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玉石俱焚?美國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前,日本為何不肯投降?

偽裝-嘴角輕蔑的傷


1945年8月6日日本當地時間上午八時十五分,廣島上空出現極其耀眼的白光,隨後即是震耳欲聾的響聲,歷史上第一顆運用軍事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7萬人當場死亡,10多萬人受輻射影響也相繼出現疾病,輻射導致的遺傳病也在下一代中表現出來,至少20萬人因“小男孩”而死亡。

日本面對如此重創,不僅不投降,還拒絕《波茨坦公告》甚至發出“戰至最後一人”的宣言。事實上儘管在1945年日本受到美國在太平洋的反擊而節節敗退,但是日本擁有的兵力仍然多達520多萬,其中駐本土兵員就多達240萬,而美國總司令部預計如果不使用原子彈而進行本土登陸作戰,美國至少出動50個師付出50萬人的代價。

日本當時在太平洋節節敗退,也早已打算進行本土作戰,動員男女老少進行作戰,訓練婦女使用槍械,並且進行洗腦教育打出為國家”玉碎“的口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軍國主義充斥在日本各個階層,全國上下統一對外準備抵禦美國。

為什麼日本在長崎受到原子彈“胖子”的轟炸後宣佈投降?美國在廣島扔下“小男孩”之後對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各地將會受到和廣島相同的襲擊,而當時美國手上僅有以鈈為原料的原子彈“胖子”。在得到日本的無聲回應之後,美國向長崎扔下了“胖子”。在這時日本大本營才被震驚,他們害怕相同的攻擊不斷出現,最終蔓延到東京,並且蘇聯此時也對日宣戰,雙重壓力下日本不得不無條件投降。

其實美國司令部打算著如果2顆原子彈並不能迫使日本投降,就啟動“奧林匹克計劃”利用圍而不攻,壓縮日本糧食,使日本出現嚴重饑荒,這一計劃預計會導致1000萬日本人餓死。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美國在投放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日本不發出投降呢?一方面和日本的性格有關,不見黃河不落淚,認為自己還存在扭轉局勢的勝算,對反擊還存在一絲幻想,甚至希望蘇聯可以來解救他們。

但是令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美國已經成功製造出了第三顆原子彈,在第一顆成功引爆以後,第二顆繼續向廣島發射原子彈,第三顆則投投向了長崎。

當時日本在遭受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日本政府竟然對群眾說只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但隨後的第二顆原子彈,讓日本百口莫辯。

正如美國高層所料,日本此時已經耗光了所有石油,沒有油,最精銳的裝甲部隊基本報廢,戰場上的神風特攻隊就是因為石油不夠,只能提供單程。日本政府官員都改坐了馬車,沒有石油,日本已經完全成了手無寸鐵,束手待斃的對手了,即便日本搞來石油暫時解決燃眉之急,但海軍打沒了,陸軍精英基本在中國戰場報廢了,現在的軍隊戰鬥力已經急速下降。

在中國,日軍剛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湘西慘敗,日本的失敗已成定局,但杜魯門考慮的是再等下去的話一旦蘇聯參戰戰後格局就不再是美軍能把控的了,美國決定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原子彈用於實戰,在蘇聯沒有出軍之前逼迫日軍投降。

8月6日清晨,3架美軍B-29轟炸機從太平洋上的提尼安島起飛一路飛向廣島,9點14分17秒,美軍飛機到達廣島市中心上空投擲原子彈的裝置正式啟動,兩分鐘後廣島這座城市,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一直到幾個小時後東京才收到了倖存者發出的第一封電報“有兩架敵人轟炸機,投下了特殊炸彈,廣島市已徹底毀滅,恐怕有17萬人死亡”。

日本政府起先不相信美軍有原子彈,他們派出專家到廣島考察,但三天後另一座城市長崎也在一瞬間化為了灰燼,而到達目的地的專家們被眼前的慘象驚呆了,這兩座城市的中年男子多數都被軍國主義送上了戰場,留在城市裡的幾乎全是老弱婦孺,而現在留在城市裡的只有死亡和垂死的人們。

在真實的歷史中,其實原子彈的爆炸對日本裕仁天皇觸動不是很大,事實證明,裕仁天皇也是在原子彈爆炸接近半個月後,才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那麼裕仁在考慮什麼,他為什麼不立馬投降,他在等待什麼?

