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周玉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鸟 西周 长6.2、宽4厘米


鸟首有冠状突起,沿颈部向后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两支,长尾向后伸展末端翘起,短尾向前弯卷直抵下 腹。圆眼、钩喙、宽尖翅、粗短足,形态古拙,立体感强。在喙、冠末和短尾羽三个弯卷处钻三个透孔,胸部 转角处也有一个穿孔,这四个孔可以将鸟形饰加以固定。鸟身纹饰线条基本为比较单一的直线或曲线,但胸部 则雕刻比较特殊的卷云纹。玉鸟形象简化,图案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具有一定共性,与殷墟出土的商晚期玉鸟形 态也很接近,但图案更加生动流畅。

兔形佩 西周 长4.5、宽2.7厘米
此器双面片雕,造型稍异,但均为兔卧状,腿前伸,长耳后伏,尾尖上翘,硕臀,圆眼,吻部穿一透孔,乖巧 可爱。兔形玉佩最早见于商代,以妇好墓出土最为典型。商代玉兔的耳也略向后抿,但做奔跑状,眼圆睁、腿 部摆动、尾部翘起,灵活中透出机敏,动感很强。

鱼形佩 西周 长10、宽2.2、厚0.5厘米
此器璜形鱼身,大圆眼,口部镂空一小圆孔。无鳞纹,背鳍用阴线勾勒出基本轮廓,再以细斜线填实。腹鳍只 勾轮廓。尾为双叉形,略向外撇,末端双面磨制,锋利如刃。西周时期,大型墓有在棺椁的帷幕上悬挂玉鱼的 葬习,多的可达数十件。鱼是人们最早关注的动物之一,在新石器彩陶上即有鱼纹图案。佩鱼之风始于商代, 玉雕中有片状鱼,多为平直状,有些口部带孔,尾端有长榫,似刻刀,可能是随身携带的工具。周代玉鱼多呈 弯形,少数玉鱼还雕刻鱼鳞,形象更为生动。

人纹璜 西周 长7.2、宽1.9、厚0.2厘米
青白玉,璜形。一面刻人物纹,人物侧立状,头侧视,细眉,大眼,头发弯曲,细如丝,整齐排列于脑后。面 部刻勾云纹,上肢弯曲,腿斜立,用勾彻法刻出肢体轮廓及纹饰。璜两端各饰二孔。上端和侧顶斜穿一小孔, 下端与底侧斜穿一孔。此璜是组玉佩饰件之一。此璜纹饰精美,刻一神人形象。采用勾彻等技法进行琢刻,线 条婉转流畅,雕工精细。头发细密有致,紊丝不乱,一侧上端与下端斜穿透孔,仅在0.2厘米的范围内钻刻, 体现出西周时期玉器雕刻水平。西周时期,上层贵族随身佩玉,成为一种礼仪和身份等级的标志。《礼记•玉 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 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在某种意义上佩玉已是上层贵族身份和品德的象征。

夔龙纹璜 西周 长7.7、宽2厘米
璜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件之一。“半璧为璜”,此器按形状估算,只及圆周的四分之一,有穿缀孔。器双面雕 刻两条夔龙,斜向对称布局,头相望、尾交错,首尾之间各有一只卷云形足。龙首顶部有脊齿,首后端翘起似 角状。《说文解字》称:“夔,一足”,夔龙为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除了玉器,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 器纹饰中,夔龙纹也是主要纹饰之一。

人龙纹环 西周 直径12.5厘米、孔径5.1厘米、厚0.2厘米
此器圆形,中部有圆孔,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雕刻两组人、龙合体共身图案,饰眼目纹、勾云纹和弧线纹等。 周代玉饰中人、龙合体题材多有应用,可能是受当时“以佩象德”风尚的影响,将现实与神话中的两个对象予 以组合,从而诞生出人龙共处,合体或联体等奇异造型。通常将这类玉器称作璧,本书依照《尔雅•释器》“ 肉(器体)倍好(穿孔)谓之璧”的定义定名。

琮 西周 宽5.3、高8.2厘米
此器内圆外方,形状不甚规整,射孔内壁略呈拱形,外壁磨制不圆正,部分孔壁与方形外壁相重合,器表无装 饰纹。良渚文化的琮上多有构图复杂的神人兽面形象,一节至多节不等。商代玉琮较为简练,妇好墓出土有弦 纹和蝉纹琮。周代玉琮多为一节式,节较长,多光素无纹,少量饰有凤纹、兽面纹等雕刻纹样,但图案均较简 化,显示出一种退化的装饰作风。

