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第一软妹子”:我们追求柔软,是不是误会了什么?


在访谈之后,是对柔软的价值、拉伸的误区等问题的讨论。


魏炜:北京国际艺术学校毕业,中国杂技团实习演员,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凭《绳趣》荣获金奖。参演《新喜剧之王》《功夫瑜伽》《龙拳小子》《模范青年》等电影,《我是成龙》等音乐剧及舞台剧。多次在央视大型晚会中担任领舞演员,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中代表柔术传承,在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中获得导师特别奖,李冰冰称她为“中国第一软妹子”。

Q=子玉(108文化传媒)

A=魏炜


Q:可否从您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中,谈一下柔术表演到底是怎样一种审美体验?

A:

柔术是追求人体极限的一种艺术,传统中早就有的,是百戏之一。既是观众看起来惊人的表演,也是表演者(对身体表现力)自信的展示。有时候我从镜子里或电视里看到自己的动作,也蛮开心的。


Q:您是在什么机缘之下学习柔术的呢?

A:我是6岁学跳舞,9岁练杂技。快10岁的时候,我的柔软度还跟五六岁的孩子一样。我大腰没有那么软,但是天生胸腰特别软,就不用压。胸腰是很难练出来的,小时候胸腰柔软度方面的天赋,起了很大作用,胸腰和脖子(的柔软)让我做动作可以很往里。其他方面的“软”要刻苦练,但是我的胸腰是天生的,不需要刻苦练。横叉、竖叉这些,我坐地下就可以把腿伸直,也没觉得需要去压。


小孩子正常的柔软度都可以,除了特别硬的,或者我们平常人不练这些的,才觉得挺难的。当然,有天赋也需要坚持训练,否则到了成年跟普通人是一样的。


Q:男孩子身体会显得硬一点吧?

A:因人而异,有的男生比女生更软、更夸张。每个人的体质,先天条件不一样。女生表现出来是柔美为主,而男生的美是“刚柔”,看起来更“吓人”一些。


Q: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男柔”的群体,有的一米八的大个子身体软得像面条一样。这跟身高也没关系对吧?

A:柔软不是取决于骨骼,而是韧带(和肌肉状况)。柔术演员在成长过程中,都要(不同程度)控制体重。有人说练柔术、练杂技的长不高,那是因为从小开始练的时候,在上面当“尖儿”的那个人得格外控制体重,吃得少,所以长不起来个子。我是下面那个人,更需要力量。其实练柔术天天拉筋,同样可以长起来,我就长挺高的。


Q:如您所说,在上面当“尖儿”的人为表演付出了代价,因为如果她长很大个子,就无法完成动作了……

A:确实,总是减肥的话,就不怎么生长了。可是你不控制体重,那么肥、那么圆,下面的人怎么可能托得动?在上面你自己也费劲,就是这样。


Q:即便不是当“尖儿”,柔术演员在做一些高难度动作的时候,是不是也要面临受伤的风险?

A:柔术和其他节目不一样,不是从哪儿“哐”一下掉下来摔骨折了。没有这样的大伤,都是长时间训练、磨损出来的伤,夸张一点的伤是韧带拉伤、撕裂。除了韧带软组织损伤、发炎,还有腰椎间盘磨损,严重的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


正常的量还好,别太过,我以前腰疼,是因为一天10个小时在下腰,都是超负荷的状态,一睁眼就在下腰。当时的节奏是上午功、下午功、晚功,再加演出,我的节目都在柔软度上,除了双人的要下腰,我单人的节目还要下腰,所以腰会累。


你们练瑜伽(涉及柔软度的)那个量就还好,而且瑜伽体式种类不同,基本没有问题。现在我教孩子们练舞蹈,每次一两个小时,感觉还没练什么,就下课了,不像我们小时候练的内容那么多、时间那么久。


其实舞蹈的基本功,我从杂技的角度去看,会更了解,而且练得更规范。我现在教的好多是基本功技巧课,专门的柔韧课、倒立课这些。对于倒立,我们懂得重心、技巧、如何发力这些事情。


Q:瑜伽当中关于倒立的讨论也很多,大家比较关注如何避免受伤。

A:练倒立的前提,最基本的,胳膊没有力量不可以。我带他们练的时候,每天要平板支撑,撑上一首歌的时间,还有平板支撑中其他一些运动。练的时候胳膊很酸,但你倒的时候心里会稳。以前让我演高空节目,让我直接上,我害怕,因为怕抓不住,等我的胳膊有了力量的时候,自己心里就有底了。一样的道理,你胳膊没有力量,再想倒也没有用,不怕受伤,你就倒。


