫璆對“家”和“國”有著特殊的感情。新中國誕生後,很多華僑紛紛選擇回國。“那個年代中國很窮,政府力量比較弱,顧不了國外的華僑。華僑在外面就是經濟地位可能好一點,卻沒有什麼政治地位,很害怕政治上的風吹草動,印尼搞了好幾次排華,所以覺得不穩定。生活上的不安定讓我時刻盼望著回到我的祖國。”

黃錫璆回憶說:“在抗日戰爭時期,老一代印尼華僑紛紛捐錢支援國內抗戰,有的華僑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全部捐獻給國家,還有很多人回國參加抗日部隊,為國效忠。上高中時,很多老師都號召我們回國學習本領,參加祖國的建設。”

“有的高中同學留校教課把薪水一點點地積攢下來,攢足路費買一張船票,帶上簡單的行李就回國了。我是高二回國的。起初我的哥哥、姐姐先回國,我父母想在身邊留一、兩個孩子,後來我也回國了,我弟弟妹妹也沒留在印尼,就這樣兄弟姐妹們全都回來了。那時候覺得留在印尼做生意還不如回國去學習理工專業參加國家建設。”

當時的印尼政府規定,華僑如要歸國,必須放棄印尼國籍,並簽字保證不再回原居留地。黃錫璆毫不猶豫,在當地政府移民局“保證一輩子不再回去”的契約上簽字、摁了手印。

1957年5月,黃錫璆與幾位同學踏上輪船“芝萬宜”號,告別父母回到中國,坐了5天5夜船才到達香港九龍。

1957年,16歲的黃錫璆乘船歷經5天5夜的航行回國,這是當時歸國華僑學生登記表上使用的照片。©黃錫璆

1959年夏,黃錫璆考取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開始了建築生涯。當時南工建築系人才濟濟,有和梁思成一起同被稱為“中國建築四傑”的楊廷寶、劉敦楨、童寯[jùn]等老教授,以及多位國內知名建築大師。

黃錫璆後來回憶,“老師的治學精神對我影響很深。有很多老教授是退休後又回來授課的,像童老就給我們上過博物館設計課。我在這種環境中受到薰陶和感染,立志要向老師們學習。我們那時候是學生,膽子比較小,不敢開腔。助教老師說,‘你們要提問童老他會很高興,會根據你們的提問擴展發揮講課內容。”

童寯[jùn]教授,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中國近代造園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當年西南聯大的老前輩,在抗戰時期那麼困難和惡劣的條件下,他們仍然取得學術上的偉大成就,而且很多建築師放棄了在國外優越的生活和物質條件回國參加建設,他們令我敬仰。我要學習他們。”

1964年8月,黃錫璆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分配到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一設計院(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的前身)。黃錫璆在這裡工作至今。

1964年正值國家開始三線建設,當時領導照顧他,準備留他參加北京的一些工程設計。但他堅持要“到艱苦的第一線去”、“要下海游泳”。他前往四川瀘州自貢,參與工廠車間設計,民用項目如工廠食堂、辦公樓、醫院設計等。他曾在車間開車床,在農村插隊時插秧、挑糞,還曾穿著粗布麻袋工作服做裝卸工,每天裝幾十噸的貨物……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當時把人分成“紅五類”和“黑九類”。黃錫璆是“有海外關係”的華僑,屬於第九類。崢嶸歲月中,黃錫璆對“形式”和“實用”有了深刻的認識,他這種認識轉化為智慧,應到建築設計中。

他說:“從那個年代走過來,我會更多地關注實際。在做工程的時候,往往更多地考慮這個建築是否實用。我選擇醫療建築也是基於這個出發點。醫療建築是受限制較多的建築類型之一,醫院首先解決的是病人看病、環境安全等問題,若片面強調美觀而忽視使用功能,就不太實用,病人看病可能會不太方便。”

留學比利時,獲醫療建築博士

在十年浩劫期間,黃錫璆一邊幹著髒活累活,一邊不忘自學英語。這為他後來去歐洲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1984年,43歲的黃錫璆被公派到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兩年。

1984年,黃錫璆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時在住處前留影。©黃錫璆

比利時魯汶大學在整個歐洲名列前茅,其在生物學、醫學、建築學等學科領域也屬國際領先。黃錫璆選擇了醫療建築方向,“不管社會怎麼變,醫院總歸是需要的”。

年逾不惑的黃錫璆每天泡在圖書館,瘋狂學習。“其實,我們學建築的也喜歡參觀建築看風景,但是因為時間比較寶貴,希望多學習閱讀多做分析研究,爭取把學位拿到。如果拿不到學位,回來跟單位怎麼交代?怎麼對得起單位、對得起國家!”

