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面子是给狗吃的,没本事的人才处处在乎面子

任正非说他最不要脸,所以他进步最快,他也要求所有干部,应该不要“脸”,要“脸”的干部没多大出息。“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虚的,不能当饭吃,面子是给狗吃的。”

只有真正经历过贫穷的人,才会迫切地想要成功。

任正非常说:“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虚的,不能当饭吃,面子是给狗吃的。”但其实,这句话的源头是其父亲任摩逊的口头禅,即“面子是给狗吃的”!

在文革期间坐了10年牢,出狱后,任正非父亲任摩逊二话没说,继续出任中学校长,一直干到75岁。

父亲让任正非看到了什么是“活下去的倔强”。

所以任正非经常感慨:“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你是想吃饱肚子还是出名?”“知识分子不要脸才能进步。”

这种艰难的岁月,让任正非形成了,活着就是一切的信念。

在华为初期,活下去成为最高纲领。

“那时候,活下去真的是难啊!”华为原董事长孙亚芳曾经这样感叹。

一开始华为是个贸易公司,“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既无产品,又无资本。在华为最响亮的口号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这时候,活下来就是胜利。

任正非其实并不甘心,只做一个为赚钱而奔波的商人。但现实异常残酷,他明白:必须先赚钱,先壮大自身。

在华为年销售额还不到1亿的时候,大家觉得任正非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吹牛!

有一次吃午饭时间,任正非从厨房里出来,带着围裙、挥舞着锅铲,热情洋溢地说:“20年后,华为将是世界级的公司,全球通信市场将‘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

当时大家先是错愕,然后兴奋的鼓掌。

那是一个“半夜吹口哨”、互相壮胆的时代。

然而,华为人也明白: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成笑谈。

而刚起步的华为,招来的年轻人,大家都很“好面子”。

江西生,现在的华为董事会秘书。20年前,他去拜访某县邮电局局长,推门进去之后,都不敢看对方,满脸通红地把材料放在桌子上,说:“局长,这是我们公司的介绍。”没等对方答话,就跑了出去。

任正非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不要脸才能进步。

任正非要求员工,到了华为,一切从0开始,华为是靠业绩说话的,任何人的过往辉煌在这里必须被清零。所以,任何人必须战胜自我,包括虚荣、自大、自卑、浮夸以及惰怠的心理。

在“不要脸才能活下去”的鼓励下:

胡厚崑,曾经在广西百色县邮局走廊里等了2天,才有机会进门拜访;

李健,在尼日利亚做产品,费尽周折才约上对方总裁,结果在总裁门口等了3个多小时,最后当人家上厕所时,堵在厕所门口,才见上一面;

魏承敏,在河南做售后工程师,曾经和同事连续三天三夜,在冰天雪地的乡下,坐大巴、手扶拖拉机,晚上在矿山、村镇为客户维修交换机,饿了就在农户家吃,困了就在机房里睡;

……

脸皮就是这样磨厚了的,意志力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得坚韧起来,个性也变得粗糙和“匪性”。

几年后,江西生成了华为董事会秘书;李健曾创造了一年4亿美元的业绩,销售连续几年全球第一,成了西非地区部总裁;魏承敏成了南太地区部总裁。

就像任正非说的,“不要脸的人,才能进步”。华为进步了,不仅在通信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成为世界第一。

所以,华为的人,从来不要面子,不讲究舒适,也不畏惧失败。在中东、在非洲,在世界各地,他们背着床垫、毯子,甚至在战争中冒着危险,只为第一时间抢修通信。

这才在外资巨头围猎下,用一代人的拼搏,奋斗出一个春天。

没本事的人,才处处在乎面子

任正非自己也是这样。

2016年4月16日,上海虹桥机场,有人拍下一张照片,发在微博上。

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任正非,这一年的任正非72岁,没有助理、没有专车,一个人和成群结队的人挤在一起,等着乘坐出租车。

过了几天,还有人拍下任正非在公司的大食堂,自己端着盘子打饭的场景。他虽然满脸皱纹,但精神焕发,毫无老态龙钟的感觉。

这是任正非日常中,最为普通的几个影像。

但任正非觉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面子都战胜不了,还有何可作为?

“高级干部内心强大的表现是经得起批评,真金不怕火炼。世界上肯定会有不同意见,我们一定要有战略自信,这个自信首先是不怕别人批评。”

“只有有牺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将军;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怀。”

所以,到最后,父亲任摩逊的口头禅“面子是给狗吃的”,就衍化成了任正非常说的:

“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虚的,不能当饭吃,面子是给狗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