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奖者潘秀玲:30年如一日把百姓事记心间(图)

中国甘肃网11月15日讯 (本网记者 任磊)从普通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到金昌市民政局副局长,潘秀玲在民政工作上一干就是30年。谈到对她的印象,很多人说,潘秀玲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特殊群众的“暖心人”。

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奖者潘秀玲

“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我都要挤出时间到困难群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唠一唠,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所困、所盼。”这是潘秀玲工作30年以来一直的习惯。

2018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范围降温使金昌气温骤然,这种情况下,潘秀玲首先想到了那些家庭困难的老人们,他们的炕烧得热不热?穿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

于是,潘秀玲带领民政局干部职工挨家挨户实地走访,摸清底数,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确保困难群众能够温暖过冬、祥和过节。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潘秀玲说,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没白天黑夜,走村串户,走访了200多户困难家庭,研究解决了4类30多个问题。

“脸起皮了,嘴起泡了,腿脚僵硬了,但看到老百姓满意的笑脸,我感觉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潘秀玲说。在那年,全区没有一个老人因寒冷致病。

潘秀玲在基层一线干了27年,她喜欢跟群众打交道,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的基层工作使潘秀玲懂得,干好民政工作,就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怀着深厚的感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记者了解到,有一位姓常的精神病患者,60岁了,未婚,父母双亡,也没有兄弟姐妹,因为患精神病到处流浪,公安机关找不到本人便将户口注销,后来他被外地救助站遣送回金昌。因为没有专门的养护机构,治病、护理、监管,基本生活就成了大问题。

“无论他过去做过什么,现在的情况有多么糟糕,他始终是我们金川区的居民,这儿始终是他的家,如果我们不管就真的没人管了。”于是,潘秀玲东奔西走,先将这位精神病患者安排进医院治疗,协调公安机关为他恢复了户口,协调残联办理了残疾证,协调人社部门补缴了医疗保险,又将他纳入特困供养范围,看着他的生活有了着落,潘秀玲始终悬着的心也总算安定了下来。

民政工作直接面对居民群众,关系群众切实利益,需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潘秀玲在担任金川区民政局局长,金昌市民政局副局长期间,二十多年深厚的群众工作基础让她更加坚定了信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个为民服务的更大舞台。

潘秀玲针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吃饭难的问题,积极协调筹措资金,加大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建设力度,现已建成城市日照中心17所,农村互助院15所。积极推行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和居家养老服务,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就餐娱乐、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同时,潘秀玲还积极组织开展老年人“围老虎”大赛、“古稀老人生日宴”、老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助、老有所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许。

2016年7月1日,潘秀玲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在2019年4月2日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又荣获民政部颁发的最高荣誉“孺子牛”奖。

“我真切感受到了一名基层民政工作者所拥有的荣光与自豪。”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在潘秀玲看来,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她将还是那样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将毕业精力都奉献给所挚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