與人們想的不一樣,作為日本最高領導人的裕仁,在日本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想到的不是國家,也不是他的人民,更不是民族的明天,而是他自己,他自己的個人私利,他自己的天皇位置。

裕仁天皇派出密使,分別找蘇聯和中國談判調停,也向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進行多次私下非官方的表態,裕仁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隻要美國及其盟軍,答應保留天皇體制,保留他的天皇位置,保留日本天皇家族的三大神器:八尺鏡、瓊勾玉、草雉劍,才會考慮投降。

尤其是在和我國談判的時候,得到的答覆是可以向盟軍轉達保留天皇的信息,於是日本天皇一直在等待,直到得到了盟軍的明確回覆,日本天皇才決定投降的,作為日本的最高領導人,作為一個國家的領袖,如此冷血,人民百姓在前線流血犧牲,而對於他念念不忘的只是一己私利,對這樣的行為,小編只想說兩個字:我呸。


大河邵佔坤


核武器的威力,很多時候是被大家高估了,而原子彈在二戰時候的作用,也是被嚴重高估了。

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原子彈勉強能排到第三位,實際上是應該排在第四位。

遭到原子彈的轟炸,廣島當天死亡的人數是4.5萬,長崎當天死亡2.2萬人,兩個城市總共死亡6.7萬人。後來又陸續死了一些人,但後續的死人只是一種人道性質的統計,對於戰爭的走勢沒有任何的影響。

兩顆原子彈直接殺死了日本6.7萬人,而在前期對東京的轟炸中,日本就已經死了十多萬人。美軍燃燒彈造成的傷亡要遠遠大於原子彈。東京死了十多萬人,日本都沒張羅投降,又怎麼會因為廣島、長崎死了六七萬人就投降了呢?而且這六七萬人主要是平民,老弱病殘,這個損失和太平洋上死的55萬精銳部隊比起來,根本就不在考慮之內。

原子彈想影響戰爭走勢,那還得再加個零,怎麼也得炸死70萬日本土居民,而即便是70萬老百姓,也不過是日本總人口的不到百分之一。在戰爭中,70萬平民的分量應該相當於3萬軍隊。對於統治者而言,他們心疼的並不是廣島、長崎死的老百姓,主要是心疼城裡的工廠......

原子彈的作用被高估了。日本投降還是不投降,這裡面有原子彈的因素,但很少。

所以這件事咱們還得從事情的開始:偷襲珍珠港,談起。

日本偷襲珍珠港,主動挑戰美國,被稱為是一場“賭國運”的戰爭。但是,他們賭的並不是能打贏美國,他們賭的是:美國捱了打,不還手。

日本人也不傻,明治維新開始,他們和西方的交流很豐富,美國什麼實力,他們完全清楚。美國如果是全國動員,玩命的和日本打,日本是必輸無疑,這個日本人自己清楚。雙方都放開手腳的打,肯定打不過美國。日本賭的是美國放不開手腳。

日本人賭美國捱了打以後不會還手,會主動的退出亞太,把地盤讓給日本。

現在我們看,日本人這還是傻呀,怎麼能賭美國不還手呢?這在當時其實也不算太傻,因為當時的美國並沒有現在這麼霸道。二戰以前的美國,在列強中,那還是最為“溫和”的。而且珍珠港以前,美國一直奉行的是孤立主義,悶聲發大財,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好戰。