不管手肘倒立、手倒立、头倒立,都需要这个力量基础。当然倒立也不用倒很久,我们小时候挨罚的时候才那么久,甚至手倒立四五个小时。


我也考了瑜伽证,但是没教过。瑜伽里面的体式,我都可以做到,考试的时候是哪个难做哪个。像倒立、后弯等一些他们觉得超级难的技巧动作,对我来说很容易。


Q:今天瑜伽教学里面手倒立这样的动作,不止一位老师说,技巧是从体操里来的……

A:倒立是我们小时候的基本功,凡是科班出身练杂技的,不会倒立不可能。像我的闺蜜多少年没做这一行了,你现在让她倒立,她也倒得住,10年的功底扎在那里。


Q:瑜伽体式中的结构,如何用力这些,是不是你们一看就明白,像本能一样清楚的?

A:对。感觉瑜伽动作和我现在教舞蹈一样的,比如他们引导站姿体式,说头顶延展、脖子放松、抬头挺胸、尾椎朝向地面等等,说了一堆,其实只是站稳你的姿势。身体一连串怎么发力你都知道的话,其实就是可以(做到)的。


Q:你们的表演中也有需要注意的细节吗?

A:在舞台上,我们强调的细节是脚背、膝盖,或者手指尖。假如你跳舞,延伸到手腕都不行,你要拉伸到手指,觉得更延长才好。现在好多人不注意细节,一抬腿,膝盖那么高,脚背也不知道绷,勾大脚丫,那肯定不好看。我在表演中会特别注重细节,从脚背到膝盖,每个细节的点,不能说这个动作有两拍,其中有一拍我的手不知道放在哪儿。每一拍我都安排得稳稳的。动作的准确度没有达到95%以上,我都不会去做的,否则动作做出来不好看。别人不觉得好看,自己也觉得不对劲。


Q:前面提到您腰痛的问题,在表演之外,怎样做一些修复呢?

A:我认识一位中医老师,做针灸和正骨,缓解一下周围肌肉的紧张。另外还有定期西医诊断,有炎症和磨损等病情的话,需要静养和药物治疗。平时觉得疼的时候,就去做一下治疗,不疼就没有大碍。也不能一直弄,骨骼老是来回正,松了就更不好支撑了。什么时候特别疼、歪到很严重的时候,把它按回来,复位之后是顺畅的就好了。


Q:我们一直在谈外在的动作,而在表演中,一位柔术表演者内在的状态是怎样的?

A:我觉得这方面瑜伽更好一些,瑜伽里面有修身养性,内在的练习。柔术就是在追求柔软度的极限,不像瑜伽那样修内在的。你打个太极,都比练柔术好。柔术是损耗身体的,没有修内在的部分。


Q:对于大家对身体柔软的追求,您基于自己的经验,有什么建议给到我们?

A:安全方面,肯定要有专业的指导。假如你下腰,要有人扶你;你还不能独立完成的话,不要自己随意练习;在家里练习,不要练习过量。不要说这个叉,我一下子就要下去,这不可能,肯定会撕裂,那个筋一下子抽在一起,会起疙瘩。我们要循序渐进,就像拉一根橡皮筋那样,一点一点来,不要一下子把它绷断。


柔术是人体的极限运动,虽然在舞台上会展现最柔美的一面,但是不建议大家盲目去练习,损害身体是一定的!


至于其他涉及身体柔软度的练习,比如瑜伽,肌肉、韧带等软组织与骨骼相辅相成,哪一样出问题都不行,一定要注意科学练习。追求柔美是好的,但不把自己身体弄坏是一个前提,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嘛。


------


从魏炜老师的谈话中,结合身体解剖学的常识,先总结以下几点:

关节的活动度,有相当部分是天赋,不都是苦练来的;韧带本身容许一定幅度的灵活性,但更是为了稳定关节的,活动度过大则损害稳定性;韧带倾向于撕裂而不是延展,它的延展性非常有限,极端情况下会撕裂;肌腱的延展性更差,断裂会需要手术;相对于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也是健康的身体必需的品质;身体运动的技巧,需要服从运动的规律,从这一点来说,没有瑜伽的身体、舞蹈的身体,只有“人”的身体;


柔软的价值


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缺乏运动、年龄增长以及不良体态,造成关节活动度逐渐丧失,造成生活不便以及肌肉僵紧、病痛;


