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的謀略在《三國演義》裡什麼水準?

富元製作


吳用,綽號智多星,梁山第三把交椅,上應天機星。

古龍有句話“只有叫錯的名字,沒有起錯的外號。”到了他這正好相反,他是真的吳用。用郭德綱調侃的話,也可以叫他倒黴一輩子。

我個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把他放到《三國演義》裡什麼水平?就是一個蔣幹,而他的心思之惡毒就是一個司馬懿。

1,所謂的智取生辰綱

生辰綱這一役,就把吳用到底什麼水平徹底暴露了。在晁蓋之前,有人也截取了生辰綱,但不論是江湖還是朝廷都沒有發現是誰敢的。但是到了晁蓋這,兩天半就被人破案了,吳用謀略水平一覽無餘。他這次能夠成功,也只是碰到了一個二桿子楊志。楊志這傢伙一直都鬱郁不得志,所以急於立功表現,反而把任務搞的雞毛鴨血。假如楊志不是急於表現,他選擇正大光明的押送,沿途讓各地官府協助押送,就晁蓋那幾個人打死都不敢去劫。結果叫吳用瞎貓碰到死耗子了。最可笑的還是吳用,劫完生辰綱了,竟然不知道殺人滅口,不論是楊志一夥,還是白勝那個嘴不嚴的傢伙,一個都沒殺,把證據全留給官府了。《水滸》原著中,吳用每次用謀略,保證是一地雞毛,屁用沒有。

2,吳用最擅長的是挑破離間,陰謀害人

吳用唯一能比蔣幹強的就是,他陰謀害人的時候,是一害一個準。初上梁山就挑撥林沖那個窩囊廢殺王倫。王倫這人是有點小心眼,嫉賢妒能,可梁山是他的,他收留晁蓋是情義,不收留是本分。王倫和晁蓋這夥人又沒什麼交情,幹嘛要和他們講義氣?能收留他們住幾天不錯了。人家好吃好喝的招待了這群人幾天,不感激就算了,反而各種挑破離間。也就林沖那個欺軟怕硬的傢伙能上當,不過話說,王倫如果是高衙內那種身份,估計林沖早把晁蓋吳用他們殺了。後來騙李應上山,用毒計逼朱仝上山,害盧俊義家破人亡……心思之惡毒堪比司馬懿。

小結

吳用這輩子就作對了一件聰明事,就是緊跟宋江的屁股。宋江一上山,吳用馬上改換門庭,抱住了宋江的大腿。他和宋江兩個人狼狽為奸,開始坑害江湖上的好漢,坑害自己的兄弟。不然就吳用那個謀略水平能當梁山軍師?神機軍師朱武比他強百倍。

吳用這人謀略如蔣幹,心性如司馬懿。放到《三國演義》裡,估計都活不過三集,就得被人砍了。這麼一個人,就算是袁紹、袁術這兄弟倆,看著都覺得噁心。


老黑雜談


《水滸傳》是一部描述江湖好漢起義的故事的小說,塑造了一大批經典的人物形象,但是在我們熟知的梁山一百零八將當中有一個相對特殊的人物,就是智多星吳用,縱觀梁山好漢人員組成,我們可以發現大多將領都是身懷武藝,如林沖、武松、魯智深等等,或者在江湖有一定影響力,如宋江、柴進、盧俊義等等,吳用既不會武功也只是一個學究,能夠坐穩梁山第三的交椅,是靠的他的智謀。

而另外一部名著《三國演義》是以戰爭為主線,謀士在三國中也是大放異彩,那麼如果吳用在三國時代,他的謀略應該是怎樣的水平呢?我個人認為,吳用雖有智謀但是堪當大才,在《三國演義》中只能算是一個三四流的謀士。

吳用的智謀偏向於算計

我們可以從《水滸傳》中的幾個故事當中去分析吳用的智謀的特點。

  1. 吳用最開始嶄露頭角肯定是在“智取生辰綱”的故事中,“智取生辰綱”是由晁蓋組織,阮氏兄弟以及劉唐協助執行,吳用謀劃的,其實整個劫取生辰綱的過程雖然很精彩,但是仔細看來江湖把戲氣味濃重,主要就是提前瞭解路線,放鬆對方警惕,然後蒙汗藥致暈,最後搶走財寶。