所以日本是賭打了美國以後,美國人會認為參戰玩命不划算,然後就會接受日本的“和平協議”,大家繼續做買賣。

然而,他賭輸了。

當美國遭到偷襲,群情激奮,向日本宣戰的時候,這場戰爭的勝負就分出來了。美國對日本宣戰,這時候,日本已經賭輸了。並不是後來在太平洋戰敗的時候才輸的。而這個局面連蔣委員長都看出來了,立即對日宣戰,這才徹底關閉了跟日本講價的大門。918到珍珠港,將近10年,才對日宣戰。因為蔣委員長也明白,只要美國參戰,日本必輸無疑。這道理委員長明白,日本人自己也明白。但他們自己肯定是還抱著僥倖心理,以為在戰場上還可以爭取一下。

奇蹟沒有出現。

當人類進入工業時代,戰爭中就很少有奇蹟出現了。戰爭打的就是國力,打的就是鋼鐵。東方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根本就不管用了。你家有1000輛坦克,我家有10000輛坦克,我推過去就完事了,什麼計謀都白扯。

美國群情激奮,上下一心,對日宣戰。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軍火、軍艦,老百姓參軍,這時候日本就輸了。

到了中途島海戰、馬里亞納海戰、硫磺島、轟炸東京的時候,戰場上的勝負也已經決出來了。美國宣戰,日本必敗,宣佈死刑。太平洋戰爭中後期,屬於宣佈了結果:日本是徹底敗了,死刑都執行完了。

在扔原子彈之前很早的時間裡,日本已經戰敗了。日本人自己明白,他們之所以還在堅持,並不是什麼玉碎計劃,準備跟美軍本土決戰,而是他們還有另外的一絲希望:蘇聯的調停。

諾門坎戰役,日本吃了虧,從此對蘇聯一直是心存畏懼。後來日本也和蘇聯簽署了友好條約。日本跟美國開打以後,那是極其的珍視這份和蘇聯的“友誼”,極力的維護和蘇聯的友好關係。而蘇聯也在跟德國作戰,不希望遠東出事,所以這倆出了名不講信用的雞賊反倒把日蘇友好條約堅持的很徹底。

在歐洲,蘇聯越打越強,也已經勝券在握。成為一方霸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再加上蘇聯和美國也是盟友。所以日本是期望蘇聯在結束對德戰爭以後,會出來調停日美戰爭,讓日本能比較體面的退下來。日本的算盤是他跟蘇聯有和約,如果蘇聯幫他,保住他不被美國佔領,然後他也會反過來幫蘇聯對抗美國。

所以說這個事也是天佑中華,如果當年蘇聯接受了日本的意見,聯日抗美,那估計現在東北就是滿洲國了。蘇聯、蒙古、滿洲、日本連成一線......

然而,日本又賭輸了。

斯大林堅持到了日蘇條約到期,這是他的政治生涯裡,難得的一次守約。但和約日子一過,150萬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橫掃70萬日本關東軍,日本最後的希望破滅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是導致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

原子彈,只是這期間的一個點綴。70萬關東軍的損失,是廣島、長崎幾萬老百姓遠遠無法比擬的。而蘇聯對日宣戰的同時,中國的軍民在全國各地也趁機對日軍發起了全面反擊,非常積極,熱情,日本分散在中國各地的部隊立即陷入困境,這個情況對日本造成的衝擊都要高於原子彈。也就是我開頭說的,原子彈的作用應該排在第四位。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日本必輸,日本人自己明白。

中途島海戰以後,日本已經輸了,日本人自己也明白。

但日本的高層是希望蘇聯能救他。結果堅持到最後,斯大林拎著大鐵錘直接砸了過來。不但是斯大林救他的希望破滅了,而且在陸地,又多了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對手。到了1945年,日軍在地面,不要說戰勝蘇聯紅軍,就是想稍微攔阻一下,降低一下蘇軍的突擊速度,都是做不到。這日本才徹底放棄了抵抗,選擇了投降。糾結期間,捱了兩顆原子彈,以及中國的反攻。


