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好莱坞往事

刚把《好莱坞往事》看完,迫不及待的想聊聊。

这片子有挺高的欣赏门槛,如果不熟悉昆汀风格或时代背景不了解,相信我,你绝不会喜欢,这是他为影迷专供的任性之作,吃这一口能爱死,相反会烦死,勿谓言之不预也。

最起码你得看看我那期盘点节目吧

想看的同学我建议你先去下支援看原片,中英字幕HD已出,自己去搜。(我要是直接贴支援链接号就没了大家理解)

开聊。

这不像是部21世纪的电影,哥伦比亚的旧厂标一出来就是浓浓的六零年代气息。

昆汀以往的标签是暴力美学、无处不F的对话、黑色幽默,这回他把每项的饱和度刻意降低,拍的很像部文艺片,以至于很多观众都会觉得——无聊。

《好莱坞往事》的故事非常散,要不是昆汀现在的地位,我想绝没有哪个公司会掏9000万美元供他挥霍,随便找个熟手审审剧本,都能看出问题:

故事里的两条叙事线几乎没有关系。

《无耻混蛋》里也是双线并进,苏珊娜与杂种小队彼此并不知道对方存在,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搞死希特勒。所以就算是散,后来复仇还是聚到一处,释放了压抑的能量。

《好莱坞往事》却像是平行线,小李子与皮特这条算主干道,莎朗•塔特与波兰斯基那条是辅路,主干道是虚构的,辅路暗示了真实时代背景。

官方简介上说本片改编自60年代震惊全美的“曼森家族杀人案”

,我先把这个事儿简单说说。

六十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嬉皮士热潮,青年们穿着粗布衣服,头戴花环,抱着吉他,喊着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口号,他们大多都出身中产之家,却反叛主流文化的驯养,美国从东到西都能看到一群群无所事事天真浪漫傻乐呵的青年,形象如下图:

之所以会有嬉皮运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越战导致的反战思潮,另外就是50年代婴儿潮,那批孩子长大后发现世界好乱好邪恶啊,就想要回归自然,追求质朴人性的乌托邦。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可说是嬉皮士运动的最高潮,40万人弄了个超级音乐大爬梯。

大部分嬉皮士是善良温和的青年,最被中年人诟病的是乱搞男女关系以及吸毒品,但大致还在可控范围内。

但曼森家族搞出的事情终结了嬉皮时代。

查尔斯•曼森童年悲惨的一逼,老妈是妓女,15岁就开始频繁出入警局,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他搭上了嬉皮士运动班车,组建了一个叫“曼森家族”邪教组织,从无耻惯犯一跃成为“心灵导师”,几年后他拥有60多位死忠粉(大多是女孩),据说曼森的眼睛非常厉害,有勾人心魄的神秘力量。

为了扩大影响力,他决定搞个大事情。1969年8月9日晚间,曼森指使四名家族成员闯入著名导演波兰斯基位于比弗利山庄的别墅,一次性杀死了五个人,其中包括波兰斯基的妻子、影星莎朗•塔特与腹中8个月大的婴儿,当时波兰斯基在欧洲拍片,才捡了一条命。

莎朗•塔特与波兰斯基

不光杀了,而且手段极其残忍,五个人都被砍的面目全非,下面是曼森与四个行凶者。

曼森本人没有直接参与屠杀,但据说他曾经去过波兰斯基家踩点,还见到过莎朗•塔特,这点在电影中予以还原。

曼森家族很快被捕,但他们似乎没太当回事,这些被洗脑的女孩上庭的时候都可开心,觉得自己终于出名了,邪教思想害死人啊!