适度拉伸肌肉和结缔组织。

所谓结缔组织,是指肌腱、韧带、筋膜等等。通过拉伸,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能量。而且要知道,肌肉和结缔组织包裹的骨骼,并不是干燥的、无生命的,骨骼是湿润的,充满了血液、淋巴管和神经,像心脏一样,也是一种器官。


唤醒休眠的肌肉。

有些肌肉因为经常使用,在运动皮质区建立了回路,让我们可以不用思考就能自然地坐起来。这是身体为了节省能量的结果,因为思考会耗费很多能量。而瑜伽体式为身体重新设定指令,这和日常活动(如坐下或走路)不一样,这样可以活化我们“休眠肌肉”的意识觉知。肌肉一旦被唤醒,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让这些肌肉执行新的任务;


让骨骼强壮。

在我们二十几岁时,骨骼停止生长,但在我们站立和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一直根据自己所承受的负荷做出调整,这个过程叫作“骨重建”。在体重之外,肌肉牵拉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也决定了何处的骨需要重建,使其更加强壮;


重塑大脑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依照身体需求来分配大脑的区块,需要高度灵敏意识的身体部位,如双手和舌头,会在大脑中占有较大的区块,有较多的回路。而像腰肌和臀大肌这一类姿势肌肉,在大脑皮质区所占的区块就小得多。大脑的可塑性很强,位于神经元之间的大脑回路,可以根据新需求而快速形成,这是瑜伽唤醒肌肉及培养身体洞察力的原理,随着练习的进展,身体的觉知力会越来越强。


▲根据人体部位在大脑中所占的比例,科学家设计了这种“运动小矮人”(the motor homunculus)示意图。确实,平常我们的大脑主要用于控制双手、面部特别是舌头了——这样下去有问题对不对?

对结缔组织的刺激,有利于身体觉知力的培养,塑造身体的空间感。

摊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对身体是无知无觉的,而在运动特别是拉伸之中,人与身体重新联结在一起。“和自己静静地待一会儿”的机会,是瑜伽课堂一个宝贵的礼物;


刺激脑内啡的产生,让你快乐。

脑内啡(endorphin,也译作内啡肽)是人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天然的镇痛剂。伸展动作会触发脑内啡的分泌,做完瑜伽之后的轻松感、愉悦感,就因它而来。为什么每天一觉醒来,我们都会给肌肉和结缔组织一个痛快淋漓的拉伸,那个拉伸很爽,是的,就是伸懒腰。

▲这张图里描绘了让一个女孩快乐的路线:通过身体运动,同时获得“柔美”与“力量”,从而产生自信,变得快乐;通过身体运动,让大脑产生快乐的物质“脑内啡”,变得快乐。其实男性也一样,只是“柔美”换成“健美”而已吧。


拉韧带 VS 改变稳定肌群

我们常看到要练柔软度,方法就是拉韧带。而医学博士、矫形外科医生及Bandha Yoga创建人Ray Long认为,这个观念是有问题的。


他在《瑜伽3D解剖书》中写道:关节的灵活度与稳定度,就像阴与阳,灵活度越大,稳定度越低,反过来也一样。对于某个特定关节的运动能力,有下列决定性因素:


骨头形状

形成关节的骨头形状,决定了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髋关节,它由股骨头和髋臼结合而成,是一种稳定性高的深球窝关节,它三个平面的活动都会受限,而只有这样的稳定性,才能够承受住身体的重量。肩关节属于浅球窝关节,活动性更大,比髋关节灵活很多,而相对地,它的稳定性就比较低。而且关节的具体情况,人与人都有差异,这是天生的。


关节囊韧带构造

围绕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除了将骨骼连接在一起,还决定着关节的灵活度和稳定度,功能就像骨骼关节的活动接杆。对稳定性高的关节(如骶髂关节)来说,组成它的骨骼以粗厚的韧带联结在一起,活动范围就很有限。相反地,肩关节活动度大,组成它的骨骼以细薄的韧带连接在一起,有更好的延展性。韧带的伸展程度是有限的,过度伸展会伤害到韧带,进而影响关节的稳定度。


围绕关节的肌肉群

围绕关节的肌肉,是稳定肌群。肌肉收缩不仅能产生动作,还可以稳定关节。肌肉越僵紧,关节的活动范围就越小,相反地,关节灵活度会增加。Ray Long认为,瑜伽是一个伸展肌肉的好运动,练习瑜伽可以让关节处的肌肉变得更长,增加整个身体的活动范围。


