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吳用第一次出場的時候,手裡“擎兩條銅鏈”,這兩條銅鏈有什麼用?

牛皮社


吳用的“銅鏈”,寫作“銅鍊”。“鍊”本意是冶煉金屬,同時也作為“鏈”的通假字,因此現代簡體字版的《水滸傳》寫作“銅鏈”。實際上,“鍊”字還有另一種解釋,《康熙字典》“鍊”字有“車軸鐵”之義,而“鐧”字的解釋也是“車軸鐵”;而《正字通》,“鐧”字的解釋中有“互見前鍊注”,可見“鍊”、“鐧”兩字也可以通用。《水滸傳注略》中,對“兩條銅鍊”的 解釋是“鍊即鐧字,軍器,似劍,有脊而無刃,非鍛鍊字”。因此,吳用的兵器應該是“銅鐧”,而不是“銅鏈”。

鐧本意是包在車軸上的鐵,後來指一種帶手柄的長條形砸擊類兵器。鐧與鞭類似,一般來說,鐧有稜無節,鞭有節無稜,但這種區分並不絕對。宋代兵書《武經總要》收錄了鐵鞭和鐵簡(鐧),“四稜者謂之鐵簡,言方稜似簡型,皆鞭類也”,可見鞭鐧其實就是同一類兵器。

據傳,鐧的發明者是北魏時期的爾朱榮。《魏書.爾朱榮傳》記載,爾朱榮率軍攻打葛榮,戰前,他認為“人馬逼戰,刀不如棒”,所以讓手下軍士馬上帶“神(袖)棒一枚”,戰鬥時用棒擊打敵軍。史書並未提及爾朱榮軍隊帶的“袖棒”具體是什麼形制,推測可能是短棒一類,但據此就將爾朱榮認定為鐧的發明者卻太過牽強。實際上,漢代已經有類似於鐧的兵器,北京大葆山漢墓出土的銅八稜兵器,有柄,有稜,與後世的鐧已經非常相似。雖然爾朱榮並不是鐧的發明者,但“人馬逼戰,刀不如棒”這一說法卻反映了鐧的實戰價值。在貼近戰鬥中,面對身披重甲的對手,刀劍的殺傷力受到限制,而鞭鐧等砸擊類兵器具有重量大、重心靠前的優勢,可以利用重擊透過鎧甲給對手造成嚴重的鈍擊傷害。

宋代,鐧的廣泛的用於戰陣,這可能與宋代廣泛裝備重甲有關。《宋史.兵志》記載,北宋時期,僅中央的南北作坊就“歲造塗金脊鐵甲等凡三萬二千”;南宋紹興四年,軍器所造甲“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可見宋代廣泛裝備鐵甲,而且非常厚重。而宋朝的北方敵國也多裝備重甲,西夏軍“衣重甲,乘善馬,以鐵騎為前鋒”


傑克侃電影


這兩條銅鏈是吳用的兵器。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無用的兵器。

吳用肯定是會點拳腳功夫的。

《水滸傳》中凡是最終上了梁山的好漢,都是會拳腳的。但是同樣都是會,這水平可就天差地別,打遍天下無敵手也是會拳腳,只學過五步拳也是會拳腳。

就好比說我和泰森同樣都學過拳擊,我倆交手的話,他一拳打來,我隨手這麼一格。然後···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保證我只發出一聲慘叫聲。 吳用所謂的會拳腳也就是後者。

只見側首籬門開處,一個人掣兩條銅鏈,叫道:“你們兩個好漢,且不要鬥。我看了多時,權且歇一歇,我有話說。”便把銅鏈就中一隔,兩個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來,立住了腳。

………

當時吳用手提銅鏈,指著劉唐叫道:“那漢且住!你因甚和都頭爭執?”

——《水滸傳·赤發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吳用之所以隨身帶著銅鏈這般冷門兵刃。據分析原因有三

防身用。因為水滸的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匪患叢生的世界。到處都是母夜叉孫二孃這種“把些蒙汗藥於他吃了便死”;或是船火兒 張橫這樣“到得江心,且問你是要吃板刀麵還是餛飩”這樣的貨。人人自危,行走在外毫無安全感。吳學究常常行走江湖,所以必須要有把兵器傍身。

2. 江湖人士的身份認同感。吳用常年混跡黑社會,兵器和外號一樣,都是必備之物。

道上兄弟相見,大家都帶著刀槍棍棒,牛哄哄的。自己雖然是個書生,可也是混黑道的書生啊。要是空著手,首先氣勢上就先矮了一截。

3. 對吳用來說銅鏈比別的兵器更實用。

因為憑著吳學究的戰鬥力,硬核又拉風的青龍偃月刀肯定是扛不動的;

花榮那樣隨身帶著弓箭?又拉不開弓;

帶著開了刃的刀劍?太鋒利了!一個舞弄不好,傷著了自己怎麼辦!

奈何?

