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语文第一书”,撑起中国文化的“根”!胡适茅盾都读它长大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

在浙江的乌镇,就有这么一套代表中国文化的“根”的书。


就是这套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的《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

这部书现在存放在乌镇茅盾故居,是茅盾先生年幼上学时日日捧读的书。

回想起那段时光,茅盾先生说:

“我童年所用的启蒙教材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回忆童年生活,它带给我知识和快乐。”

无独有偶,胡适也是看这部书长大的。后来中年时,他还专门托人,想再找一套做收藏。

著名学者余世存说过:

“中国人的文化标准中有一条即是认字,故传统教育中能认字就是有文化的人,因为汉字中有做人的道理,有哲学、心理学、医学……”


这部书是启蒙一代大师思想的金钥匙。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科书,是自打中国有了学校,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第一部书。

胡适、茅盾、丰子恺、梁漱溟、竺可桢等文化大师,小时候看的就是这部书。


这套书培育出这么多大师,其内容的质量毋容置疑,而编撰它的过程,更是被后人奉为一个传奇


《澄衷蒙学字课图说》中的“澄衷”,是取自“叶澄衷”之名,他是当时宁波商团的代表人物。

那时候生活苦,叶先生从小爱读书却没书读,长大创立商帮后,便一心想创建学堂,让更多人的孩子有书可读。

1901年,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取名就叫做澄衷学堂。

学校创建好了,对于师资管理叶先生一点不马虎。

专门聘请了刘树屏为第一任校长,又聘请了蔡元培做教导主任(蔡元培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左起依次为,叶澄衷、刘树屏、蔡元培

教室没有,就修;老师没有,就聘,但没有教材,怎么办?


当时刘树屏就自任主编,着手开始组织教员,大家一起编撰教材。

文化当然要从“根”教起,所以他们开始梳理汉字文化源头,以图文解字来讲解文化。在内容上涉猎广泛,在解读上精益求精。

终于,这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编好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部书竟也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FT中文网作家老愚第一次看到这书的时候,不由感叹:“在这本书面前,我像个文盲。”


这套书原书是繁体字编制,如今读来有些费劲。

而国馆君今天推荐这套,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白话全解版。

在内容上,复刻当年,与当年的一模一样;而在易读性上,今人可以无障碍阅读,从汉字一饱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全书共包含3291个汉字,以图文解字,共有762幅配图。

内容上,无愧为文化之“根”,从汉字辐射,广博宏大,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人事万象,日用器物......

深度上,不仅讲解了字形、字义、读音,更加深层地讲解了每个字的来源,背后的典故、历史故事、文化渊源和思想意识......

还更深层次解读了每个字背后的来源典故、文化背景、思想意识……

白话版上册收录原书的【卷一】【卷二】:

读【卷一】,可知各种天地时节、自然现象、各地小志等,让你足不出户就知天文地理。

读【卷二】,可了解人事物性、乐器武器、金属矿物等,它们的源头和发展,背后的寓意故事都层层了解。

比如“雨”字 :“雨”字的“—”像天,“丨”则表示水汽上升,而“冂”是天上水汽下降的意思。不仅讲出“雨”的意义,还从字形上表现出下雨的原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比如“琴”字 :讲述琴是由神农氏用梧桐木削制而成。“琴”本是用来禁止邪念、端正人心。因此,古代琴瑟之音,是最为尊贵的。

白话版下册收录了原书的【卷三】【卷四】:

读【卷三】,可以了解古时的度量衡、日常生活、动物植物等汉字,就像看一本百科全书,精彩纷呈。

【卷四】讲的是抽象的活动和语言文字,古时候人们的言谈举止、日常活动、情感思想都体现在其中。

比如“蓬”字 :篙类植物,风起时,它会四处纷乱飘摇。《诗经》中描绘一个人头发凌乱,用“首如飞蓬”。李白大呼“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是这一用法。说明古人会在自然界中获得灵感。

这套书是白话版本,而也在形式上,也保留了原书的板式,每个结构、每个含义都有指向,由浅到深地讲解汉字。

原书的宫格板式被还原,读来别有一番趣味。汉字的书法、插画都一一展示,更从形、声、义、图四个方面,全方位剖析背后的文化。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就保留着中国人最优秀的认字传统。

想要寻找、了解、掌握文化之根,就得从这部书入手。

这套书后还配有字母检字表,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查找起来更加方便。

读这套书,大人小孩都可以从中获得不小收获。小孩读,它可以是一部文化字典;大人读,它更可以是一部文化百科。


了解文化要追溯源头,说读书人,首先要读过几本书,但要读书,首先要认得汉字。

而要真正了解汉字,那最好的就是从这部书入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