玉人首纹璜 西周 长10厘米 宽1.9厘米 厚0.5厘米
玉为青黄色,有褐色沁。弧形,两面雕双人首共身纹。人首头部毛发雕刻细密,向后披,额部微凸,目字形眼 ,阔鼻,口微张,勾云形耳。器中部雕刻身躯,两躯体为相互盘绕状,用双线雕刻出身躯、肢、爪等轮廓及纹 饰。璜下端还雕刻双龙首纹,长梢形圆眼,鼻上卷。龙身躯与人身躯连为一体。璜两端顶部各有一对象鼻横穿 孔,便于穿系佩挂。纹饰刻画精细,造型优美,是西周人首璜之精品,双人首纹璜是周代新纹饰,周以前不见 此纹饰。周代玉璜较窄,形似半环,玉璜在西周时期是重要的组玉佩饰件之一。1993年山西晋侯墓地63号墓出 土一件西周玉组佩,共由204件玉饰组成,是由玉璜、玉珩、冲牙等组成,共分三列,其中玉璜有45件,其上 纹饰为双龙纹、双鸟首纹、人龙合体纹等,最大璜长15.8厘米,纹饰多用双勾技法,雕刻工艺高超,纹饰精湛 ,其中有一件两面雕双龙纹璜,龙纹相互交连,每条龙一端为龙头,另一端为人首,纹饰精绝。西周时期,佩 玉之风开始盛行。《说文》云:“珮,所以象德也。”并把玉拟人化,开始把玉与君子的品性联系在一起。《 诗经•秦风•小戎》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玉饰 西周 周穆王时期 195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长思墓出土 高7.2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
器玉质呈青色,间有黑色沁斑。整器为梯形,上刻一凤鸟。凤鸟昂首挺胸,作站立状,圆眼、钩喙,长尾随器 势而向上卷曲、垂落,恰到自然。足踏云纹,补白适中。整器线条疏密得当,显示了制作者的匠心独具。图纹 刻划流畅,线条刚劲有力。在雕琢中,“勾”、“彻”并用,即采用细阴线与斜坡式粗阴线相结合的技法以刻 画同一主题,造成强烈的感光反差,愈显主题花纹轮廓清晰,突出了西周时期的雕刻特色。

玉蚕佩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04号墓出土 长3.2厘米 最宽1厘米 最厚0.4厘 米
玉纯白色,器弯曲呈弧形,上粗下细。头部较圆,上有向外突出的双目。头下方雕刻爪纹,爪前后钻有一通透 小圆孔。从头部向下,身体逐渐变细,到尾部呈尖状,身躯雕刻七条阴线纹,越往尾部阴线纹越密,代表身躯 。头中部两面对钻一圆孔,可供系佩。造型生动逼真,玉质洁白,纯净光润,应为羊脂白玉。雕刻技法纯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并且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养蚕和丝织 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经知道养蚕和利用蚕丝。商代蚕丝业已经很发达,在商 代墓葬中出土过玉雕蚕。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养蚕业已经很普遍,遍及东西南北广大地区。许多墓葬均出 土大量玉雕蚕,形状有直身形,有弯曲形、璜形等。有的墓还出土了丝绸残片。这些实物资料充分说明这段时 期蚕丝业一直很发达。

