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御窑金砖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2
明清两朝,窑里烧出的砖一直是皇家专用,故宫里的每一块地砖均出自这里。兴盛时,主要烧金砖的陆慕御窑村和南窑村6000多村民都烧金砖,制砖烧砖都是家庭作坊式,各家烧各家的。
明清时期,金砖的烧造必须要有皇帝的御旨方能进行。自明永乐至清光绪年间,御窑金砖的烧制任务均由工部下达,苏州地方官督造,并由具体负责营造的佐官监造,通过地方保甲落实到窑户,层层签订契约承包,一般均先预付六成定金,其余则待交货时验收合格后付清。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
20世纪80年代末,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得到迅猛发展,北京故宫整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内外地面采用御窑砖18万方;2003年天安门大规模修缮,采用御窑砖1.5万方;同年,天坛的修缮,也选用御窑砖;故宫主要宫殿的修缮,指定采用御窑砖。

苏州御窑金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用金砖铺地具有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等特点。既可防止地下湿气上升,又能把宫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把豪宅古居装点得富丽舒适。御窑金砖“变土为金”,是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御窑人的灵巧和智慧,它是中国砖窑文化的一个亮点,含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