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电击、虐打……我们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进了魔鬼学校

缺失的安全感,是个死循环

最近,“豫章书院”因报复志愿者,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它曾在2017年被媒体曝光,存在严重体罚、囚禁、暴力训练等诸多问题。在校学生都遭受过被戒尺、“龙鞭”打,被囚禁在黑屋中,吃难以下咽的食物等各种虐待。

“豫章书院”虽然倒了,但像“豫章书院”这种性质的学校,现在在每个省都还有很多,而且完全不愁没有学生。

我很困惑,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放着好好的学校不让孩子上,豪掷千金地将自己家孩子送进这种鬼地方呢?

进一步了解我才知道,因为这些孩子,都有“问题”:早恋,网瘾,不好好学习……

家长们如临大敌,病急乱投医,将自己孩子送到了那些由社会混混组成的“教师团队”手中。

PS:这类学校都是由私人承办,非常不正规

家长们千万不要把孩子送进去!

但其实,谁家孩子没有个叛逆期?我们小的时候,也做过很多荒唐事。不过哪怕一事无成,但健康快乐地长大,也比被父母“背叛”,遭人虐待,阴影笼罩一生要强。

在这背后,是家长们的焦虑在作祟,是他们强烈的不安全感,将孩子送到悬崖边。

我朋友菲菲就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家非常重男轻女,家对她来说,不是避风的港湾,而是压力的来源。

原本以为,缺乏安全感的菲菲,一定会竭尽全力给孩子安全感,而事实却是:

孩子走路晚,她就很焦虑,整天对着孩子唉声叹气;

孩子刚满两岁,就被送进早教班,整天让老师带着;

三岁,孩子上了幼儿园,她每天在群里问老师情况,有表现不好就会批评孩子……

现在,小宝胆子特别小,不仅黏人,还动不动就爱哭。

但凡菲菲说话大点声,小宝都会眼泪汪汪地看着她,眼睛里时刻充斥着“妈妈你还爱我吗”的疑问,看着都让人心疼。

菲菲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自己优秀、有能力才最有安全感,因为谁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最终,孩子变得和她一样缺乏安全感了。

旁观这一切,我深深觉得,缺乏安全感,就像个死循环。

原生家庭为自己造成的匮乏,竟然还会传递给孩子。

要知道,安全感不仅是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也在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所以,该为孩子的安全感一战了。

我们的不安,正在剥削孩子的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过得太惨了。

相信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药家鑫开车误撞人,担心伤者纠缠父母索赔,于是对伤者连刺8刀致死。

柴静曾在《看见》一书中,详细描写了药家鑫生前接受的家庭教育:

他小时候,只要和小伙伴打架,无论对错,挨骂的都是药家鑫;

同学欺负他,老师通知他父亲,父亲只认为那是“孩子玩”“小事,不必太计较”,放任不管;

药家鑫为父亲买电动按摩椅做礼物,父亲只是板着脸说“将来挣不着钱,别问我要”;

而当他被判死刑,提出死后要捐眼角膜时,父亲药庆卫对他说:希望你把你的罪恶都带走,不要再连累别人。药家鑫没辩解,只说:好,我听你的。

事件过去快要十年了,药家鑫也为自己的罪恶行为付出了代价,但在我心里总有个“如果”

如果药家鑫的父母懂得保护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是否就能将这个家当作避风的港湾,就不会在撞了人后,因为“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父母”,而起了杀意,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孩子的安全感,是他在这个世上最坚实的后盾,但总有父母以各种理由剥夺它。

在电影《何以为家》中,小男孩扎因以“他们生了我”为由,起诉了自己的父母。

扎因从小生活在贫民窟,自己11岁的妹妹被父母卖掉,最终因难产大出血去世。

父母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依靠,却无法为自己带来丝毫安全感。

他们说:“我也没有安全感,所以给不了你安全感。”

而扎因回答:“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无力抚养,绝对不单单是指“物质无力”。

对孩子来说,精神上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那是他独自面对世界的所有底气。

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缺乏安全感,我们却完全不知道。

总有妈妈在后台留言,说孩子到了某个阶段,就特别难带。

这些孩子,大多有以下表现:

黏人不断:妈妈,你要去哪呀?分离困难:我要妈妈!我不要和你分开!焦虑: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哭闹:一哭二闹三跺脚,搁谁谁都受不了。退缩、嫉妒、争夺……

还有很多二胎妈妈说,家里老大好像很讨厌老二,经常在背地里偷偷打小的,还扬言“等你们不在就掐死他”,等等。

其实,这些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你关注了吗?

想要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要抓住0-6岁的生理敏感期。

孩子0-6岁这段时期,对应着孩子成长不同的阶段,李响老师这样总结:

0-1岁:口欲期1-3岁:分离焦虑2-3岁:自主意识发展关键期2-4岁:秩序感敏感期2岁半-3岁:建立规矩的敏感期2岁半-6岁:社会性交往与发展的关键期

在每个时期,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而我们的回应,深切地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一个2岁孩子的妈妈曾跟我说:因为担心娃看到自己上班会哭闹不止,就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

了。

我急得拍大腿: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是这种“自作聪明”的行为造成的!

从孩子的角度想想看:妈妈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不见了,太可怕了!

这样一来,孩子能不黏人吗?他当然要随时能看见你才放心!

这种错误的行为/语言,还有许多,比如:

“你再不乖妈妈爸爸就不喜欢你了!”“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再闹打你屁股了!”“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孩子是世界上最单纯、柔软的小家伙了,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语言正在不经意间伤害着他们。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养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呢?

给孩子空间去思考;

给孩子信任并陪伴;

给孩子方法去解决问题;

给孩子适度的要求去自制;

给孩子温暖而坚定的父母,

能提升他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在中国人复杂的情绪模式下,以下这几种家庭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完美主义式家庭: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甚至要求完美。冷漠疏离式家庭:没时间陪孩子,或者陪孩子只是“我玩手机,你玩玩具”。专制高压式家庭:家长就是天,我说话你必须听。过度溺爱式家庭:盲目顺从,溺爱有害!惩罚暴利式家庭:用侮辱或者体罚等伤害孩子的手段进行教育。夫妻关系不和睦/角色混乱式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睦,或夫妻一方缺失家庭参与。

反观我们自己,有没有偏向哪种“不良家庭”?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为他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