銳度何老師


首先,日本在用瘋狂作為最後的武器。

當時軍國主義的日本信仰武士道精神,不鼓勵投降,而鼓勵“光榮戰死”。在二戰末期,日本甚至提出了“一億玉碎”計劃,是指當時日本有一億國民,“一億玉碎”就是日本國民全部戰死的意思。當時日本的神風特攻隊、自殺式潛艇襲擊、包括普通軍民都配備手榴彈,以實行至少1:1殺傷敵人的戰術。當時的塞班島和硫磺島戰役表明,即使裝備優良的美國大兵,面對日本瘋狂的武士道精神,也付出了近乎1:1的傷亡率。這樣算來,要攻破日本本土,美國至少要付出100萬人傷亡率。讓已到勝利階段的美國,在遠東地區付出如此巨大的傷亡代價,這是絕對無法承受的。


其次,地理環境讓日本心存僥倖。

從古至今,歷史上被海環繞的國家都具有天然的屏障,易守難攻。如果敵方發起進攻,需要巨大的海軍和後勤投入,例如二戰時德國發起閃電戰,歐洲淪陷,只有英國得以保全。同樣,美國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也需要籌備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因此,日本認為美國不會輕易發起進攻,日本還有足夠的時間準備。


最後,不投降是因為日本對原子彈的無知。

美國投放原子彈之前,曾在日本大量發佈傳單,並在傳單上標明,將會在以下幾個城市中投放原子彈,希望日本人趕快投降或者迅速離開,當時日本已經處於美軍燃燒彈的連續轟炸中,所以他們以為,原子彈只不過是威力更大的燃燒彈,因此日本並沒有及時做出反應投降。


當時的日本早已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日軍的零式戰機爬升高度為4200米,而美國B29轟炸機的爬升高度為1萬米,日軍戰機根本無法對美軍轟炸機行攔截。1945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投放在廣島後,日軍還在猜測,威力如此巨大的武器,美國是不是隻有一顆?軍方分析,再造一顆,美國至少需要一年,所以他們仍未決定投降,並對外宣稱,是一顆隕石落到了廣島。


8月8日,蘇聯出兵東北,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投放到了長崎。在這樣絕對壓倒性、毀滅性的力量面前,武士道精神毫無用處,日本人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如果繼續抵抗,東京和京都再捱上兩顆原子彈,日本必將亡國,天皇也將不復存在。於是,驚慌絕望的日本終於宣佈投降。


旅行和讀書


在日薄西山之時,日本法西斯仍然不肯承認自己的末日,所以他們進行了最後的抵抗,比如牛島滿等將領鼓吹的玉碎決戰,這種戰略希望通過以命換命的方式,讓美軍在巨大的傷亡面前低頭,繼而為日本獲得談判桌上“停戰”的資本。

結果呢,沖繩戰役、硫磺島等確實達到了日本“大量殺傷美國人”的戰術目的,將美軍打得血流漂杵,但結果卻並不像日本人所想的那樣,盟軍直接通過《波茨坦公告》對日進行了通牒,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波茨坦公告》明確的表達了要遵從《開羅宣言》的精神,日本投降後將被解除武裝並審判戰犯,連帶著涉及軍工的工業也將被取締,現政府將被推翻,以新的和平責任政府擔當事物,日本的主權將僅限於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等幾個大島和盟軍指定島嶼。

通告一發,日本舉國譁然,但因為日本政府長年的媒體偏向性報道,許多日本人根本不認為自己的國家會輸,在他們印象裡,戰爭雖然很艱苦,日軍卻一直在勝利,怎麼會突然之間就被它人逼著“無條件投降”呢?戰爭什麼時候打到這個份兒上了?中國不是還有軍隊嗎?東南亞不是還有軍隊嗎?