上銅鏈子呀!又安全又便攜。可以提在手裡,也可以裝在兜裡;可以纏在腰上,也能纏在脖子裡。


可以甩、可以砸、可以隔,可以捆人,還能拿來勸架。

這兵器,簡直完美!


尹初一


吳用手裡“擎兩條銅鏈”,這兩條銅鏈是他的隨身武器,具有防身、勸架等多種功效。

平日裡,吳用“一雙銅鏈掛腰間”。

有特殊情況,還是能派上用場,書中寫道:

“便把銅鏈就中一隔。兩個都收住了朴刀,跳出圈子外來,立了腳,”銅鏈阻止了雷橫、劉唐的打鬥。

《水滸傳》中,王教頭點拔史進十八般武藝,提到了鏈——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鏈,名列第九。這說明,鏈也是一種常用兵器,如果喜歡的話,王教頭也可以用鏈。

梁山上還有鄧飛是使用鏈的,只不過他使用的是鐵鏈。


書影覓食


兩條銅鏈是吳用防身的兵器。

吳用是會武功的,這點在山東版《水滸》中就很好的表現了出來。當時赤發鬼劉唐追打插翅虎雷橫,兩人打的難解難分,是吳用用袖子裡的兩條銅鏈分開了兩人的朴刀,止住了打鬥。(見圖)

在那個年代,兵荒馬亂,盜賊四起,每個男人自小都要學些拳腳兵器防身,吳用也不例外。




懶的漢


我覺得吳用手裡擎的“兩條銅鏈”,就像宋江隨身攜帶的解衣刀一樣,主要是裝叉,防身的作用都是次要的。


他倆一個是村裡的教書先生,一個是衙門裡的押司,都屬於文人。武藝不咋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卻又喜歡和各種江湖人物來往,為了追求身份認同,裝模作樣的拿一件兵器,也裝社會人。

就像現在的某些中二少年以為紋條帶魚就成了陳浩南一樣。

要讓他倆拿李逵的板斧或者秦明的狼牙棒,肯定提不動,這可是硬核啊!

就是江湖上最普通的拿朴刀的姿勢,宋江也搞得像是要下地除草一樣,不倫不類。


這張圖宋江像是要去河西那塊地裡鋤草,武二郎就像是現在的狠人拿著用報紙包的刀去砍人。

不過,即使宋江不濟還拿刀捅了閻婆惜呢。而吳用的銅鏈就展示過一次,用來勸架也沒勸成。

可見,吳用的銅鏈用來打鬥或者防身的作用聊勝於無。但是他詭計多端,一條比一條毒辣,混社會比那兩條銅鏈管用的多。


田獲三狐


說起吳用這個人,很多人都覺得他空有野心卻沒有足夠的才華加以支撐,明明連個秀才的功名都考不回來還敢教書育人。

只不過對於那個時代的百姓們來說,能識字就是天大的能耐,所以對他頗為推崇敬重。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吳用選擇了投奔晁蓋,想與他共同謀劃一些大事好揚名立萬。

“文化人”吳用的武功如何?

吳用在上梁山之前就是一個普通的教書先生,後來才找到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梁山上很多人都非常尊敬他。不管他是不是像諸葛亮那樣有真才實學,但確實成功策劃了很多場戰役,這才慢慢奠定了自己軍師的地位,就連宋江都對他禮遇有加。其實,吳用這個人雖然有自己的兵器,但也僅僅是為了防身之用,武功確實比宋江高一些但也不算蓋世,若真的讓他上戰場殺敵的話估計堅持不了太久。

當劉唐與雷橫起衝突的時候吳用曾經出過手,那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出場,主要目的是為了勸架。若認真比較的話,劉唐的武功要稍微更好一些,否則雷橫不會讓別的士兵幫忙,這樣做即便贏了也是勝之不武的。吳用前去勸架時選了一個很好的時機,當時雷橫與劉唐已經相互纏鬥了好一會兒,不管是體力還是怒氣都已經釋放的差不多,所以這時去勸架才能成功達到目的,從這一點來看吳用確實很聰明。

吳用在勸架的時候用的武器乃是兩條銅鏈,據說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很輕鬆便制住了二人的纏鬥,正好那兩個人也存了暫停打鬥的心思,所以便順勢分開了。其實,吳用所拿的兵器並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銅鏈,實際上卻是銅鐧。這種兵器跟劍差不多,但是卻有脊無刃,同時長度也比普通的劍要更短一些,使用起來非常方便。銅鐧屬於一種短兵器,攜帶方便且易隱藏,只要帶在身上便可隨時取出做隨身防護之用,尤其適用於吳用這樣有武功卻並不精通的人。

說起銅鐧,很多人都會想到大唐時期有名的武將秦瓊,他的武器便是鐧。只不過秦瓊的鐧重量要比吳用所使的重得多,否則以吳用的力氣根本不能靈活運用,畢竟他骨子裡依舊是文人。總而言之,吳用之所以能制住劉唐與雷橫的打鬥主要是因為有智慧能動腦子,否則也得以失敗告終。


濁酒話煙語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鏈槊棒,鞭鐧錘抓,柺子流星,帶尖兒的,帶刺兒的,帶稜兒的,帶刃兒的,帶絨繩兒的,帶鎖鏈兒的,帶倒齒鉤兒的,帶峨嵋刺兒的,麻花的,擰系的。他是樣樣不通!

