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传统的“粮食放大器”,走村串巷生意红火,看看啥情况


随着“砰”的一声声响,老远就闻到蹦玉米花的香味,孩童时的记忆瞬时融上了心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立冬过后,地里的庄稼活忙完后,蹦玉米花的师傅就带着“粮食放大器”走村串巷,开始了一冬的生计。孩子们总是围着炉子,捂着耳朵,时刻准备这抢崩到外面的玉米花。 ’


记忆中的蹦玉米花师傅到了村里,往往第一锅不收钱,你要从家里拿上几块烟碳。因为第一锅炉子加热需要碳,炮弹容器的温度不好掌握,加上玉米的干湿情况,往往出现崩不开或过焦的情况。
蹦玉米花的师傅非常幽默,在炉子加温过程中,给人们滔滔不绝的讲起了有关中国“粮食放大器”故事的来历,讲述他走村串巷奔波的艰辛经历。告诉摄影师说:就是现在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天就围在你这儿,你让他吃他不吃,让他买他也不买,就是为了听着声音、闻这香味。

上世纪,秋后玉米晒干归仓,村里隔三岔五就有蹦玉米花师傅光临,家家户户蹦上一锅,成为孩子们冬季的最爱美食,有的家在蹦玉米花时内面再放一点糖精,更成为孩童们在一起炫耀的资本。
每一锅的玉米放入多少,也是有计量的。师傅长年累月干这行当,放入的计量一看就知道。
传统的蹦玉米花两只手就不能闲着,右手拉动风箱,左手还要转动屡似炮弹的容器。如今风箱用成了鼓风机,转动也用成了链条传动,全部就一块充电电池搞定。老人抽空还要自己卷一锅子旱烟抽抽,他说:蹦玉米花多年了,现在不图挣钱,就图热闹,毕竟和这声音、味道很有感情。
蹦玉米花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个力气活,每一锅崩完后都要把容器内清理干净,干活时还要小心防止把手烫伤。填装玉米后还要借助杠杆加力,把容器盖子拧紧防止漏气。
成品好的玉米花老人利用间隙时间,及时装袋,来保证玉米花的口感处于最佳状态。
刚出锅的玉米花,色泽金黄,香脆可口,让人看着直流口水。
当今已是互联网5G时代,区块链也离社会应用不远了,人们的购物大多都是手机微信支付。这不顾客用手机支付后,还特地让老人看一下,因为老人不会使用手机微信。
老人非常细心,现款支付不用记账,微信支付每笔都有记录。因为微信的二维码是使用的别人的。
一锅蹦好的玉米花大概可以装10袋,每袋2元,大袋5元。老人的生意还是很可以的。美女说她听到蹦玉米花的响声,就找过来了拿了一大袋,并告诉老人过两天吃完了,还在这儿等你来,买玉米花。但愿这样的乡愁味道不会消失,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