“我们没办法改变骨头的形状,也不应该改变韧带的长度,要改善身体的灵活度,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变稳定肌群。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事情变得简单了——骨骼肌的长度可以靠我们的意识去改变,而且通过瑜伽的练习,可以安全地改善身体的活动幅度。”Ray Long这样总结。


安全拉伸:收复失地


“改善身体的活动幅度”是针对我们普通练习者说的,语境是我们因为前述的各种原因,失去了一定的活动度,所以通过练习将其恢复过来。或者说,是“收复失地”,而不是“侵略战争”。后者往往是以柔软度作为表演基础的特定人士,才需要付出的努力(或者说,代价),对大众而言,前者就够了。


练习瑜伽一段时间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冲凉的时候可以碰到后背一个意想不到的区域,或者说,是“真•挠痒不求人”。这是本来就有的活动度,多年伏案工作让它损失了疆土。


“不行,我身体太硬了!”这个拒绝瑜伽的理由,其实相当牵强。似乎“柔软”这个东西你要么有、要么没有,其实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一点,而且科学早已证明,柔软、力量、耐力、心血管健康水平,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加强的。


那么要安全拉伸,除了在专业老师带领下,有耐心地练习,了解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也很重要。


就骨骼肌来说,有两大侦测系统:


其一是肌梭,肌梭对肌肉长度的变化特别敏感,只要侦测到肌肉长度瞬间变长,就会让肌肉反射性收缩来抗拒伸展,保护肌肉免受拉伤;


其二是高尔基腱器,它可以侦测肌肉张力的变化,当肌肉被过度拉扯时,会因高尔基腱器的抑制作用而放松,以免肌腱被扯断。


“练习瑜伽时,不要勉强身体过度伸展,这会加强肌梭的作用,促使肌肉收缩。硬碰硬不是好办法,只能循序渐进,”Ray Long写道,“维持肌肉伸展30~60秒,可以降低肌梭的放电强度,肌肉便能舒张放松。或者向下伸展时,背部稍微往上提一下,也能降低肌梭放电的强度,以便放松肌肉。这个方法看似矛盾,却是安抚肌梭的技巧,比一次弯到底更有效果。”


▲在练习站立前屈体式之前,“安抚”肌梭以减少放电强度的方法:可以利用椅子,先让身体前屈90度,以减少小腿肌肉、腘旁肌、臀部与背部肌肉的反射收缩。


至于刺激高尔基腱器的“PNF伸展法”,需要专业指导,而且也不宜多用,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外关节一致性(joint congruency)也是一个重要概念,简单来说是两个关节接触面的吻合程度。不符合一致性的动作中,很大压力集中在小面积的关节软骨上,会伤害软骨,造成关节退化。所以要善用活动度大的关节,保护那些活动范围受限的关节。比如在莲花式中:


先由球窝型髋关节完成大翻转动作,这样可以保护膝盖的枢纽关节——枢纽关节翻转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过度拉伸 VS 找回“适中”

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Sandra Carson老师说,现在瑜伽练习当中非常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身体正在被过度拉伸,而其实一定程度的“硬”是对身体有益的:“瑜伽会一定程度上改善柔软度,同时让你的‘硬’也成为身体健康的一项正面资产。”


有6年多时间,她都在为身上不断出现的伤病而苦恼,比如在大腿内侧、腘绳肌和肩膀部位。后来她意识到,可能是做了太多瑜伽、练了太多拉伸。而且她发现,看上去更柔软的人,比僵硬的人更容易受伤。


Sandra Carson老师

事实上,传统的瑜伽教学不会建议将练习推到极点。研究瑜伽治疗、哲学与历史的专家Doug Keller指出,密宗瑜伽经典中,教授的瑜伽是“适中”。这“适中”是针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饮食、社交,到冥想、体式练习……


按我的理解,这“适中”既意味着要平衡好关节的活动度与稳定度,也意味着一次拉伸不是针对特定关节的“重点开发”。瑜伽治疗用途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非营利机构“呼吸项目”创始人Leslie Kaminoff写道:


“我们不应集中于特定关节的活动范围,而应该观察骨骼系统中的整体运动模式:观察在哪些地方的运动较多,并且比较容易,观察在哪些地方的运动较少,并且似乎更有挑战性。然后询问如何保持平衡……每个体式都是一种全身的练习。”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看目前流行的“开肩”“开髋”主题课,就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某个特定关节的“集中练习”,是否已经不再是“适中”的?我就曾在开髋主题课上,意识到“打开”过多了,不过问题已经造成。


我给孩子买了一本身体科普书,惊喜地发现其中的描述相当生动。比如他们描述关节的时候,打了这样的比方:


