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无锡城(一四零)

回味无锡城(140)

无锡泰伯庙

回味无锡城(140)无锡泰伯庙。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泰伯而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筑庄严。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题写泰伯庙匾额一块、赵朴初写至德高风匾额一块。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和泰伯园。

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泰伯的三让事迹永载入史册。 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就是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孔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犯上作乱,只坚持正直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东汉以来,梅里泰伯庙的兴废,在南北朝之前的一段情况已很难考证。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为写于魏晋时期的《吴地记》。其中有关于梅里泰伯庙的记载,泰伯城筑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元·王仁辅的《无锡县志》明确记载,吴泰伯庙在州(无锡州)东南五里景云乡,临泰伯渎。这部县志引用了北宋《太平寰宇记》的内容,泰伯开渎以备旱涝,百姓利之,为立庙于渎侧。鸿山梅里皆有泰伯庙。元《无锡县志》还记载了元代至顺年间修葺泰伯庙之事。经过元末江南地区的战乱,梅里泰伯庙已十分破旧。洪武10年(1377)在无锡县城内小娄巷建了新的泰伯庙以便祀事。

明弘治13年(1500)无锡知县姜文魁带头捐俸,募集财物修庙,得到当地乡绅的支持。在原庙旧址不远处稍移了一下位置,泰伯庙仍处在伯渎河河岸上,经过一年的努力,新庙终于落成。即旧祠之傍而别创之,规制宏拓,堂庑翼然,春秋享祀,设道士世守,以奉香火,示民报本也。姜文魁重构殿寝门堂,规制有加于昔。立石表,置祭器,列入祀典。从此殿寝明堂,圭洁靓深,石表对峨,过者悚息,春秋献享,永永无怠。这次修建奠定了500年来泰伯庙的基础,以后,梅里泰伯庙成为祭祀、纪念泰伯的中心。弘治修庙以后过了近百年的时间,梅村泰伯庙又,就倾圯,墙垣檐宇,莫支霜露,庭中古柏,半供樵苏。这次由驻庙道士募得倪瓒的捐资,于万历24年(1596)重新修复了泰伯庙。这次修葺之后,泰伯庙每过几十年即能得到一次修缮和扩建。

明天启3年(1623)后,相继多次修缮、扩建,使得泰伯庙颇具规模,增加了许多建筑,丰富了它的人文内涵。 经过世代修建,泰伯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有金水河、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棂星门、戟门、至德殿、祖师殿、关帝殿;中轴线以东为东院,东院有三让堂、尊德堂、仓厅、小让王殿、大夏堂、慈俭堂、圣堂、还山小筑;中轴线以西的西院有珠宝堂、云山深处、德洽堂、采芝堂、隔凡楼、大树堂。泰伯殿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成为江南有名的古迹。 咸丰10年(1860)无锡失陷于太平军。泰伯庙除大殿和两庑之外,其余所有建筑全被拆除烧毁。清末民初,两庑亦遭火灾,大殿虽巍然独存,但亦已破旧。民国年间,吴氏族人稍稍复建了一些建筑。抗战胜利后还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动,泰伯的三让精神永存。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对泰伯庙重新修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