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产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发明人耿美玉被曝多篇学术造假?

近日,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的4篇论文出现在了PubPeer网站,这四篇论文被质疑存在图片不当裁剪、一图多用等问题。

这四篇论文分别发表在Oncotarget(2015年)、Journal of Cancer(2017年)、Cell(2018年)、Hepatology(2019年)。其中Cell和Hepatology论文的通讯作者为耿美玉,另外两篇论文,耿美玉研究员并非关键参与者。

问题:

1、这个报道中的内容可不可以认为作者论文造假?

2、如果1成立,会不会对GV-971疗效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针对造假问题,在知乎上网友们展开了热议。

@某网友

根据曝光信息,GV-971的研究工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数据无法说明GV-971效果足够优于安慰剂;

2、论文中重复使用了图片,而该图片来自其他的实验。

国内学术界造假是比较常见的。造假主要有两种方式:

1、温和派造假,就是重复多次实验,只要成功了一次,就把那一次的数据拿来发表,而其他失败的数据绝口不提;

2、激进派造假,就是直接编数据、各种PS等。

@魏俊年

现阶段,最好的方案是公布相关原始数据,原始数据一出,自然真相大白,远比PubPeer几个图,几句评论有说服力。

披露出来的文章涉嫌造假部分,其实都是非常非常小的问题。GV971效果如何,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寡糖类药物,究竟还有没有继续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必要。

如果耿老师确有信心,那么毫无疑问,承认有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并公布其它部分原始数据,坚定相关从业者的信心,才是上上之策。

如果果真全部作假,更应该公布原始数据,让后人不要再继续往这个方向浪费更多人力物力,这也是功德无量。

科学,最终还是要靠真实数据说话。

@ViaX盐趣在线科研教育

你问我药有没有问题?根据其他4篇有问题的论文还真不好说。

但Pubpeer直接就锤了GV-971,Cell和Hepatology先不管了。报道GV-971机制的研究,当初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论文也被挂上了Pubpeer。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饱受诟病,给GV-971的机制蒙上了阴影,可惜始终没有实锤。这下连这篇文章都有问题,那GV-971的上市更应该划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论文中明显出现了一图多用。

尽管连续切片做不同的染色后还是可能出现非常相似的染色结果,但是第一、文章中并没有说明是否使用了相邻的切片染Αβ,和IBA1这两个ΑD标记物。第二、做过免疫荧光的都知道,相邻切片再相似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往小了说该图只是验证模型搭建成功,不影响正文的主要结论,因为还有多个标记物证明模型有效。往大了说,如果模型搭建有问题,整篇文章的动物实验结果都存疑。如此明显的错误不仅在这篇文章,还有其他被爆料的几篇文章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一句失察就有点不能服众。

写过论文的都知道,一篇论文哪个小图不是反复打磨,怎么可能天天重复用图?

加上GV-971临床实验后期安慰剂组的谜之恶化,我觉得这个药真的是难逃一死了,连10%的疗效都不一定有,她的院士候补之路估计也到此为止了。

@贱贱

文章这个洗不动,Science上已经锤了。

回应当然都是这个样子: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第一作者的图形准备阶段,由于无意的错误而将错误引入了我们的手稿。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更正。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伪造或“伪造”数据以误导审稿人或读者。尽管如此,对于我们的疏忽,我们深表歉意,对于由此给您带来的任何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匿名用户

礼来做到40周有效,80周无效的产品挂了。扭头国产971做到36周阳性直接给批了,你让前面几个做了几千患者80周大三期的死胖子情何以堪。这也就是971的临床试验全包给IQVIA做了。

换个内资CRO估计不但论文造假能被锤,试验数据还指不定被锤成什么样。

对于该事件,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

对于GV-971获批,科学(Science)网站于2019年11月5日在线发表题为“Alzheimer's experts greet China's surprise approval of a drug for brain disease with hope and caution”的最新报道。

凭借一种新型的来源于植物的化合物,一家中国生物技术初创公司震惊了神经科学家和药物研发人员。

据称,该化合物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在年初发表的小鼠体内研究文章中,显示该化合物降低了转基因AD小鼠大脑中的炎症。

药物的支持者表示,在大约800例AD患者中进行的一项II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稳健且一致性的认知功能改善”。

