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机器人能代替30个劳动力 莱西“海归”青年耿琪超用科技创新助力店埠胡萝卜产业升级

生产线上的胡萝卜,通过智能化分拣机器人360度镜面扫描,可快速按照国际标准对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自动品质分级。颜值高的胡萝卜装箱出口销售,颜值低的可再加工。“以前一名工人一天顶多能捡两吨胡萝卜,而这样一台机器人一天可以分拣60吨,能顶上30名工人的工作量。”设备的发明人耿琪超告诉记者。

29岁的耿琪超家住莱西市店埠镇,2011年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专业,2013年毕业后回国创业。店埠镇是全国有名的“胡萝卜小镇”,全镇胡萝卜种植5万亩左右,一年生产25万吨,总产值4亿元,70%出口到东南亚和日、韩。耿琪超回国后,担任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也开始从事胡萝卜的种植、加工和出口生意。

“我发现人工分选胡萝卜效率低、质量没保障,无法满足外贸要求。”于是,耿琪超就琢磨着发明个胡萝卜分选机器人。

没有资料可借鉴,仅仅研究精准控制胡萝卜运动轨迹这一项技术就实验了十几种方法,整个分拣机的研发过程失败过成百上千次。耿琪超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2013年,公司成功申请为青岛市农业智能软件专家工作站,吸引了数位教授与博士入驻。 历时四年,终于开发了一套集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胡萝卜品质检测系统及设备。

“机器可以用18分之一秒扫描处理完胡萝卜图像,实现分拣精准快速,一秒钟可以处理100张图像,分拣6根胡萝卜。”耿琪超说。

“这样一台机器人每年可以给公司节省上百万元的人工成本,胡萝卜年出口量可以提高30%,公司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美金。”目前,耿琪超已经收到多家公司购买胡萝卜智能分拣机器人的订单。该项研究成果不但可推广应用在胡萝卜的深加工分级中,还可以推广到土豆、柑橘、柠檬等其他果蔬的加工分级包装中。

此外,耿琪超和他的伙伴们还研发了洋葱全自动无损剥皮生产线,今年年初已投入使用,并收到了企业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