龙形玉饰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 高4.2厘米 宽3.7厘米 厚0.3- 0.2厘米
玉为浅绿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体扁平,呈“C”字形状。龙首雕刻宽大,头上饰一长角,头顶起尖脊, 椭圆形眼,口部大张,上唇向上勾卷,长舌呈长条形向颈下勾卷。龙躯体卷成弯勾形,尾端平齐。龙的边缘随 器形雕琢单阴线轮廓线,身躯中部刻双线勾云纹。此器造型优美别致,特别是龙嘴部形状特殊。玉质光润亮泽 ,纹饰流畅。1994年山西省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一对西周玉龙形饰,与这两件玉龙形饰基本相似。西周玉龙形 饰龙体首尾相对,只有一小缺口,接近于商代玉龙的卷曲形状。为椭圆形眼,上唇向上勾卷,长舌呈长方条形 ,向内侧勾卷。这种龙形饰是作为玉玦组佩中的饰件之一,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透雕龙形玉饰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57号墓出土 长4.6厘米 宽2.6厘米 最 厚0.4厘米
玉为青绿色,器表有光泽。体扁平,镂雕成双首共身龙,呈“S”形状,另一面光素无纹。龙首呈斜角对称分 布,龙首有角,椭圆形眼,张口,上唇向上卷,长舌向后勾卷,并与龙体相连。足呈伏卧状。龙身边缘出脊齿 ,器身周边雕刻细阴线纹为轮廓线,身饰双阴线纹与二龙眼部相连,器身正中部刻一椭圆形目纹,并与身体双 阴线纹相连接。器两侧与背部各有两对穿孔,便于与其它玉饰穿缀。造型设计巧妙,纹饰简洁,线条流畅,玉 质光润,制作精致。此器应与其它饰件相连的项饰,做为组玉佩中饰件之一。此造型龙纹开战国“S”形玉龙 佩之先河,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玉兔佩 西周 上:长4.3厘米 宽2.2厘米 下:长4.5厘米 宽2.7厘米
两件玉兔形状基本相同,绿色,体扁薄。玉兔呈伏卧状,侧视,圆眼,长耳后伏,嘴紧闭。翘尾,臀部肥硕, 前后腿屈卧,刻出爪纹。用明刻线勾出身体各部位轮廓,嘴穿一透孔,两面纹饰相同。片雕,线条简洁明快, 形象生动,质朴可爱。这种形状的玉兔,在周代较为多见。玉兔纹最早见于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有玉兔。西 周时期琢玉风格与商代有所不同,其造型生动,突出主要特征,线条遒劲有力,流畅自如,纹饰有繁、简之分 。

玉鸟佩 西周 长4厘米 宽2.5厘米
青玉,体扁平。吻部前凸,圆目,头上有长角,胸腹肥硕,双翅上翘,上刻翎羽纹,双足,胸前穿一圆孔,可 系佩。此器嵌入一随形的象牙托中。此种形状的玉鸟,在周代十分流行,传世和出土器较为多见。形态与商代 不同,采用“一面坡”的雕刻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丰富,姿态各异。陕西长安县沣西西周早期墓 出土一件高冠玉鸟佩,长9.1厘米,宽3厘米,玉质洁白,体扁平,大圆眼,尖喙,头顶部刻有脊齿的高冠,上 刻细密阴线波折纹,身饰羽毛纹,用宽斜线琢刻,身下有爪纹,鸟纹较抽象,图案化,十分优美。陕西岐山县 王家嘴出土一件西周早期花冠玉鸟佩,白玉,长4厘米,高2.6厘米,圆眼、勾喙,头顶上琢刻一长形花冠,并 与长方形身躯相连,身饰椭圆形、长方形羽纹,造型纹饰极其优美。这两件精美的玉鸟佩,是周代玉鸟佩中精 品。

人龙合体纹玉饰 西周 长4.1厘米 宽3.8厘米
玉为浅绿色,在方形玉饰上雕刻两组人、龙共身纹,龙在上,人首在下。龙、人身躯交缠在一起。龙头顶有一 角,圆眼,张口翘鼻,露出长舌,人首为圆眼,圆勾鼻。器身雕刻勾云纹,器中部刻一圆孔,可佩系,另一面 光素无纹。纹饰雕刻精美,充满神秘色彩,玉质莹润。人龙合体佩饰,在西周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类似此器的 人龙、人凤或龙凤玉佩饰等。人的形态不是现实生活中一般的人物,而应是神人,龙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 ,而是创造出来的神灵。神人与龙可一同升天,神人能驾御龙,实现愿望。神人是上天至高无上的代表。这件 人龙合体佩饰应为组玉佩中的饰件之一。1981年陕西扶风县强家1号西周墓出土了多件人龙纹玉佩饰,与此器 基本相同,带有神秘色彩,这种佩饰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玉琮 西周 高10.1厘米 射径7厘米 内孔径5.5厘米
器呈青灰色,上有褐色沁纹。器外方内圆,上、下射部为矮圆柱体,中间为方柱体,中心从上至下有一大圆穿 孔,外壁光素无纹。此玉琮形状与良渚文化玉琮形状相同,玉琮从良渚文化出现后,一直延续到战国。良渚文 化玉琮多有神人兽面纹饰,有一节至多节不等。商代玉琮较为简练,妇好墓出土有弦纹琮及蝉纹琮。周代玉琮 多为一节式,光素无纹,有纹饰玉琮目前只有几件。陕西省长安张家坡井叔墓出土一件周代凤纹琮,柱体,四 面刻凤鸟纹,用一宽一细双线勾彻,线条婉转飘逸,圆润优美。山西天马-曲村第二次发掘的8号墓出土的周代 兽面纹玉琮,是属于延续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简化的兽面纹。这两件玉琮是周代出土的带有纹饰的玉琮。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战国早期玉兽面纹琮,玉为青色,四面阴刻兽面纹,出土时位于墓主 头顶左侧。到汉以后少见玉琮。西周是一个充满礼制化的社会,玉器也充满礼玉文化的色彩。玉琮为“六瑞” 之一,是祭地礼器。