而日本政府卻是另一番景象,軍方不願意自己就此歇菜,但又沒信心遏制美國,因此他們放棄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政府要職,讓其他派系的人上去頂缸;比如軍人首相小磯國昭辭職,換上了親皇又贊成投降的海軍系首相鈴木貫太郎。自知死路難逃的日本陸軍高級將領攛掇著天皇與國同休,因為美國人要是打上來了,那麼“國本”自是難保,日本的天皇制度也就終結了。

“國本”也是日本天皇派最擔憂的地方,他們十分恐懼美軍將日本徹底翻個底朝天,同時還會將他們這些戰犯掛起來審判,乃至取締天皇制的法理存在。所以,當時的裕仁天皇儘管一方面怕的要死,與親美派的前首相米內光政走得極近,另一方面又視阿南惟幾等準備“決死盡忠”的軍方將領為心腹。

說白了,裕仁天皇早已存了投降的心思,只是他不願放棄天皇制度,所以拿走投無路的軍人們當押陣的本錢利用。軍人們又借政府將老百姓捆綁在一起,號召為了天皇和皇國,要“一億人玉碎”。

這種高層舉棋不定的態度無疑會帶來進一步的混亂,以至於《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對日發佈後,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採取了一種很令人無語的應對方法——“默殺”,解釋過來就是“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鈴木貫太郎原話是這樣的:“我認為,那份公告只是《開羅宣言》的翻版而已,所以政府認為其並不值得重視,故對其置之不理。我國會堅決的完成戰爭。”

也正是因為這個“默殺”,為日本帶去了兩顆原子彈的災禍,杜魯門政府經過一番斟酌和內部爭論,最終認為這個時候啟用原子彈,是符合美國現任總統班子以及國家戰略利益的,所以毫不猶豫的對日本進行了核轟炸。

並且基於保密的需求,投送在廣島的原子彈並未進行任何提前預警,因為當時的美軍自己心裡也沒底,馬歇爾參謀長和史汀生都認為應該保守秘密,否則如果讓日軍知道有“超級炸彈”將轟炸他們,保不準會用自殺飛機進行提前襲擊。或者原子彈投放出現故障,武器會被有準備的日本人奪走。

就這樣,廣島原子彈在美軍有計劃的準備下,“轟”的一聲炸開了。然而後來證實美國人是想多了,因為這顆超級炸彈根本超出了日本人的理解範圍。日本政府為了讓人民繼續當炮灰,也封鎖和誤導了這些消息,比如他們對國民解釋,這是一顆“天外隕石來襲”,並不是盟軍的武器。

當時的日本老百姓也懶得再多想,戰爭打到這個份兒上,人們已經不會為一顆“超級爆彈”所動容了,李梅此前進行的大規模燃燒彈攻擊,早將日本燒成了一片焦土,傷亡大大超過原子彈。所以第二顆長崎原子彈在投放前灑下的傳單,也根本沒得到日本人的重視,或者說,他們無所謂了。

可笑的是,認識到原子彈威力的日本政府,這會兒又願意投降了,因為蘇聯紅軍已經開始進攻日軍,勢如破竹。而美國人也表示可以暫時不動日本的“國本”,這令裕仁天皇橫下一條心與軍人們決裂,他決定對盟軍無條件投降。

為此,不肯服輸的軍人們當夜還企圖搞一次挾持天皇的政變,但最終這場無意義的行動還是被挫敗了,阿南惟幾剖腹自殺,死前高喊著:“諸君一定要誅殺米內這個國賊啊!”像他這樣自殺的軍人非常多。

實際上日本堅決不肯投降,與蘇聯也有很大的關係,蘇聯在二戰時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日本不打蘇聯,蘇聯也不動日本,雙方合作開採薩哈林油田,蘇聯撤走對中國的軍援,日本也不再動蘇聯一根寒毛。所以長期以來日蘇關係處於比較平緩的狀態,日本在戰爭末期一直希望通過蘇聯來幫忙與美國牽線,以求一定程度維護住既得利益,甚至希望拿中國的土地與蘇聯交換,讓蘇聯幫助日本。

直到第二顆原子彈轟炸前,日本都把蘇聯當做救命稻草,並且日本人敏銳的察覺到了美蘇的日漸不和,他們認為美蘇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發生摩擦,這可以成為日本站隊的機會,所以竭盡全力的拖延時間。然而,斯大林將所有的與日本通訊文件都送給了美國,日本人的態度美國人掌握的一清二楚。

