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面上“青霉素”越来越少?医生告诉你真相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自1940年传入中国,因其特殊的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作用很快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广泛,但因可引发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造成死亡,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多,新药不断被研发并投入临床,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进入中国已近80年的青霉素,还能在抗菌治疗上占有一席之地吗?

我们常用药物频度(DDDs)来表示一个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越大,表示用药频率越高,用来反映其在临床上的地位。

《长沙市医保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2003-2009年湖南省医疗工伤管理局中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对直单位的102家医院住院的24万人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前三类分别是头孢菌素类(45.72%)、人工合成抗菌药(主要是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36.57%)和青霉素类(25.48%)。而抗菌药物DDDs前三名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

其中,青霉素类由2003年的38.91%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20.23%。

窄谱青霉素使用率为4.76%,由2003年12.53%下降至2009年2.83%; 耐霉青霉素使用率4.85%,7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广谱和复方青霉素使用率最高22.54%,是窄谱青霉素和耐霉青霉素使用率的5倍,7年间由33.47%下降到17.94%。

2003-2009年间,广谱青霉素和青霉素复方制剂的DDDs和在青霉素中的占比逐年增高。

虽然青霉素的使用率逐年下降,但是青霉素复方制剂氨苄西林舒巴坦与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仍然保持着较高的DDDs,在临床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效果及规制实施-以全国监测数据和山东省抽样研究为例》中,以2011年第一季度-2015年第3季度的151件三级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抗菌药物临床监测网)发现全国范围内,使用占比较大的抗菌药物分别是广谱青霉素类、青霉素类复方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

相较2011年,2014年的窄谱青霉素用量减少,而青霉素类复方制剂用量增加。

在山东省监测医院的前10位中,阿莫西林,氟氯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都有上榜。特别是阿莫西林,作为广谱青霉素,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2011和2014年中,在不同地区的前10位药物占比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排名一直靠前,还有前进的趋势。

中国抗生素杂志中一篇《成都地区11家医院2016—2018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发现,青霉素类中唯一进入前10用药频度的药物是阿莫西林,而且一直稳居第一,并且在成都地区门诊患者中的DDDs也是排名第一。

由此可见,在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对多种抗菌药不敏感的情况下,广谱的青霉素阿莫西林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很难准确判断患者是否一定会对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且这一缺点也极大地限制了青霉素的应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青霉素制剂被研发,青霉素依然站在抗菌药物的舞台上,窄谱青霉素依旧发挥着作用,广谱青霉素和青霉素的复方制剂依然举着抗菌大军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