選一樣市面上不流通的,裝裝逼,嚇唬嚇唬地痞流氓小癟三兒的。狗熊救個騷,萬一鳳姐看上了呢!也比打一輩子光棍兒強


拖鞋小王子鳩摩智


銅鏈這玩意,不算在十八般武藝之中,具體是什麼樣子,我估計跟過去那種粗製的自行車鎖鏈差不多。以前上學的時候,有些同學比較社會,會借這種自行車鎖鏈出去打群架,傷害力比刀械類要小一些,也足夠唬人,關鍵方便攜帶。畢竟你拿個什麼砍刀電棍之類的一看就是去惹事的,拿個自行車鎖鏈到時候直接掛車上就行了。



從吳用能夠用銅鏈架開劉唐和雷橫來開,這套銅鏈不會太細,不然面對兩個大漢,一架肯定就斷了。也就是說,這對銅鏈其實是有防身作用的,可以看作是吳用的武器。

而吳用為什麼偏偏選擇銅鏈當武器呢,這個估計跟吳用的身份和性格有關係。首先來說,吳用本來是個村裡的窮書生,他一方面跟晁蓋這種練力氣的人廝混,一方面又要裝出一副讀書人的樣子來,所以讓他拿個什麼刀槍棍棒的都不太合適。而兩條銅鏈呢,不輕不重的,而且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攻擊力,比較符合他的身份。如果萬一遇到個什麼事,這一對銅鏈說不定可以用來保命。

當然了,像吳用這麼雞賊的人,採用銅鏈作為武器還是另有目的的。在我國古代,是銅本位的貨幣制度,古代人其實是可以私鑄銅錢的,當然也可以把手裡的銅錢變成一個銅物件。像古代有些信佛的窮人想表達自己的虔誠,就會不停的攢錢,等攢的差不多了,就用錢鑄造個銅香爐啥的進獻給佛祖。當然了,一些銅器也可以直接當錢來用。估計吳用這兩條銅鏈是他平日裡攢下的錢財打造出來的一對武器,到時候一旦遇到什麼事情了,他如果要跑路,別的不帶,帶兩條銅鏈子,應付個十天半月的吃喝不成問題。


不過有一點很有意思,吳用這兩條銅鏈就出現過這麼一次,以後就再也沒見吳用用過了。這又是為何呢,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後期吳用根本用不著了。

吳用本來是窮書生,平日裡就靠著交交村裡人孩子認字,或者是給人寫個信讀個信什麼的討生活,也沒有什麼多錢,兩條銅鏈子既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積蓄,自然隨身帶著了。但是後來就不一樣了,首先就是生辰綱那筆錢財,那可是整整十萬貫。開始打劫的時候說的好聽,說要劫下來分給貧苦百姓,但實際上呢,真正打劫完了以後,連白勝那樣的貨色都分了一大筆錢,像晁蓋為了答謝宋江通風報信,直接給了宋江一百兩金子。那可是一筆十分巨大的錢財,後來宋江也沒要,但是後來受到閻婆惜敲詐,說起來要變賣家產才能抵一百兩金子。像吳用是智取生辰綱的總策劃,他分到的錢財就更多了。估計他要是願意,別說什麼銅鏈了,一對金鍊子他都打造得出來。


所以經歷生辰綱以後,吳用馬上就闊了,本來他就很少跟人動手,拿個銅鏈還死沉死沉的。以前他是沒錢,拿著個做儲蓄,現在金銀都一大把,壓根就沒必要再拿著這對銅鏈了。等到後來上了梁山,他又是僅次於晁蓋、宋江的頭面人物,是梁山第一軍師,手底下有無數小兵保護,打仗有諸多武藝高強的將領衝鋒陷陣,他就更沒有動武的機會了,所以什麼銅鏈武器,早就置之不理了。


一覽眾河小


吳用,真的無用。吳用也和現在網絡上的水軍一個樣,拿兩個銅鏈當金鍊,顯擺裝B。現在水軍詆譭古人吳用,未來的無用水軍也會詆譭現在的水軍。😭😂😂😂😂😂😂💐💐💐💐




手機用戶69944024138復興


我想作用有以下幾點:

1.當戒尺,嚇唬嚇唬熊孩子;

2.當兵器,靠武力說話的時代,沒兩下子肯定不行。你再是智多星讓人一下子就記住你也不好使,還是能打架來得直接;

3.主要用作拉架,以此結識好漢來增加人脈。

4.裝裝樣子,跟宋江手中的朴刀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