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于超,42岁,我是为鹰做帽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自拍我的故事#大家好,我叫于超,今年42岁,是天津人。2013年,我入选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天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喜欢做些小手工、养养小动物,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鹰,之后就痴迷于鹰猎文化。十几年前,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触到鹰帽制作,之后便跟随师傅学习养鹰驯鹰以及鹰具制作。


说起鹰帽,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在古时的游猎时代,人们时常驯养一些动物,用来帮助人类铺取更多地食物。《训鹰捕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有很多民族进入了农耕时代,在农闲时还依然养鹰训鹰,用来增加对肉类的补给,所以鹰猎文化也就保留了下来。可养鹰训鹰是需要一些手段和工具的配合,才能让野鹰听从人类的指令,这里就需要一些不为人知的养鹰工具了
而在鹰具中,最有代表性和制作难度最大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鹰帽子。把鹰帽套在鹰隼的头部,只露出鹰隼的喙,遮住其眼睛,使之不能看见东西。这样在驯鹰的过程中,一是能有效的稳定鹰的情绪,帮助其适应黑暗,提供安全感,二是能够避免造成鹰不必要的身体损伤,保存体力。同时鹰帽还带有一定的象征意味。鹰帽讲究对称之美,圆融之境,代表福气的蝙蝠、象征年年有余的金鱼、能够趋吉避凶的如意。

因为鹰的品种很多,所以头部大小也大都不一样,所以制作之前,我都要对这种鹰有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与它沟通。制作时首先就是测量鹰头的大小,因为鹰帽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鹰帽会被鹰抓下来,小了会把鹰眼磨瞎。但是鹰它是活物,不能用尺子量,测量全凭我这双手和日积月累的经验。
确认好鹰帽的尺寸,就正式开始制作鹰帽了。这材料的选择也是很讲究的,必须得是牛的头层皮,还只能用脊背部位。因为只有这个部位的牛皮制作出的鹰帽,才软硬适中且不易变形。而且在缝制上一定要做到两边对称,所以我在事先制作样板的时候就会非常注意,而缝制的时候也要做到和样板分毫不差。
当然,制作一顶精美的鹰帽,还要经过上色、定型、压花、烘干、表面处理等十几个步骤。鹰帽的制作虽然看上去有些繁琐复杂,但是每一次做出自己满意的成品,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虽然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捕鹰也被明令禁止,鹰具好像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是,我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也有义务把它好好的保存下来。

若干年前,刚开始和师傅学习鹰帽制作的时候,我爱人并不同意,觉得不是什么正经工作,也不挣钱。但我师傅觉得我有这个灵性,好几次上门才做通了工作。由于鹰猎文化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没有太多鹰帽制作相关的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师傅的口传心授来完善。虽然现在都讲求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是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无论是造型还是寓意都接近完美,能够在复原上做到尽善尽美已经是不易。
但非遗继承这条路不好走,因为小众且不常用,所以制作鹰帽并不能是我赚钱谋生的手段。为了贴补家用、维持生计,我也会做一些小皮件。这会做鹰帽的,做皮件真是手到擒来。所以我也会根据大家的要求和喜好,做一些皮件来卖。当然,我也把一些鹰帽子的制作工艺改用到了皮件上,例如这雕花工艺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记得有一年,我师父特意上我那串门,临走前和我说的话我一直都印象深刻,他说“坚持住了,这行咱得干下去,全国呀,咱们不干没人干了。”所以这条路再难再累,我也得坚持下去。我曾经也收过几个徒弟,教过养鹰驯鹰,也教过做鹰帽鹰具。可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还是挺现实的,他们觉得这个不挣钱可是他们让人不太满意的是什么?只能说非遗传承人注定是清贫的,但支撑着我们坚持下去的绝不仅是物质,更还有热爱与责任。

可这向技艺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也就更无人问津了。随着猎鹰文化的消退,鹰帽制作慢慢失去了它的市场,也面临着传承的难题。现在全国,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坚持把中国传统鹰帽作为我的职业,一方面我作为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国的这项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鹰帽,热爱并传承鹰猎文化,决不能让这一门手艺在我们这一辈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