“确保不同程度稳定性的同时,大多数关节仅以比两个小冰块相互滑动还要小的摩擦力,承载一块骨朝另一块骨移动时产生的碾压力和撕扯力。”


从中我们还知道:


人体最灵活的关节是肩关节,也是稳定性最差的关节。考虑到这一点,肩部练习不能伤害到稳定性,因为它的稳定性已经是人体最差的了。

髋关节的灵活度,明显比肩关节差很多,但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幸运,因为当我们站、走、跑、跳时,髋关节稳定性更佳。支撑和移动人体,需要稳固和动力,骨盆、股骨同包覆着它们的肌肉、肌腱和韧带,就具备这两种特质。因此当涉及髋部练习,同样不能伤害稳定性,因为稳定性是它的首要“设计目的”。

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是膝关节,一系列韧带保证了力量和稳定性,其中髌韧带是强有力的腿部肌肉肌腱的延伸,它可以将膝盖拉直。其他外侧韧带,填补着不完整的关节囊的缝隙,防止膝关节朝错误方向弯曲。在膝关节内部,X状的十字交叉韧带,防止股骨和胫骨的表面前后滑动。所以涉及膝盖的时候,我们该思考的是什么呢?

▲关于膝关节,讲一个有趣的文学典故。伊塔洛·斯韦沃是上世纪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他是意大利人,在文学上属于大器晚成,60岁后才写出成名之作《季诺的意识》。故事里的季诺患有疑病,他听一位研究下肢解剖学的老同学说,你迈一步的间隔不到半秒钟,在这期间会有54块肌肉参与运动!于是季诺对身体的复杂性忧心忡忡,连走路都成为“令人痛苦的负担”……


这都是宽泛地说人体,没有区分男女。与一般印象相反,力量与稳定性是女性格外需要注意的,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更是如此。


通常女性力量不如男性,而柔韧性好一些。进入更年期,要加入更多力量练习,此时的稳定性是保证生活品质首要的因素,伸手碰不到脚趾倒没什么。


重点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还抓不到脚趾。”这句关于瑜伽的丧气话,我也说过。体式做出来的样子,是练习的“结果”。但是实际一点说,这个结果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


即便不能把双脚放在头后面,也可以收获瑜伽的益处——很多资深老师这样讲过。印在书本上、墙壁上的体式图,正如一幅名人字画,是创作者出于自由表达的意愿,通过一个真正使其陶醉其中的过程,产生的一个“结果”。所以体式——或者如前所说的拉伸——收益是来自于过程,而不是可以拍照的那个“结果”。


从这一点来说,因为不同人身体的差异、年龄、练习程度等等限制,导致我们其实做不到与大师体式图一样的“结果”,但是探索那个朴素却充满惊喜的过程,才是让瑜伽值得去尝试,也值得我们这样不厌其烦、长篇大论的理由吧。


警觉思想上的“钢筋混凝土”


前文提到“关节的灵活度与稳定度,就像阴与阳”,而在我们的头脑层面,也有另外一对“阴与阳”:思想上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正如国际知名瑜伽导师Kathryn Budig所说:“瑜伽增加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柔韧性,还包括看待问题的灵活性。”


至少在唤醒沉睡的肌肉这些层面,瑜伽的体式就不可能是无知无觉的,不可能是机械性的,换句话说,它是为了打破平日的“习以为常”。而将其作为一种机械性练习的话,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缺乏反思,滑入另外一种僵紧状态。


日常体式练习的程式化,或许就是其中一种值得警觉的状况。另外还有一种关于饮食的,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断语:“人类的食物中最好不要添加任何肉类……茶、咖啡、可可、软饮料和酒精必需被当成毒品,它们对身心健康都有害。”


在这里面,是不是能读到另一种“钢筋混凝土”的意味呢?


PS:最后,感谢魏炜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专业柔术表演者的视角,从触摸人类极限的柔软度实践中,我们可以思考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柔软”到底是什么,“柔软”在瑜伽的语境里,到底是什么。


The flexibility myth(by Sandra Carson)

《瑜伽3D解剖书》,Ray Long著,赖孟怡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瑜伽解剖学》,Leslie Kaminoff、Amy Matthews著,黄海枫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瑜伽全书》,Kathryn Budig著,陈超琪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体运转的秘密》,大卫•麦考利、理查德•沃克著,王启荣、覃璐译,现代教育出版社

《呼吸的科学》,威廉•沃克•阿特金森著,邱宏译,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