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火海 载誉归来

“第一次进火场,是班长把我踹进去的。”于炳富正在对消防装备进行例行检查。“那个时候害怕,真的害怕。但是现在出任务次数多了,营救的过程中倒没感觉害怕,等到任务结束才反应过来,今天其实挺危险的。”

消防员日复一日守护着百姓的生活安全,在遭遇灾难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逆行火海。11月9日是中国消防宣传日,让我们一同走进消防队员背后的故事。

例行检查消防装备的于炳富。鞍山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于炳富是辽宁省鞍山市消防救援支队铁东大队湖南中队的装备技师兼消防员。“我的工作就是保证消防员的装备,在火场里必须是好使、好用的。”十七岁那年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于炳富入了伍。也是十七岁,王金宝被同样是消防员的父亲一手扔进了消防队。“他想让我来锻炼锻炼。”到今天,王金宝已经“锻炼”了八年,现在是鞍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特勤一中队班长。

“去年在鞍山百盛商场五楼,着火了,一楼层全是卖衣服的,过火面积和跨度都非常大。”王金宝的语速越讲越快,声音夹杂着颤抖。“就是在里面灭火的时候,出现一点小意外,和我一起进去的一个战友,他的空气呼吸器没气儿的特别快,当时就发出了警报,因为里面都是浓烟,我的战友状态有点不对,我就拽着他向外走,这时候我俩的空气呼吸器都没有气了,特别危险。然后我一边吸外面的浓烟,一边托着他的身体找撤离的出口,里面温度特别高,汗珠子就顺着鼻子往下淌。最后撤出来的时候,我俩都靠墙坐着,啥也没敢想。”

危险就在前面,他们勇往直前。“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我问老师,电视上穿橙色衣服的人是干嘛的?老师告诉我,那些人都是抢险救灾的消防员,他们都是英雄。”在问到成为一名消防员的初衷时,特勤二中队班长李珽如是说。

训练当中的刘本成。鞍山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在山东革命老区长大的刘本成,现在是鞍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一中队指导员,他说:“有一次交通事故,一位行人被大货车的车轮压着,我们用救援顶杆和起重气垫把车的这一侧支起来,把伤者放到担架上后,突然大货车就摆脱了起重气垫和顶杆,车轮重新着地,当时我就在两轮中间俯卧着,车的横轴打在我的背上,把我击晕了,两眼一黑,缓了好一会才清醒过来,当时若是有膝盖支撑着就完了,现在想想仍然后怕。”刘本成多年来出入的火场不计其数,获得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荣誉满身,对家人却心怀愧疚。“从2007年开始,十二年了,没与家人一同过新年。”

同样有15年没回家过新年的于炳富说:“我和我爱人是2015年结的婚,平时见面的次数特别少,我女儿没出生的时候感觉还好一点,现在孩子26个月,我一回到家,我女儿根本不认识我。”

“95后”何鹏是主站车的驾驶员,“我父母总惦记着我,我就希望他们能健健康康的,别总惦记我,我一有时间就会回家看看的。”何鹏很朴实,道出了大部分消防员的心声。

训练当中的何鹏。鞍山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消防员们从“新人”到“老手”,是数次抢险救援的历练。其实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是丈夫、是儿子、是唱歌五音不全的高中毕业生、是水准很差的摄影爱好者。唯一不同的是,在大火扑面、天眩地颤的时候,我们逃离的路上,曾与他们面对着面。

于炳富说:“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消防员即刻救援,这是职责,也是使命。”一名合格的消防员不好当,消防员的家属更不好当。消防员们冲在最前面,家属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不过我们相信,消防员们过硬的本事足以让他们载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