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到变电专家 不忘初心才能不断“出新”——记安顺供电局变电管理所专责邓昭辉

  从一个普通的技校毕业生到创新能手,从一名普通的变电检修工人到成长为变电专业独挡一面、技艺精湛的专家。他勤于学习、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始终在自己坚守的领域永不止步。在变电一线岗位坚守的28年里,共有34项专利在他手中诞生。他就是安顺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的专责邓昭辉。

  子承父业变电岗位上奉献芳华

  1991年,对于邓昭辉来说是最为难忘的一年,那年,父亲去世,那年,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进入安顺供电局。“父亲是高压变电班的班长,所以母亲就不希望我再从事这种高危的工种。”但最终,邓昭辉还是选择像父亲一样,坚守在变电岗位。

  “责任即初心,故障即命令。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干好干精!这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在变电管理所的28年,邓昭辉长期扎根在一线,学技术、钻研难以处理的故障,无数次与同事研究问题,处理故障到深夜,只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邓昭辉(右)与同事经常抽出时间到创新工作室,对一些创新、发明进行研究讨论。

  “那时候变电站的设备大都是进口的,说明书都是英文。除了从老师傅那儿得到的经验,遇到了新问题就手足无措。”邓昭辉说,自己是技校毕业生,英文字母都不识几个,但自己要维修就需要将设备原理彻底搞懂,语言就是个难关,为此,他买来英文词典,逐字逐句地翻译,再对照设备理解、消化。

  那段时间,邓昭辉完成日常工作后,就拿着说明书和词典开始研究。不懂就查,不会就问,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搞定”了进口设备。

  “只要没有事,我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单位看电力专业方面的英文书。”到现在,邓昭辉都还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在邓昭辉的办公桌上,有两台电脑,这是他为了看电力方面知识的英文书而准备的,一台用于阅读,一台用来翻译。“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及时学习,就要被时代的步伐所淹没。”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武器库”,才能跟上时代。

  勤学习、敢创新,正是因为在困难面前不畏艰远坚持求索,邓昭辉逐渐从一名普通的检修工人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变电专家,基于变电检修创新工作室提供的平台,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在实际的变电检修工作中推广实施“设备绝缘件无水乙醇吹喷清污法”等多个项目,效益显著。

  当行本色付出与成就同行

  “衣服通不通气,安全帽里排气孔的声音大不大?”在安顺供电局220kV幺铺变电站,邓昭辉正在试验他最新改造的“南网服”。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运维人员检修设备,通常都是头顶烈日,有时候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衣服都能拧出水。”邓昭辉说,作为一名检修人员,自己也是感同身受,所以就琢磨把工装进行改良,做成一件空调服。“这是第二次试验,如果检修人员穿上以后有不舒服的感觉,我再改进。”

  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而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新。在变电管理所从事一线工作的这28年,邓昭辉深切体会到了问题解决能够召唤创新,即把工作中的困难针对性改进和完善,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

邓昭辉正在制作培训课件。陈娟 摄

  一次,邓昭辉和同事在对变电设备进行维护时发现,更换一个硅胶呼吸器需要两名工作人员配合,一人托住硅胶桶,一人将油杯拆下,且拆下后的硅胶要全部倒出,未变色受潮和变色受潮的硅胶混在一起,只能全部取回处理,然后装填新硅胶,既不环保,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回去的路上,邓昭辉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多日潜心钻研,画图纸,计算,反复试验,最终研制的“分层式徒手可更换硅胶呼吸器”,运维人员可不使用工具,徒手即可更换变色硅胶,且只更换变色层的硅胶,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硅胶的使用量,更加环保。

  还有一次,他从彝族同胞身穿的斗蓬上找到灵感,设想制作出了防渗水“小斗蓬”,通过更换密封的方式解决了变电站辅助开关渗漏的问题。用“小皮裙”密封方法,不用停电进行复杂的拆卸更换密封圈工作……

  责任造就创新,历经二十余载,邓昭辉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创新前行。付出与收获同在,这些年,邓昭辉完成了科技项目1个,职工技术创新项目7个,这些创新项目先后获得南方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贵州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贵州电网公司QC成果二等奖、贵州电网公司“精益杯”7S管理劳动竞赛现场改善成果金奖、全国(第十届)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专利7项、受理专利8项,授权专利4项,发表论文9篇。邓昭辉还先后获得中国南方电网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安顺供电局优秀党员等荣誉。

  薪火相传让“创新之花”处处绽放

  邓昭辉喜欢创新,但他更喜欢带动青年职工一起开展创新工作。2010年,邓昭辉成为贵州电网的内训师,肩负着倡导企业文化、传授专业技能和培训学员安全意识的重任。“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使学员有‘一碗水’,我作为培训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使自己有“一桶水”,邓昭辉不断拓展知识结构,学习专业知识,编写教材,学用绘图软件,用动画的方式展示设备的内部构造,把实例搬上课堂,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员。

在变电一线岗位坚守的28年里,共有34项专利在邓昭辉手中诞生。

  如今,邓昭辉作为内训师,不仅在“南网220kV变压器标准图纸评审”、“南网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等评审培训工作中向全网同仁传递“安供经验”,更积极主导组建变电检修人才梯队,形成“老中青”三代捍卫优秀传统、争当创新先锋的有序格局。中生代的代表,“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网青年岗位能手”苏剑锋承担起了变电检修班副班长班组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重任;新一代的李佳睿、胡诚从毕业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为创新工作室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力。

  “虽然我现在已经48岁了,但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在邓昭辉看来,创新已然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他坚信,只要有坚定的方向,有踏实的作风,有创新的精神,有担当的勇气,不忘初心,就能继续开创出新的天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兵

通讯员 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