說到底,日本就是死不甘心,不見棺材不落淚。


王司徒軍武百科


1945年8月6日日本當地時間上午八時十五分,廣島上空出現極其耀眼的白光,隨後即是震耳欲聾的響聲,歷史上第一顆運用軍事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7萬人當場死亡,10多萬人受輻射影響也相繼出現疾病,輻射導致的遺傳病也在下一代中表現出來,至少20萬人因“小男孩”而死亡。

日本面對如此重創,不僅不投降,還拒絕《波茨坦公告》甚至發出“戰至最後一人”的宣言。事實上儘管在1945年日本受到美國在太平洋的反擊而節節敗退,但是日本擁有的兵力仍然多達520多萬,其中駐本土兵員就多達240萬,而美國總司令部預計如果不使用原子彈而進行本土登陸作戰,美國至少出動50個師付出50萬人的代價。

日本當時在太平洋節節敗退,也早已打算進行本土作戰,動員男女老少進行作戰,訓練婦女使用槍械,並且進行洗腦教育打出為國家”玉碎“的口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軍國主義充斥在日本各個階層,全國上下統一對外準備抵禦美國。

為什麼日本在長崎受到原子彈“胖子”的轟炸後宣佈投降?美國在廣島扔下“小男孩”之後對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不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各地將會受到和廣島相同的襲擊,而當時美國手上僅有以鈈為原料的原子彈“胖子”。在得到日本的無聲回應之後,美國向長崎扔下了“胖子”。在這時日本大本營才被震驚,他們害怕相同的攻擊不斷出現,最終蔓延到東京,並且蘇聯此時也對日宣戰,雙重壓力下日本不得不無條件投降。

其實美國司令部打算著如果2顆原子彈並不能迫使日本投降,就啟動“奧林匹克計劃”利用圍而不攻,壓縮日本糧食,使日本出現嚴重饑荒,這一計劃預計會導致1000萬日本人餓死。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美國在投放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日本不發出投降呢?一方面和日本的性格有關,不見黃河不落淚,認為自己還存在扭轉局勢的勝算,對反擊還存在一絲幻想,甚至希望蘇聯可以來解救他們。

但是令日本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美國已經成功製造出了第三顆原子彈,在第一顆成功引爆以後,第二顆繼續向廣島發射原子彈,第三顆則投投向了長崎。

當時日本在遭受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日本政府竟然對群眾說只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但隨後的第二顆原子彈,讓日本百口莫辯。

正如美國高層所料,日本此時已經耗光了所有石油,沒有油,最精銳的裝甲部隊基本報廢,戰場上的神風特攻隊就是因為石油不夠,只能提供單程。日本政府官員都改坐了馬車,沒有石油,日本已經完全成了手無寸鐵,束手待斃的對手了,即便日本搞來石油暫時解決燃眉之急,但海軍打沒了,陸軍精英基本在中國戰場報廢了,現在的軍隊戰鬥力已經急速下降。

在中國,日軍剛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湘西慘敗,日本的失敗已成定局,但杜魯門考慮的是再等下去的話一旦蘇聯參戰戰後格局就不再是美軍能把控的了,美國決定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將原子彈用於實戰,在蘇聯沒有出軍之前逼迫日軍投降。

8月6日清晨,3架美軍B-29轟炸機從太平洋上的提尼安島起飛一路飛向廣島,9點14分17秒,美軍飛機到達廣島市中心上空投擲原子彈的裝置正式啟動,兩分鐘後廣島這座城市,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一直到幾個小時後東京才收到了倖存者發出的第一封電報“有兩架敵人轟炸機,投下了特殊炸彈,廣島市已徹底毀滅,恐怕有17萬人死亡”。

日本政府起先不相信美軍有原子彈,他們派出專家到廣島考察,但三天後另一座城市長崎也在一瞬間化為了灰燼,而到達目的地的專家們被眼前的慘象驚呆了,這兩座城市的中年男子多數都被軍國主義送上了戰場,留在城市裡的幾乎全是老弱婦孺,而現在留在城市裡的只有死亡和垂死的人們。

在真實的歷史中,其實原子彈的爆炸對日本裕仁天皇觸動不是很大,事實證明,裕仁天皇也是在原子彈爆炸接近半個月後,才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那麼裕仁在考慮什麼,他為什麼不立馬投降,他在等待什麼?

