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业态初显 制造业将成共享经济主战场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共享制造迎来政策利好,10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 《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就共享制造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2年初步形成共享制造协同发展生态;到2025年共享制造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顾名思义,共享制造是指在制造领域 “以租代买”的模式实现需求的做法。也因此,共享制造是共享经济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创新,是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的新模式新业态。

在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看来,推进共享制造的目的正是为了全社会制造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从总体上减少重复投入、解决局部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共享制造孕育着未来社会生产分工形态的巨大变革。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可以换个玩法更好活下去。”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认为。

总体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存在严重的供给侧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方面,一些行业陷入严重产能过剩,个别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出现闲置设备、厂房和土地;另一方面,随着工业企业逐步向东北部和西部转移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市场前景好、技术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急于新建厂房进行扩大再生产。

由此可见,制造业的供需矛盾使得平台价值愈加明显,而共享制造无疑是此类平台运行最核心的理念和机制。共享制造围绕生产制造各环节,运用共享理念将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具有集约、高效、灵活等特点。我国制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共享经济。《指导意见》的发布,则表明共享经济开始迈向产业互联网领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指出,共享制造在我国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共享意愿不足、发展生态不完善、数字化基础较薄弱等问题。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日益深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正在成为新型制造业的基础设施,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现实。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共享制造的发展愈发重要。一方面,共享制造本身就是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类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制造工厂、公共技术中心逐年兴起、成熟,让 “生产制造”变成了一种服务,将大幅度缩减中小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降低产品研发与设计难度。另一方面,发展共享制造,同样需要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升级,二者互促共进。可以想见,我国庞大的制造业集群或将成为未来共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显现强大活力、潜力

发展共享制造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出效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共享制造既可以让掌握制造资源的龙头企业搭建平台,将制造能力分享出去,以大带小,找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也可以促进制造业专业化分工,让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核心能力。共享制造仿佛在制造业领域掀起一股清风,是解决制造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调、资源生态危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我国共享制造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在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科研仪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典型共享制造平台,显示出很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目前,互联网共享工厂平台、共享制造视频、研发机构分享闲置科研仪器、工厂分享生产线空闲档期等以实现企业闲置资源高效利用的共享制造模式,正在全国各地兴起。

“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工厂分享生产线空档期,实现企业闲置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生产模式被称为共享工厂。”7月18~19日,南阳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南阳市委会主委王黎生在河南省政协常委会议上建议,以郑新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在有条件的行业先行开展共享工厂建设试点,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10月16日,智昌集团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 《南康家具产业共享制造工厂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家具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通过产业分工重组,以 “园区+标准厂房”为细胞,利用AI群体智能建立起从 “家具设计-家具消费-备料加工-生产组装-打磨喷涂-物流运输”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而在此之前,广东已有深圳、中山、东莞等多地探索共享经济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取得初步成果。

在业内看来,共享制造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一方面源于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一直存在大而不强、产品同质化现象,同时小企业生产资源匮乏和大企业资源闲置矛盾突出,如何将资源进行整合再利用,“共享制造”成为破题关键。

降低中小企业风险

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正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机械设备、技术服务、生产能力等为共享资源,与业内同行一起共享这些资源,并致力于采取多种现代化技术及设备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这种共享模式被称之为共享工场。共享工场可实现制造业的资源流动,以此为制造业发展效率的提高提供更加系统和优质的服务。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还能促进制造业的产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升级,在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盲目投产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断层、国际竞争加剧,企业发展遇到瓶颈。面对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东南亚国家对出口市场的挤占,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这座名副其实的 “全国制帽之乡”,试图通过共享制造破局。

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会长陆玉珍介绍,近几年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海外订单又面临着东南亚等国工厂的竞争和抢占,发展压力增大。随着一期投资1000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的胶州市李哥庄镇澳拓美盛智慧 “共享工场”的启用,骏达帽业有限公司可将魔术扣、织带等生产环节通过App下单, “共享工场”接单后进行生产,并实现平台支付, “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发单、接单生产,制帽企业提供原材料, ‘共享工场’提供设备和技术,这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省去了一大部分购买设备的费用”。

王兴山认为,当前,政府和社会正推动大企业 “搭平台、建生态”,中小企业 “上平台、进生态”。

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秘书长叶晓真说,“共享工场”使制帽行业单环节成本降低30%,生产效率可达传统制造方式的4倍,解放了传统劳动力。

“智慧 ‘共享工场’正是从解决市场难题出发,进行了创新突围,用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解决现有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陆玉珍表示。

未来,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和行业的快速渗透,共享经济的道路之一就是通过共享制造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搭建完整的供应链服务,为企业提升需求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快速响应与传导能力,共享经济乃至共享制造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联系我们(新闻中心):010-68325610 010-67410611

中国工业新闻网:010-6741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