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天眼”为市民守护蓝天

房山区是首都西南生态屏障。该区生态环境局最近通过将24个标准站、550个微观站的数据联网,打造大气综合评价与预警系统,这就像一双“天眼”,把污染问题锁定在最后500米范围,实时监测PM2.5(细颗粒物)、TSP(总悬浮颗粒物)、TVOC(挥发性有机物)、NO2(二氧化氮)等多个参数,为市民守护蓝天。

打开系统,电脑屏幕中房山地图上密密麻麻都是小点儿,这些就是探头所在的位置。24个标准监测站每隔5分钟向系统发送一次数据,550个微观监测站则是每隔10分钟发送一次,往期数据也能在系统中查到。

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能够精准治理污染,这套系统中植入了高值位预警通知反馈机制,当某个点位的探头数据明显高出周边其他探头数据时,平台将自动推送报警信息,提醒相关社区、村工作人员对周边进行检查,提升区域精细化管理水平,消除污染问题。

“天眼”上线后,房山区研发了客户端,区镇两级领导可随时查看监测数据,空气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从“凭经验”到“靠数据”,逐步形成预警、监测、考核、执法、治理一体化大气环境监管体系。

“硬件”升级后,“软件”也要跟得上。为尽快解决10个重点乡镇(街道)的空气质量问题,房山区设置了6个帮扶小组,通过“把脉问诊”、点穴式执法、周通报月调度、督查考核等方式,由各委办局帮扶乡镇(街道)共同推进房山区空气质量改善。区生态环境局对接帮扶琉璃河、窦店,以“散乱污”治理为重点;区城市管理委对接帮扶城关、周口店,以道路清洁度为重点;区城管执法监察局对接帮扶大石窝、张坊,以扬尘类执法为重点;区住建委对接帮扶长沟、阎村,以施工工地管理为重点;区交通局对接帮扶石楼、韩村河,以大货车治理为重点。

针对帮扶工作,该区生态文明委大气及气候应对变化小组采取调度会、现场会等方式进行月调度、月督办,根据各牵头单位执法处罚和问题查处率等数据,对问题集中、污染突出以及不作为、慢作为等情况进行汇总,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确保责任压实。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