查尔斯•曼森这个杀人大魔头竟然没被判死刑,还活到了83岁,2017年在狱中去世,美国这什么JB破法律。

曼森家族杀人案震惊全美,嬉皮士运动也渐趋衰亡,青年们闹够了就重新回归社会,该干嘛干嘛。

昆汀选择1969这个时间点,其中就蕴含着时代终结的意味。

但这件惨案的主人公只在故事中影影绰绰穿插出现,仅有一场去看电影的戏是详细表现莎朗•塔特,其他都是侧写,波兰斯基基本算没怎么露面。

罗比在片中的扮相美艳动人,气质接近本尊。

两条线偶尔隔空碰一下,小李子与皮特归来,看到波兰斯基的车,遂大呼小叫说《罗斯玛丽婴儿》的导演波兰斯基竟然当了自己邻居。

他俩作为故事的主线人物,其实没发生什么具体事件,也没有诸如杀人复仇等昆汀电影里常见的强目的,更多的是人物心境刻画。

小李子扮演的瑞克•道尔顿曾是红极一时的电视明星,主打作品是《赏金法律》系列,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他现在不红了。

由于经常演动作戏,皮特饰演瑞克的御用替身演员克利夫,但其实克里夫还算个全职助理,两人形影不离。

两个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大致有原型影子,或者是几个真实人物拼图。比如克利夫是越战英雄,后来杀死妻子却成功脱罪,这段经历来自演员Robert Wagner,他妻子莫名其妙溺水身亡,自己却没事。

人物关系确实很缺乏戏剧张力,但我看的一点儿都不烦,主要是昆汀导的都太有意思了,到处都是梗,我穿插说些有趣的。

过气的瑞克去找艾尔帕西诺扮演的制片人,想看看有什么新机会,此处的几个闪回刻画瑞克的困境,他尽可能拓展戏路,甚至在舞台上尬舞,但都无济于事,此处致敬了《无耻混蛋》里的烧纳粹。

这种自我陶醉致敬片中有很多次,瑞克下飞机时,镜头、构图包括马赛克背景墙都与《危险关系》非常像。

制片人说要不我推荐你去演意大利西部片嘛,瑞克马上感到一阵缺氧晕眩,说我再惨也不至于去拍意大利佬的戏吧。

这场戏灵感来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真实经历,他在六十年代初也是过气电视明星,苦于看不到前途,只能去跟意大利佬莱翁内拍投资很低的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没想到踩对了点儿,从此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世界级巨星。

电影中太多次模仿西部片的构图与氛围,昆汀真是太爱西部片了。

克利夫开着车第一次碰见了曼森家族的女孩,两个人有点儿一见钟情的意思。

此时响起的背景乐是Simon&Garfunkel组合的《Mrs.Robinson》,这是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还记得情节吧,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小青年爱上了中年少妇,此处是反着用的,让大叔爱上小萝莉。

此曼森女孩的名字叫“PussyCat”,这是一家成人影院的名字,昆汀年轻时在此工作过。

莎朗•塔特进影院前先去了趟书店,说来取丈夫波兰斯基订的书,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1979年为纪念亡妻,波兰斯基拍摄了《苔丝》,这个梗安在这儿真是妙。

后来塔特去影院看戏,说这是她主演的电影,能不能蹭个免费观影机会,这个桥段源自昆汀的亲身经历,当年他去看自己担纲剧本的《真实浪漫》,就曾脸皮极厚的混了张免费票。

看到达米安•路易斯饰演的史蒂夫•麦奎因我简直要笑疯了,太尼玛像了,但这个美国影史上的王牌硬汉,昆汀给他安排的台词却是说莎朗•塔特的婚姻八卦。

说到麦奎因,必须要提一下李小龙,也是《好莱坞往事》引起的最大争议,甚至导致其在国内无法公映。

麦奎因曾经师从李小龙学习过截拳道,还合作过剧集,关系非常铁。

李小龙的戏出现在电影第44分钟,克利夫得到一份替身差事,李小龙在众人面前说自己可以打败拳王阿里,克利夫表示了轻蔑,李小龙提出二人比划比划。

这场比试倒没有分出输赢,但克利夫明显占了上风,要再打的时候被制止。说实话我看这段的时候也很不舒服,李小龙被昆汀塑造成了个口出狂言的混球,也难怪李小龙女儿李香凝会抗议,换我我也不爽。

