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达:用三天解构“偶像”


姜思达,一位从《奇葩说》走出来的“奇葩”男子,在经历和米未的风波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关注姜思达很久了,从他的公众号“思达帕特”到离开奇葩说之后的《透明人》,姜思达一直用内容创作者定位自己。

虽然姜思达的微博粉丝一直都增长不快,但是思达一直都没有让喜欢他的人失望。而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和“解读者”的身份也越来越成熟。

还在《透明人》的时候,就被思达的节目定位和风格吸引。敏感而细腻的思达,也总能捕捉和洞察到别人容易忽视的东西。

《透明人》把目光聚焦在大众视线范围外的“特殊群体”,他们可能是演艺圈的幕后工作人员,可能是戒毒所的人,也可能是“空巢”群体,而每一个角色都有被“误解”的成分。

思达关注到了这群人,也试图去通过自己的视角解读这些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姜思达带着他全新的节目亮相了。是比《透明人》更成熟,更有话题性和先锋实验性的《仅三天可见》。

姜思达自己认为,在做透明人的时候,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对被观察者和被访问者的了解不够,以至于自己的采访变得很片面。

所以有了“仅三天可见”的想法。在思达的认知里,认识一个人,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决定love or hate,你才能对一个人有合理的情绪判断。

所以有了这个节目的雏形。

《仅三天可见》是姜思达工作室携手腾讯新闻的一档明星社交实验。通过三天的跟拍,总接近纪录片手法,去呈现明星的正常生活,从而去解读那些被媒体、公众和舆论“误解”的明星。

思达曾经在节目里说,我们现在太喜欢给人贴标签立人设了,以至于公众都没有耐心去真正了解一个人。

的确,公众是没有耐心。娱乐至死的时代,大众都忙着消费明星,根本没有耐心区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所以这也是《仅三天可见》的价值所在。

在第一季的八期节目里,有谢娜、柳岩这样的“话题女王”,也有袁弘、周一围这样被贴上了鲜明标签的男演员,还有于正、张艺兴、池子这样,在公众视线里也有失偏颇的人物。


记得看柳岩那期的时候,我哭了好几次。这个曾经因为身体的某些特征而被公众一直消费的女艺人,在面对快40岁的自己的时候,是这样的真实和坦然。

柳岩说,她希望别人知道她有多好。事实上,她也确实是个好姑娘。独立,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孝顺,平凡而努力。

她一直说自己平凡,所以很努力地演戏,很努力地“包裹”舆论风波里的自己,希望公众可以知道,柳岩并不是一个想“博眼球”的女明星,而是一个踏踏实实想输出好作品的女艺人。

还有姜思达镜头里桀骜不驯的于正,在姜思达面前第一次说起自己母亲的池子,以及那个说“男人至死是少年”的张艺兴。

似乎每个在姜思达镜头下的明星,都不再那么有光环。他们不止有舞台上那个光鲜亮丽的自己,终于有人可以静下来,听他们聊聊他们的生活,聊聊他们的不安和胆怯,执念和野心。

是的,三天或许还是不足够了解一个人,但是足够让我们窥探到一个不一样的你。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偶像”,一个被解构了的,不再是公众视线里面偶像。

《仅三天可见》能够有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姜思达独特的洞察视角,以及剥离一个人角色和身份的认知思路。纪录+访谈的拍摄方式,也让这档节目有了很多的作者风格和不可替代性。

采访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行为,姜思达就把这种主观发挥到了极致。每次观察完一段时间的嘉宾,姜思达就会在镜头前谈谈自己的想法,分享他的情绪和认知。

这种情感上的代入方式,也让观众可以跟着思达的视角,有了一种“朋友”而非“偶像”的感觉。

加之姜思达独特的审美,极具个人影像风格的片头和极具个人偏好的背景音乐,让《仅三天可见》有了更多的不可复制性。

曾经有网友将《仅三天可见》和许知远的《十三邀》对比,给予了《仅三天可见》极高的评价。这两个节目的确有个共同点就是采访者的风格化,简而言之,就是节目离开了采访者就不成立。

这也是这类访谈节目珍贵的地方。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通过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希望通过解读人,去解读很多有趣的个体,那就推荐你去看《仅三天可见》。

姜思达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