與人們想的不一樣,作為日本最高領導人的裕仁,在日本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想到的不是國家,也不是他的人民,更不是民族的明天,而是他自己,他自己的個人私利,他自己的天皇位置。

裕仁天皇派出密使,分別找蘇聯和中國談判調停,也向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進行多次私下非官方的表態,裕仁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隻要美國及其盟軍,答應保留天皇體制,保留他的天皇位置,保留日本天皇家族的三大神器:八尺鏡、瓊勾玉、草雉劍,才會考慮投降。

尤其是在和我國談判的時候,得到的答覆是可以向盟軍轉達保留天皇的信息,於是日本天皇一直在等待,直到得到了盟軍的明確回覆,日本天皇才決定投降的,作為日本的最高領導人,作為一個國家的領袖,如此冷血,人民百姓在前線流血犧牲,而對於他念念不忘的只是一己私利。


站在風口的兔子


先說一個故事吧,黑澤明講過一個故事。日本戰敗前,軍部號稱一億玉碎,把槍發給民眾,組織民眾去海灘適合登陸的地方抵抗美國登陸,每個人拿著槍看上去都慷慨激昂的,到了海灘等待美軍登陸突然聽到天皇玉音投降了,不打了,回家了。絕大多數人都如釋重負,歡天喜地。黑澤明自己回憶,從此他對人性以及日本國民的性格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這就是日本國民的性格,大家都說要玉碎,誰都不敢公開說投降。你敢公開說,那就是懦夫,奸細。天皇說了,好了,投降的責任天皇去背,大家都可以心安理得回家了。


海上之狐


對於原子彈,二戰時,全世界的人都陌生,稀罕。日本也未領會當時美國的國會聲明。只有五六十年代後,才對原子彈的威為有所瞭解。當時日本主戰派和投降派各執一詞,有的想蘇聯調停。當時美國強大的軍力已經封鎖整個日本,並佈雷。沖繩島戰,讓美軍見識了日軍的厲害,滅亡前驅使沖繩島學生人員從懸崖跳海。一個投擲原子彈以後,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夜的故事,你就明白了。當44歲的天皇裕仁準備宣讀停戰詔書,記住,停戰,不是投降詔書。停戰詔書的錄音帶已錄好,準備次日中午播放,在日本國防部。面對複雜形勢,有人招錄音帶藏於舊報紙下面。主戰派一行30多人氣勢洶洶闖入國防部,槍殺了一個將軍,並想刺殺天皇。到處搜索錄音帶,然而整棟樓,難找,最後,警衛部隊平息了叛亂,第二天,8月15日中午,當天皇裕仁的停戰詔書在廣播裡想起時,一大批軍官在皇宮對面廣場剖腹,無數的人伏在地上,傾聽天皇的聲音!


丫AkE


美國在投放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日本為啥不發出投降呢?一方面和日本的性格有關,不見黃河不落淚,認為自己還存在扭轉局勢的勝算,對反擊還存在一絲幻想,甚至希望蘇聯可以來解救他們。這充分說明了終極夢想“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不死。


星月890


誓不投降的是軍部的極端分子,尤其是陸軍,因為海軍已經拼光了。但天皇和文職人員以及軍部對世界大勢做出明智分析的高官,最終做出了理智的選擇,讓一億玉碎沒有成為事實。


許國生123


其實是個偽命題,鬼子高層嘴上說“一億愚碎”,其實不過是想爭取體面的投降條件而已。就是沒有原子彈,當敗局已定,美軍登陸打得鬼子焦頭爛額傷亡慘重以後,舔皇最終也會下令無條件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