尽管该试验结果尚未发表,但是试验结果已经足以信服,中国药品监管机构已于上周有条件批准该药物(GV-971)的上市,条件是必须收集更多数据以证明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的开发商、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简称:绿谷)顾问、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AD专家Jeffrey Cummings说:

“这一结果令人兴奋且至关重要。GV-971是自2003年以来国际上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AD的药物。”

在和绿谷不存在关联的研究者中,这则消息同时引起了希望和质疑。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Sangram Sisodia说:“我认为这太棒了。如果确实是通过菌群产生的作用,那简直太棒了。”Sangram Sisodia曾在小鼠中研究过菌群对AD的影响,但是和上述研究无关。就像中国的监管机构一样,他和其他人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证据。但是对AD患者中认知功能测验得到的弱的改善作用具有临床意义的结论,有些人尚不十分信服。

绿谷已经在一个或多个会议上介绍了其临床发现。尽管尚未在同行评审的论文中发表,绿谷和一家从事该化合物研究的研究所在发布的新闻稿中也对临床发现进行了描述。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科学项目负责人Rebecca Edelmayer说:“我们对该药的前景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但是,她也补充说:“我认为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这个药物使用之后导致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疾病发展的实际关系。”

该药物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是一家致力于中药研究的机构。GV-971的活性成分,甘露寡糖二酸提取自褐藻。

耿和她的同事在9月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AD模型小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疾病的发展,肠道菌群发生失衡,菌群失衡会导致免疫细胞侵润到大脑中,加剧与AD进展有关的神经炎症。小鼠饲喂GV-971可重塑小鼠的肠道菌群,减少神经炎性细胞累积。耿和绿谷研究人员还在文章中简要介绍了该化合物的人体临床试验结果。

大多数AD药物开发都集中在靶向AD患者大脑中形成的β-淀粉样斑块,这些斑块被认为会干扰神经信号传导。但是鉴于众多靶向淀粉样蛋白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失败,越来越多的AD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其他策略。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AD研究人员David Holtzman及其同事在《细胞研究》文章评论中写道:“毫无疑问,这一小鼠数据进一步支持了新的理念,即通过GV-971疗法或其他策略调节肠道菌群应作为减缓AD疾病进展的新策略做进一步的探索。”

在一份声明中,绿谷描述III期临床试验为一项在818例被诊断为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开展的36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甘露寡糖二酸(GV-971)最早于第4周在改善轻、中度AD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就达到了统计学意义,并且这种获益在每次随访评估访视均具有一致性。”

研究团队采用AD认知功能评定量表(ADAS-Cog-12)进行了认知能力的评估。ADAS-Cog-12量表是该领域认知功能检测的标准方法,通过测量患者单词记忆、单词回忆、指令理解和其他任务,并结合量表评估者的观察,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发现GV-971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均值差异为2.54分,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AD研究人员对这种差异的临床意义存在分歧。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流行病学家Mark Oremus说:“ADAS-Cog 改善2.54分在临床上并不重要。我认为一项为期36周的研究时间太短,无法评估AD药物的中、长期疗效。” 他补充说,这项研究并未解决GV-971与现有AD药物比较的问题。

Cummings说道:“该认知改善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并且在目前获批药物改善范围的上限。”

但是,Cummings和其他参与该药物的研究者也一致认为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耿和她的同事在《细胞研究》发布的文章中写道: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推动人们理解“肠道菌群和神经炎症的其他机制联系”以及“ GV-971更为广泛的治疗潜力”。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的有条件批准也要求对药物的药理机制以及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更多研究。

Cummings表示,GV-971尚不符合美国批准上市的标准,后者要求在两项认知能力指标上均达到显著性改善结果,并且通常需要两项阳性的III期临床试验。绿谷表示计划在2020年初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多家中心启动一项多中心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以收集支持其他国家监管机构批准所需的数据。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期刊《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的主编Zaven Khachaturian表示,这则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它印证了对肠道菌群和炎症的关联性,这是人们关注度越来越高的领域。他说:“一旦深入了解了这种作用方式,我们将能够利用这些知识,通过合理的药物设计,生产出更有效的化合物来作用于这一靶标。”

Khachaturian指出,由于该化合物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如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采用非常规标准批准该药物进入美国市场,他一点也不会感到惊讶。

更多医疗健康资讯欢迎关注公号“瞪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