曲体玉龙 西周 1954年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 高5.1厘米 宽1厘米 厚0.3厘米
器呈黄褐色,造型为“C”字形。头部较大,长眉,椭圆形长梢眼,口微张,鼻向上勾卷,器身弯曲状,由粗 变细,尾呈尖状,向上勾卷,器身阴刻勾连云纹、眼目纹、二字纹等,口部镂空一小孔。此器造型是商代卷体 玉龙的延续,但造型趋于平面化,背少雕脊齿,纹饰中少见重回纹及雷纹。周代早期玉龙与商代玉龙基本相同 ,但在雕琢技法上比商代有很大进步,在雕刻技法和纹饰上有所变化。玉龙的嘴部、唇上翘并有角度。周初龙 角也比商代小,但根部较大,躯体比商代瘦长,纹饰也较复杂化。西周中晚期,身躯更细长,无角,代替龙角 的是花叶型耳朵,东周时出现卷云形耳。周代玉龙大多不雕刻腿和足。近年来,西周时期的玉雕龙出土较多, 如陕西省长安张家坡、宝鸡□国墓地、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侯马晋侯墓地等。

鱼形玉刻刀 西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张家坡出土 长7.9厘米 宽1.1厘米
器呈白色,鱼身为细长条形。张口,圆目,嘴上有一小透孔,背部有长鳍,上阴刻三组菱形纹,胸腹有两组小 鳍,上刻斜线纹,尾分两叉,拖一条长尾,尾尖部锋利为刀形,上有朱砂红色。鱼形刻刀流行于商、周时期, 商妇好墓出土有玉鱼形刻刀、壁虎刻刀及鸟纹刻刀等。可作佩饰,也兼作刻、削工具。周代更为流行,许多墓 都有出土。陕西出土较多,除张家坡外,淳化、宝鸡茹家庄等西周墓都出土了十分精美的玉鱼刻刀等。西周时 期,和田玉进入中原。王室及上层贵族崇玉、享玉,以玉为宝,并且开始将玉器礼制化、道德化、等级化、政 治化和宗教化。王室贵族佩玉之风盛行,有表示身份、情感、馈赠、美德、品性、仪态等诸多方面,如《诗经 •郑风•有女同车》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 佩玉将将。”

玉兔 西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张家坡出土 长3.2厘米 宽1.5厘米 高1.5厘米

玉为碧绿色,圆雕。玉兔四肢弯曲呈蹲伏状,双圆眼向外凸起,长角向后伏,形状如磨菇形,角下有双耳,嘴 大张,口部琢一圆孔直通到尾部,孔两面钻成,孔径达0.6厘米。背部起脊,短尾,臀部肥硕,刻出四肢及爪 部轮廓,身体只刻出两道区分肢体肌肉的弧线纹。周代玉兔,片雕较为多见,多光素无纹,而圆雕玉兔较为少 见。此器雕琢精细,造型生动,色绿质佳,光亮润泽。考古发掘报告称其为玉免,但其头顶长角,很别致。

玉牛 西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张家坡出土 长4.7厘米 高2.4厘米 厚0.5厘米

玉为青黄色,站立状,昂首前视,双角向后抵,角下为双耳,用阴线刻画双目、鼻,眼为杏核眼,口微张,似 在张口鸣叫,口部及下颔有一对穿孔,可穿系。背部微微拱起,臀部圆润而丰满,四肢粗壮,直立,蹄足。身 两侧各刻两道弧形线纹,表示肌肉肢体轮廓。体态肥硕健壮,神态安祥驯顺,形象生动逼真,玉质光润亮泽。 这反映牛已作为当时西周人主要饲养的牲畜之一,牛耕也更为普遍。周代雕刻的玉牛有立体圆雕,也有片雕, 形状有站立式,也有卧伏式等。此器与1981年陕西宝鸡市□国墓地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玉牛、1993年晋侯墓地 63号墓出土的玉牛基本相似,均为站立姿势,不论浮雕或圆雕,形象生动传神,十分可爱。周代玉工抓住牛的 基本特征,准确雕刻出牛的形态,具有立体感,没有过多的纹饰,基本上是光素无纹。给人一种朴实粗犷的艺 术美感。如牛躯体上用阴线只刻一刀或两刀,阴刻线很少,表达出简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