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这座小山沟里有座迷你“小水电”

位于广德南部的茅田山省级森林公园,是黄山余脉与天目山余脉交汇之处,自古享有“石奇压东土,景雅盖西天”的美誉。这里不但有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阳新石器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及明朝天启年间建造的祠山庙。还有一处非常“迷你”的水利发电站,就隐藏在茅田山的山脚下。



从茅田山景区入口处走进去几百米,道路的右边有一座土坯的房子,这座土坯的房子墙面全部是由土夯实而成,房顶的木结构上覆盖着黑色的瓦片,房子里还有一个小巧的院子。掩映在蓝天下的群山之中,俨然一副农家小院的样子。如果不是房屋边竖立着一块介绍的牌子,很难相信这里会是一座水电站。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修建的水电站,主要是用来碾米的。这个‘迷你型’的小水电站一运转就是半个世纪。”茅田村党委书记李本硕告诉记者,当时的茅田村还是一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小山村,这里不通路也不通电,老百姓照明只能用煤油灯 ,买不起煤油的,要上山砍松树,收集松油,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使当地的老百姓用上电,当时的茅田生产大队利用境内高山低谷的地势而形成的较大水流落差产生有效的天然水能,通过水轮机发电。



最初小水电站主要是用来带动村里的碾米机和饲料机,让村民们告别了原始的劳动方式。之后又通过维修改造,将水电用来照明。“山水的水量很不稳定,水量充足的时候,一天能发十来度电,水量不够的时候只能发一两度电甚至停机。那时候村民家的电灯也随着水量忽明忽暗,但是无论如何能用上电总是一件让大家开心的事情。”


十多年后,高压线拉进了茅田村,村民们也用上了稳定的照明电,这座意义重大的小水电站也渐渐地告别了水电照明的历史,又开始作为加工农产品的动力使用。到了2000年以后,村民觉得这样的宝贵资源闲置了实在可惜,申请将水电站和国家电网并网。于是这个“迷你型”水电站的发电量也通过国家电网,走进了千家万户。目前,这座水电站已经被保护起来,有望成为新景点。


来源 | 宣报融媒体记者 余庆 文/图

审核 | 唐燕群

本文版权为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所有,

“微信公众号:宣城发布,ID:xuanchengfabu”

谢谢合作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家有老,是个宝!看这位老人巧手制作“虎头鞋”(视频)

☞看→整治轮到了宣城这个小区,是你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