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宋志平:新国企“新”在哪

宋志平

现在社会上总有人对国企提出一些质疑,也有一些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质疑也有好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在质疑中前进。但是不客观的地方,我们也要分析,所以我想跟大家澄清一下这些迷思。我今天挑了六个 “迷思”。

关于国企的 “迷思”

一是 “国企效率低”。这是科斯定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斯教授,经过大量实证发现,充分竞争领域里国企效率比民企低,在公共保障领域里,民企的效率不明显。但是,科斯分析的样本是百分之百的国企,而我们中国的国有企业70%是上市公司,80%是混合所有制,所以和科斯说的完全不同。中国国有企业是改革了的国有企业,上市了的国有企业,混合了的国有企业,物种不一样了,科斯定理不适用于中国现在的国有企业。2018年,中国整个国企销售收入增长10%、利润增长13%,央企销售收入增长10%、利润增长15%,中国建材收入增长15%、利润增长37%。能说它效率低吗?效率是很高的。怎么解释它的效率高呢?一些人认为是垄断、吃偏饭等等。北新建材垄断能活不下去吗?中新集团垄断会那样穷困潦倒吗?所以都不是这样,中国国企效率并不低,中国国企是改革以后的国企。

二是 “国进民退”。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实际上我们跟民企是好朋友,是孪生兄弟,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一个产业链和价值链上,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叫 “两个毫不动摇”,既支持民企也支持国企。同时我们国有企业一大任务是帮助民企疏困,支持他们发展。我现在不赞成国进民退,也不赞成民进国退,而是国民共进。

三是 “竞争中性”。有人觉得国企不竞争中性,为什么?一是政企不分,得到国家政治上、财力上的支持。二是觉得国企有补贴,竞争不是中性的。事实上,国有企业这些年经历了这样的市场化过程,比如我刚才讲的,中国建材在海外的这些项目,实际上主要由一家公司中材国际去做的。中材国际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在里面占不到20%,剩下的全是公众的社会股东。这样一个公司很难讲它是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而是一个新型的国企,所以它的竞争是中性的,在海外没有把它贴上政府的标签。今天在海外竞争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上市公司,没有百分之百国有母公司去竞标的,都是市场化了的上市公司在参与竞争。

四是 “垄断”。这也说了好多年。垄断有两种,一种叫自然垄断,一种叫市场垄断。自然垄断,指的是不适合竞争的一些垄断,比如自来水、发电厂、电网、通讯、铁路、邮政,这些都属于自然垄断。因为它不适合多家都干这一件事,全世界一概如此,这些部分基本上由国有企业做,是国家在做。还有一部分垄断是市场垄断,指价格串通,企业之间进行不正当竞争。其实在现在的央企里,有一部分是自然垄断,但是很少,96家大概有10家左右是自然垄断的,比如国网,这个电网不可能家家搞一个电网,我们一定要共同用一个电网。而中国建材、国药集团,想垄断也垄断不了。中国建材的水泥去年卖了4亿吨,而中国水泥总共卖了22亿吨,大家想想占多大比例,连20%也不到,所以垄断不了。

五是 “政府补贴”。一些人觉得国企享受了额外的补贴,事实上不是,我们很多补贴是普惠的,大家都有的。比如做水泥,水泥里如果加点粉煤灰有利于环保,给一点点增值税返还,这个在财务报表里记作政府补贴。这个不只是国企,民企、外资企业里也有。

六是银行贷款。一些人认为银行贷款一般给国企,实际上也不是,北新建材、中国建材当年那么困难,把门都封了。封我们的是谁?就是这些银行。银行根据三张财务报表和这么多年信用给你做信用等级,他不会因为国企还是民企,等级就不一样。但是有一点,银行信用制度的性质是担保制度,大企业可以担保,中小企业没有担保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要集团担保,集团签个字就能担保,底下企业可以贷到款。如果是中小企业没有担保就贷不到钱。这个问题不是国企和民企的问题,而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问题。

我刚才谈了那么多,希望跟大家讲“此国企非彼国企” “此央企也非彼央企”。对于传统的国企、过去的国企,我们也是要改革的,也是不赞成的,不是说有国企我们就赞成,而是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我们并不赞成,所以我们才改革。国企要想搞好必须市场化,必须改革。

新国企 “新”在哪

那么,新国企 “新”在哪儿?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包括很多外资企业,他们看了我们党组织在企业里的作用都很羡慕。在党的工作里不要搞成两张皮,不要搞成空头政治,不要搞政治挂帅。我们要把政治账和经济账统一起来,党的工作要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我们要把党建文化、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结合起来。

二是体制和机制。在机制这方面,我们这些年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完成了大规模上市,正在做内部机制改革。我们还做了定位上的优化,把过去的国企定位为两种,一种是公益和保障的,一种是竞争的。我们叫商业的,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中国建材属于商业一类公司,处于激烈竞争、充分竞争的行业。这就是我们做的工作,现正要做的工作是,国资委管资本,投资公司管股权,底下成立若干混合所有制公司进行市场竞争。

三是国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现在全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但是科技创新不容易,需要积淀,需要实力。谁有积淀?谁有实力?国企和央企有这样巨大的实力,国企和央企有很多研究院和研究所,中国建材这些年取得了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材行业的奖基本上都被中国建材获得了。我们有26家院所,3.8万名科学家,1.1万个专利,11个国家级实验室和技术中心,33个行业检测中心,18个标准委员会,中国建筑材料行业所有标准都是由中国建材制定的。这就是国企该做的事。正因为如此,中国建材就要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在国内跟民营企业竞争。

我们现在又做水泥,又做玻璃,实际上我们还有碳纤维和很多新材料。比如电子薄玻璃,手机上用的那块玻璃过去我们做不了,被美国和日本垄断,现在是中国建材提供的,那一块模组里有四片玻璃,用0.12mm厚的薄玻璃,可以弯曲,都是中国建材做的。所以,中国建材不光做水泥,还做了很多填补我们国家空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的新材料。

四是国企是 “一带一路”的建设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央企承担了3120个项目,占合同总额的70%。中国建材在海外建设了320家水泥厂,65家玻璃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做城市化和工业化,前提是基础建设,基础建设的前提是水泥。水泥厂谁做?中国建材。中国建材做的比例是多少?65%。大家想想,你们能不能想到一个公司在全世界的市场里居然能占到65%的市场占有率,西方跨国公司也做不到。

“一带一路”不光是建工厂,不光是投资,也帮着做很多综合的事,我们叫 “六个一”,迷你工业园、海外仓、检测中心和国际实验室、建材连锁分销中心、智慧工厂管理、EPC工程项目。 “一带一路”上所有综合的业务都可以做。

五是国企是世界一流的锻造者。深化国企改革,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目的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制定了 “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我们要基本建成世界一流,2035年我们要建成世界一流。我们还要努力十几年的时间,因为世界一流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达到的。世界一流至少有五点:技术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品牌竞争力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时间,不能搞大跃进,要扎扎实实地做,所以中国建材制定了达到世界一流的十五年规划。到了2050年,中国建材做到1万亿元收入,1000亿元利润,超世界一流的企业。我们要一代人一代人干下去,最后达到世界一流。

本文作者为中国建材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