作為公派留學生,畢業時本是沒有文憑的,但黃錫璆的勤奮被導師看在眼裡,幫他爭取到了讀博士的名額。1987年,黃錫璆獲得魯汶大學的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醫療建築的留學博士。

1987年11月,黃錫璆(右四)在魯汶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後與導師等合影 ©黃錫璆

博士畢業,黃錫璆沒有選擇為他提供優渥環境的比利時、美國、新加坡等國,而是選擇回國,並勸同學也回去:“我們出去留學的費用相當於好幾個農民幾年的收入,國家花了這麼大代價培養我們,我們應該回來給國家做點事情。”

回國時,黃錫璆的10個行李箱裡裝滿了珍貴的學術資料,還有一臺在當時很珍貴的幻燈機,這是他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留學津貼為單位買的。

建築如醫學,要仁心仁術

©黃錫璆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整體醫療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醫療建築的設計理念落後,黃錫璆提交的醫院設計方案常常得不到採納,甚至有人提出質疑,“你一個機械行業設計院出身的設計師,能做好醫院項目嗎?”

黃錫璆沒有退縮,打算“農村包圍城市”,先從小醫院做起。他跑到偏遠地區找業務,無論項目大小,都認真對待。後來,他設計的金華中醫院,不僅獲得機械工業部優秀工程設計獎,還被譽為“南國江城第一院”。

就這樣步履艱難地前行。終於在1992年,黃錫璆掛帥設計了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醫院建成後,高挑的門診大廳、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潔淨手術部、下沉式廣場、自動扶梯、200多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庫等設施,在當時的國內都是先例。這些超前的設計,一開始也有疑惑的聲音,但黃錫璆耐心從醫院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釋,後來果然印證了他的眼光。為了感謝建築師為醫院做出的卓越貢獻,院方特為他建立了一塊黃錫璆紀念銘石,讓後人銘記這位仁心仁術、道德高尚的建築師。

2009年10月 為感謝黃錫璆博士對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建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參照重大工程項目為設計師立像的國際慣例,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安放了黃錫璆博士紀念銘石。©黃錫璆

從小做到大,從大做到強,黃錫璆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國醫療建築事業,他參與的設計項目獲得了56個省部級以上的醫療建築設計獎項,其中超過80%由他主持。他被譽為“中國現代醫院奠基者”,全心致力於“為中國人建造自己的現代化醫院,改善中國人的就醫環境”。

2012年12月,黃錫璆榮獲第六屆梁思成建築獎,並將所獲十萬元獎金捐贈給了母校東南大學©黃錫璆

近年來,在抗擊非典、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事件突發時期,黃錫璆臨危受命,負責了很多烈性傳染病、受災地區的應急醫院設計。在“非典”之前中國中元黃錫璆的團隊承擔了北京佑安醫院的設計,非典時期承擔了北京小湯山應急醫院的設計,之後承擔了北京地壇醫院、北京潮白河醫院等傳染病醫院的設計工作,以及汶川地震之後北京對口援助的四川什邡醫院、青海玉樹醫院等多項工程。這些臨時醫院的設計要求非常高,時間緊,任務重。

2003年小湯山醫院建成後,他還曾建議無償提供給多家慕名而來的地方傳染病醫院共享,“醫療建築設計是大家共同的事業,新概念、新理論只要得到傳播了就好,至於誰得了名利,有什麼關係呢?”黃錫璆博士為國家設計了多家醫療機構,自己卻直到2008年才在北京郊區購置了一套住房。

在長期的工作和學習中,黃錫璆博士總結出了“醫療建築五原則”:

1、符合現代醫院需求特點。醫院環境中,不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關係,是醫院建築設計師要去把控的重點。與醫院建設相關的數據採集和分析、各子系統規劃建設以及新型的運營管理工具也應與時俱進,大到交通指數分析、小到病房護理距離,都是需要研究的課題,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務於病人護理。2、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近年來病人住院時間縮短,醫務人員工作時間延長,所以“以人為本”就要兼顧病人和醫務人員,創造高效、合理的就醫環境。3、醫院工程要保證安全性。

醫院建築設計必須注重安全,包括結構安全和非結構安全,非結構安全包括:水、暖、電的安全和吊頂、牆體的安全等。通過調查近些年地震造成的災害,國內外研究機構也總結並提出了醫院非結構系統安全的必要性。此外,醫院生物安全也要重點注意。4、醫院建築要做到綠色節能。要注意採用綠色建築技術。醫院作為比較特殊的建築環境,在綠色節能方面關注度不斷攀升。美國AIA以及一些建築設計機構已經著手編制醫院建築綠色設計導則,我國也在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並開展相關研究。5、要做到經濟高效。國內醫院的設計和建造大多是由國家進行一次性投資,所以要注意杜絕浪費、合理使用。“在邊遠的地方,或者在一些二線、三線城市的醫院,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做方案時大家覺得挺好,等到要實施了,醫院說太貴啦,沒有錢。”應該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對一次性投資以及日後運營作綜合平衡分析。

醫療建築需要跨界的知識結構,今年79歲的黃錫璆博士,仍然學習不輟,筆耕不輟,以醫者的仁心和建築設計師的仁術,為需要的人們貢獻智慧。

下面是黃錫璆大師主持設計的幾項醫療建築工程: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新建門診樓 ©黃錫璆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新建門診樓 ©黃錫璆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