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处世哲学,全在《杨光的快乐生活》里

《东北一家人》代表了东北的“面子”

《杨光的快乐生活》绝对是天津的“里子”


这部剧从2004年开播到2014年收尾,总共267集可谓深入天津老百姓骨髓,和“狗不理”、“逗你玩”一起成为天津的城市文化名片。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人生信条,到现在还在天津人的口中重复。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基本上是个天津人就能说几句里面的台词儿。对于天津小孩来说,《杨光的快乐生活》(以下简称《杨光》)是比《还珠格格》还老少皆宜的“下饭剧”。

杨光作为文化普及大使,不断冲击着全国各地观众的语言系统,很多人看剧后纷纷开始天津话自学运动。

介《杨光》他到底讲似嘛呢?

今儿个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

我们光哥的“快乐僧活”

顾名思义,《杨光的快乐生活》是关于中年“废柴”杨光的故事。

杨光是活在胡同里的底层打工仔,他生活拮据、光棍一条,跟着父亲相依为命,不起眼儿也没什么本事,可他歪门邪道的履历却十分丰富。

他要过账、抓过悍匪、用别针换别墅、和大明星谈恋爱,我们小市民的白日梦他都曾实现过。


《杨光》里各种人物构成的世间百态,活脱儿就是一幅天津社会的清明上河图。第一部的时候,煎饼果子还是一块五一套,杨光敢加10个鸡蛋!

吃完了早点,开车一不注意,就容易遇上“碰瓷”的。


“哎呦,脑浆子都撞出来了!”

拍完《杨光》,天津“碰瓷儿”的“代言人”被相声演员赵津生坐实了。后续他还说过跟“碰瓷儿”有关的相声。

那几年,天津满马路的“大仙儿”。

在守夜闹鬼仓库时,请到土味仙姑在线做法,黄符木剑一应俱全。遇到什么妖魔邪祟,按老一辈的迷信观念都得去看半仙儿。

“金瓶彩挂,蜂麻燕雀”全凭一张“巧嘴”,那话儿给您“粘”来,蒙对一个点,漫漫骗钱路就算开始了。

还有那会儿搞笑的马路摆摊卖衣服的,衣服不论“件儿”论“堆儿”,还都是外贸甩单的。

杨光还跟老板商量,租起了衣服,100块钱能租8件儿。

剧中的所有角色都是标准的小市民,哪管什么政治正确。对于不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来说:

《杨光》里的小人物

都是“负面标签”

杨光他爸,爱子如命,三十多了宝贝宝贝地叫,没钱了给,自行车被偷了买,偶尔骂一下不争气的儿子,大多时候宠在手心作宝。

天天跟在杨光屁股后面,喊着“杨哥”的条子,是《杨光》幽默气质的集大成者。

他每天蹬着三轮卖水果,自称个体户,金融危机拿他没辙,吊儿郎当没个正形儿。

杨光和他的“咸鱼兄弟”条子物以类聚,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从外表到性格堪称绝配。

邻居曹大哥,是《杨光》经典语录的拥有者。

他身着跨栏背心花裤衩,脚踩老美华黑布鞋,在胡同里走街串巷指点江山,谁也不如他有理谁也不如他明白。

要论语录输出,整个天津卫除马三立老先生,那就得数我们曹大哥。

不光满嘴歪理,只要你不对他心思,张口闭口“多可恨呢”。

是他,教会了天津人炫富的最佳方式:

有钱,就得吃腰子。

除了胡同邻居以外,还有黄大发老板、保安队队长等等,所有角色全员活宝。观众们准能把他们和自己身边的朋友对号入座,肯定有个“曹大哥”跟你讲述人生哲理,更有“条子”跟你一起丢人现眼。

说到底,人们在杨光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就是因为他就是个天津小老百姓。

铅笔厂下岗,开始摸黑儿地找工作、买彩票、“炒股”,想贪个小便宜赚大钱,基本上都是吃了大亏。

热心肠儿帮忙,却总是“又白忙活儿了”。

可就是有股子正义劲儿,看见碰瓷儿的就得跟他斗到底,澡堂子黑心老板,一盆凉水就给浇清醒喽。

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他总能找到说法自我消解。以杨光为代表的平凡人,比起“诗和远方”,更喜欢踏实自在。在他们的世界里,日子过得“迂”(过得舒服顺心),就足够了。

据说,杨议当年也是赌了一把,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拍摄了第一部《杨光的快乐生活》;《杨光》第一部时没人投资,爷俩把房子抵押出去筹到300万,在没有电视台确定引进的情况下就敢豁出去干。

虽然前两部亏了钱,但杨议知道,只要照这么拍,后面肯定稳拿。

天津贵为曲艺之乡,这儿的观众最内行、眼光最高,眼里一点儿沙子不揉,谁有多大能耐,天津人门儿清。想在这儿混,没点儿本事真不如赶紧“哪凉快哪呆着去”。

杨议出生于相声世家,他的父亲杨少华是著名相声演员,后来两人多次搭档登台演出,成了相声圈有名的“相声父子搭档”。

杨少华、杨议父子在第一届相声大赛,凭借段子里有着“会尼玛上网吗”的《肉烂在锅里》夺得了一等奖,成了当年相声圈里的“新贵”。

2004年父子俩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在2004年6月6日开拍了该剧。

他们把每一集的故事写得就像一个段子,比如把相声“三翻四抖”的方法反复运用在语言上、体现在情节上,形成了一个“大相声”。

如今,杨少华老爷子已经九十岁高龄,杨议也已经两鬓斑白,《杨光》也从电视里转到了抖音中。

距离第一部《杨光的快乐生活》开播已经过去15年了。那些年,日子还过得平静安逸,小灵通在盛行,抖音还是互联网大佬们口袋里的一个梦。百姓盛夏无趣,举家抱着西瓜看情景剧。

现在杨氏父子老了,茶馆的门票从20块涨到了200块,世界变了,在岁月中仍然在闪闪发光的,还是《杨光》中那句永远都可以当做人生信条的slogan: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