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到底借谁的手将包法利夫人推下深渊

爱玛像触了电似的猛地坐了起来,头发披散,嘴巴张开,两只眼睛瞪得直直的。

“瞎子!”爱玛叫道。

爱玛大笑起来,笑声凄厉、癫狂而又绝望。她感到那张丑陋的脸浮现在永恒的黑夜里,一直吓唬着她。

在一阵抽搐中,爱玛又倒在床褥上。众人凑上前去,见她已经断气了。

爱玛死了,是福楼拜将她写死了。福楼拜却在此刻痛哭流涕。

我曾经觉得编剧、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安排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就如:好人就可以多活几天,坏人就该早早死去。

福楼拜却说:“不,她非死不可,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

李健吾在评价《包法利夫人》时曾说:“爱玛是一个属于虚伪的诗和虚伪的情感的女人。”

我们在读完小说后知道,爱玛最后欠下的不只只是一笔笔巨额的债务,她隐藏着的还有一连串的谎言。一个谎言需要许多的谎言去补漏,那么活在一个自己演绎的谎言生活中又该如何活下去呢?她——只能寻死。

“就像一条放在厨房案板上的鲤鱼渴望水”,小说中这样描写爱玛渴望爱情。爱玛对于情欲的追求是整部小说的情节驱动力,爱玛的性格特质则是小说情节走向悲剧的内在驱动力。

整个故事紧紧围绕包法利夫人由婚姻,到出轨,再到破产,最后自杀,引出形形色色的男人:包法利先生、莱昂、罗多夫、子爵……

纵观爱玛的整个情史,她真正爱过其中的哪一个男人吗?其实并没有,爱玛所爱的并非罗多夫,也非莱昂,更非包法利先生和行踪鬼魅的子爵。

那么爱玛爱的是谁?她爱的是爱情本身。爱玛把自己从她看到的文学作品中所感受到的虚幻爱情投放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拼尽全力将这个幻想爱情安放到包法利先生、罗多夫,莱昂身上,她在信中写道:“她见到的恍惚是另一个男子,一个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回忆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

我想,在爱玛遇到的几个男人中,男爵应该是最完美的吧。他从未进入爱玛的生活,爱玛尽可能赋予他所有的爱情幻想。

她错了吗?

在此,我们先看看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生活的年代。1835年,托克维出版了《论美国民主》;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就是当时时代的氛围。

我们再看看福楼拜的生涯。福楼拜出生于1821年,父亲是有名的医生,哥哥继承父亲的事业从医,他被安排当律师。福楼拜不喜欢法律,正好借一场癫痫病摆脱了父亲的严格要求,从事文学,之后成为法国文学界的一颗闪亮明珠。

爱玛是个乡下女孩,她和福楼拜生活在一个年代,有着一样的背景。

福楼拜说过关于这部小说的有名的一句话是“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不难理解,福楼拜将自己的情感,经历,甚至性格都体现在自己倾心打造的人物形象上。但更重不要的是,他们呼吸着同一片天的空气。所以,福楼拜是最有权力赋予包法利夫人最有力的死因的人。

魏小河说:“包法利夫人和福楼拜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感受到了现代行性的诱惑,不同之处在于,福楼拜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出了成绩,他摆脱了家庭、社会、宗教对个人的束缚,而爱玛没有,她感受到了这一切,但是困在里面,无处可逃。”

这个现代行已经延续至今,尤其是女性,当我们不再依附于别人或者别的东西,比如父权,比如皇权,甚至是土地时,我们牢牢抓住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任何一条绳索,比如读书接受教育,比如工作争取经济权利,以最求全新的自己。

可是,包法利夫人似乎没有明白这一点,就像现代社会中有些女性,明明家暴,却不能挣脱婚姻;明明婚姻不幸,却委屈求全;也许当我们面对自己追求的东西时,换种活法,便不会被挤压着生活。

包法利夫人若选择工作,选择追求自由,选择追求理想也许福楼拜会写出另外的故事。当福楼拜给予我们这样的故事时,我们也许应该感受到时代的现代行,包法利夫人可以说不清,可以无法说清楚,但是我们不可以,现代性赋予我们太多改变命运的机遇和机会,我们不能成为游离在包法利夫人身边的那个凶手的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