我做过李小龙的专题,也读过传记,他从未说过能打败阿里之类的话,相反,他很推崇尊敬阿里,昆汀的恶搞确实没道理,他之前多次在作品中模仿李小龙的动作神态扮相,这次真是鬼才知道他为啥这么拍。

但这事儿我认为还上升不到“辱华”的层面,就是败人品,话说回来,昆汀本来也不是德艺双馨的人设。

当然,如果你不能接受,任何人都有抵制不看的权力,我百分百理解。

李小龙的几分钟戏看起来突兀,其实有呼应,片中多次提到他的成名作《青蜂侠》,波兰斯基也跟他学过截拳道,莎朗•塔特在影院看自己拍的片子,就闪回了她跟李小龙学功夫的场景。

《好莱坞往事》的前两个小时故事很碎,也谈不上什么冲突,还有好几段感觉像废戏,比如用了整整6分钟表现皮特飙车回家,然后慢条斯理的喂狗(其实并不废,是为后面的关门放狗铺垫)。

不过很神奇,我看的一点儿不烦,看似无用的场景昆汀总能有本事挖掘出趣味。对于影迷来说,找梗也是一大观影乐趣。

前半段最触动我的是瑞克演技得到认可之时,小女孩在他耳边的夸奖让其重拾自信,小李子表现的非常好,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在人生中途的低谷,太需要这种鼓励了,我深有同感。

磨磨唧唧了俩小时,直到8月9日当晚,那个熟悉的昆汀•塔伦蒂诺才回到观众面前,真实历史是四个暴徒闯进波兰斯基家屠杀,电影中完全给篡改了,四人先遛了一个,剩下三人找错了门,被克利夫撞个正着,喜闻乐见的暴力美学如期而至。

这个火焰枪的设计真是绝赞,前面也有个伏笔。

如此节奏跟《八恶人》是类似的,前面憋啊憋,最后半小时一股脑的倾斜,爽啊!

昆汀的各种祖传小标签也一个不少。

画面上突然出现小帖士,本来是瑞克的飞车戏,但昆汀特别提醒你上面开车的是替身侠克里夫,叮!!

脚,Lots of 脚。

这次不光有女人的,还有男人脚,突破了。

甚至还有两秒钟和功夫片有关,克里夫爬屋顶修天线,音效里嗖嗖两声。

《金刚不坏》里库尔特•拉塞尔被佐伊•贝尔KO在地。

而《好莱坞往事》中,他俩成了...夫妻,哈哈哈哈太喜欢这个恶趣味了。

当然,怎么少的了红苹果香烟(曾在《低俗小说》《杀死比尔》中出现的虚构香烟品牌),在出字幕时,小李子亲自站台代言。

电影的结尾优雅又精彩,曼森家族的大屠杀被抹去,三个凶徒全狗带,瑞克来到波兰斯基家的门前,莎朗的朋友与瑞克有一段对话,两人友好的向路的尽头走去。

这个段落是致敬了《卡萨布兰卡》,两部电影的主人公,好巧噢,都叫瑞克(Rick)。

在这样一个本该血肉飞溅的夜晚,却被昆汀篡改的如此祥和,瑞克与莎朗初次见面,互相拥抱,然后电影的片名才亮出来: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他拍的真好啊!现在也只有昆汀等少数几个导演愿意、且有能力这样拍电影了,我能感受到他对电影古典的、发自心底的爱,影院霓虹灯闪亮的画面,向你诉说着六十年代的好莱坞往事。

这部电影的精华真的不在那半个小时的暴力,而是风暴前后的散淡抒情。

可能有同学会问,这么个细碎又没什么戏剧冲突的故事有何意义么?没什么意义,它就是个梦,一封献给影迷的情书,就像范晓萱歌里唱的:雨不怕风吹,梦不醒最美。

都说人变老的标志就是沉迷于怀旧,这话应该是不错的,

《好莱坞往事》中有种“人老不从容”的哀叹,这在他以前的作品里很少见。

什么年龄说什么话,老了就老了,那就且讲老人的故事。

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