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塘何时“当起家”?

当家塘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防汛抗旱的需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但有些村子的当家塘因年休失修、淤泥堆积,未能真正“当家”。

“大家都说,村里有水塘,旱时不慌张,可我们村的村民却只能望‘塘’兴叹。”13日,崇阳县路口镇下岩村五组村民钟良宇致电本报反映,下岩村的两口当家塘盼能“当起家”。

当家塘年久失修

19日,崇阳县路口镇下岩村,两座山丘低洼处夹着两口水塘,上游水塘已干枯,下游水塘浅浅的水面没不过脚踝。

37岁的钟良宇介绍,听老一辈讲,这两口塘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上游水干净,用于饮用,下游水用于灌溉。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水塘用土垒成,塘坝不高,没有护岸,深度不够,也没有泄洪道。没过几年,洪水将两塘间的塘坝冲垮,上游水塘的水全部流到下游水塘。很长一段时间,村民吃用水都依靠下游水塘的水。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口水塘的淤泥不断堆积,数十年没有清理过,蓄水功能逐渐减弱。加上旁边两座山都是风化石构成,本就不多的水都被漏掉。

“你看那里。”钟良宇指着水塘下方,一处一米来高的水泥拦坝说,那是很多年前,村民为阻挡漏水而建的。在那下面放一个水桶,十来分钟就能接满满一桶水。旁边的田地,不用浇灌,每天都是湿漉漉的。

钟良宇遗憾地说,这两口水塘主要为下岩村三四五组的130户700余人和600多亩田地提供饮水和灌溉。但从他有记忆起,这两口塘就如死塘一般,没有发挥它本身的作用。

干旱季节用水难

那么,这么多年来下岩村吃用的水哪里来?钟良宇称,这两口水塘前方有条小河,河水从地处山高处的高田村流淌而来。这条小河的水为村民用水、吃水提供了保障。但因为有人乱丢垃圾,水质污染严重,很多村民便在家打了井,日常生活主要靠井水。

一般情况下,每年5—8月份,雨水充足,农田灌溉、生活用水都有保障。而春季和秋冬季节,雨水量减少,全村所有田地灌溉用水就只有依靠当家塘。

下岩村当家塘不“当家”,给时令性要求较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阻碍和影响。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崇阳连续高温少雨,水塘没有存水,周边长满茅草。

下岩村有个村民微信群,村里的任何事情都在群里商讨。近年来,群里讨论最多的话题便是修当家塘。今年干旱期间,村民们修塘的愿望更加强烈。

挖塘如修仓,屯水如屯粮。只有把当家塘整治好了,才能更好地保证农作物增产增收,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水塘长期蓄水,也有利于森林安全防火的需求。

钟良宇和村里十来名志同道合和的同龄人决定,千方百计也要将水塘修好,完成村民多年的心愿。

村民集资缺口大

清除茅草、扩挖深度、加固塘坝……一番预算后,钟良宇和同伴们发现,即便是简单整修一下,至少也要三十万。如果全面开展清淤排障和防漏堵漏工作,远远不止三十万。

资金从哪里来?钟良宇找到有威望的前任村支书。他是个老党员,村里这两口塘一直是他最记挂的事,修好塘也是他最大的梦想。

他对钟良宇说,修塘不能等要靠,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村民集资是很好的办法,他个人将出资五万元。在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召下,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集资修塘的方案确定后,钟良宇在村民群里发了通知。村民积极响应,除贫困户不出资外,其他每家每户都要出资。

十一假期,在外工作、生活的村民们大部分都回到村里。他们和请来的挖机一起来到水塘,除茅草、清淤泥、筑塘坝……

钟良宇说,那几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200余名村民,不用催,每天天不亮就去劳动,天漆黑才回家。仅几天时间,茅草清除干净,道路修通,塘坝筑高到十多米,扩宽到近十米。

“我们还在塘底埋了水管,准备将水引到每家每户,让村民喝上自来水。”钟良宇称,到目前为止,已经花了十五万。现在已有70多户集资捐款,总共募集资金近10万元。

钟良宇说:“因为资金缺口大,目前工程进展很慢。不知道当家塘何时才能真正修好。”他期盼政府相关部门能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将事关下岩村百姓切身利益的当家塘早日整修到位。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 通讯员 钟良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