  2. 第二次展示智謀,是在晁蓋等人投奔王倫以後,看出林沖對王倫極力不滿,於是智激林沖,借刀殺人,讓林沖火併了王倫,整個過程都是扮演了一個暗中慫恿的角色。

  3. 六十一回“吳用智賺玉麒麟”,是吳用通過扮演算命先生為盧俊義算命說盧俊義百日之內有血光之災,並作了反詩假說是解決方法,使得盧俊義最後被陷害入獄,被迫上了梁山。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吳用與其說是有謀略,不如說工於心計,雖然受環境的影響,但是也能看出吳用的謀略都是偏向於算計,充當了一個暗中的始作俑者,這樣的謀略在江湖好漢當中或許適用,但是在三國那樣風雲際會的時代是隻可以用來針對性的使用,但難以成為一等一的謀士。

吳用智謀的格局太小

任何謀略都是要適用於現實的,否則也只是誇誇其談,吳用由於處於落草為寇的環境,周圍也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江湖好漢,因此他的謀略肯定是以梁山利益為重,因此如果單獨拿出他的謀略來看待的話,就顯得格局很小了。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代,在那樣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時代,謀士的主要任務是兩個,一是像諸葛亮荀彧這種,為領導人提出總體規劃,分析戰略佈局;二是像郭嘉周瑜這樣,善於奇謀知曉兵法,通過謀略讓自己的集團取得戰爭的勝利。只有這樣的謀士在三國的舞臺上才能發揮出作用。

而吳用的謀略缺乏戰略眼光,也沒有很強的軍事天賦,格局太小,因此與《三國演義》中出名的謀士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綜上所述,吳用無疑在《水滸傳》中是一位出色的智囊,但是他不具備大的戰略眼光,且受環境影響他的謀略也偏向於算計,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荀彧、郭嘉、司馬懿,龐統等一流謀士相比相距甚遠,與田豐沮授等二流謀士相比也是遜色不少,因此我覺得吳用的智謀只適合在《水滸傳》那樣一個江湖之地使用,很難在三國這樣大的歷史舞臺上有所發揮。

識海泛舟


我們讀《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發現兩者有相同的地方——梟雄身邊不但有武將,也有文臣和謀士,只有文武俱備才能成其大事。

就拿《水滸傳》一書來說,吳用號稱“智多星”,像極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原因有三條:

一是吳用善用計策

在《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吳用組織了八個人的作案“團伙”,有的扮作賣酒人,有的扮作棗販子,演了一出好戲,引誘楊志等十五人喝了蒙汗藥酒,智取了十一擔生辰綱,做下驚天大案。楊志被逼得差點自殺,最後走投無路落草為寇。晁蓋極為佩服吳用的計策,稱他“果然賽過諸葛亮”。後文中,吳用用計篇幅很多,類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二是吳用能看清大勢

吳用善於謀劃,能夠看清大勢、指明方向。案發後,何觀察帶兵追擊,晁蓋不知該往何處落腳,吳用安排眾人先去石碣村,然後就近投奔梁山,為好漢們找到了落腳地。這不就像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先取荊州嗎?

三是吳用有時很“壞”

例如,他們初上梁山為王倫所不容,吳用就用話刺激林沖,把林沖的怒火“槓”了起來,一刀殺了“腐儒”王倫。此時,晁蓋、吳用、公孫勝、阮氏兄弟都在,吳用在血泊中拖過一把椅子,假意請林沖坐“頭把交椅”,這叫“欲擒故縱”,其實他是為晁蓋搶椅子。林沖可不傻,若真的坐了“頭把交椅”,估計很快就會死在吳用等人手裡,所以林沖很識相地奉晁蓋為王。在《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就顯得諸葛亮很壞、很小氣、很奸詐。吳用、孔明兩人何其相似!

不過,吳用和諸葛亮有差距。他的舞臺不過就是一座小小的梁山嘛,哪能和諸葛丞相的大舞臺相比?還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會“呼風喚雨”“裝神弄鬼”,類似於妖道,這一本領吳用沒有,而公孫勝倒是有。

若說“吳用+公孫勝≈諸葛亮”,倒也蠻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