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少年的你,我敢說易烊千璽馬上就要爆紅

伴隨著一陣寒涼秋雨,迎接我們的不僅是關於“該穿秋褲了”的貼心問候。

還有一則姍姍來遲的好消息:某部歷經一波三折的電影正式定檔。

這下終於有機會親自驗貨,看看它到底值幾分——《少年的你》

先說一個小插曲。

早在正式宣發之前,主演的姐姐粉們就找到了另闢蹊徑的宣傳方式——

不喜歡易烊千璽的朋友們,注意了!6月27號可以去電影院看他捱打!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粉絲居然不宣傳弟弟的盛世美顏,而是四處替愛豆宣傳“打戲”?

不瞞你說,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怕不是一群假粉??!

幸好,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領教粉圈的奇葩話術,所以很快就淡定下來。

撇開滿腦門的問號,這樣的反向宣傳也的確讓我對電影產生了興趣。

不過在把《少年的你》拉進片單之前,仍有一道藩籬擋在面前。

那就是本片的標籤:青春片+頂流。

這絕對是個值得所有路人警惕,在購票之前必須深思熟慮的組合。

畢竟前有《上海堡壘》,後有《誅仙》。

不僅是“以流量換票房”的套路失靈,觀眾對頂流的信心也接近透支。

等到電影上映,豆瓣開分8.7,購票軟件更是高達9.7分。

再加上,僅僅6天的票房已突破7億,成績亮眼。

恐怕任誰也想不到,這個不被看好的組合居然可以碰撞出如此奇妙的化學反應。

要知道,這一切都建立在本片倉促定檔、裸宣、全憑口碑爭取路人盤的基礎上。

截至目前,依然保持在8.4高分,僅次於《哪吒之魔童降世》

女主陳念(周冬雨飾)是個性格內向的學霸。

除了學霸身份之外,她還是校園生態鏈中的最底層。

而“考上最好的大學,然後離開家鄉”則是支撐她忍受校園霸凌的唯一信念。

但面對變本加厲的暴力,孤立無援的她幾乎就要崩潰。

就在此時,她遇到了小北。

男主劉北山(易烊千璽飾),一個沒讀過幾天書的街頭混混。

雖然時常被揍得鼻青臉腫,但信奉“武力值代表一切”的他還是習慣用拳頭解決一切問題。

兩人相遇時,正是他最狼狽的時刻。可偏偏是這樣看似自身難保的他,卻主動提出要保護陳念。

主角登場之後,電影的敘事脈絡變得清晰。

故事主要講述兩人從互不相識再到抱團取暖,最後為了彼此願意犧牲一切。

話雖如此,如果你抱著磕CP糖的期待而來,那麼鐵定會失望。

因為電影中的少年愛情非但不甜膩,反而異常酸楚、苦澀,就連唯一的那點甜也混雜著血腥味和眼淚的鹹味。

陰溝裡的天空

坦誠地說,本片是一部讓人感到不那麼舒適,甚至有些胃疼的致鬱系電影。

在敘事氛圍上,它壓抑冰冷,在剋制中帶有幾分躁動。

在劇情走向上,兩個少年出於無助的自救,讓人在感動之餘也心生悲憫。

在情緒渲染方面,故事又被隱而不發的憤怒所籠罩。隨著主角二人被不斷推向深淵,你或許還會感受到越來越濃重的窒息感。

如上所述,相比郭敬明口中“中國首部認真討論校園霸凌的電影”,《少年的你》絕對要沉重嚴肅得多。

首先,儘管存在《悲傷逆流成河》這類用廉價的筆觸來引起廣泛共鳴的先例,

本片還是果斷放棄了虛偽矯情的創作手法,這是最值得褒獎之處。

這話並不是在單純地diss郭導。

我承認《悲傷逆流成河》在拓寬青春片題材和話題方面有過貢獻。

但它實在太膚淺,本質上還是部校園言情片。

《悲傷逆流成河》的濾鏡美好得就像校園甜劇

反觀本片。

它沒有通過渲染校園霸凌的殘酷來刻意賣慘,也沒有揪著社會制度在保護未成年方面的缺陷大書特書。

其聚焦點始終對準陳念和小北這對“苦命鴛鴦”。

正因如此,才讓我看到了一個字:

無論是初次相遇時,陳念被迫親吻小北時的窘迫和驚恐,還是兩人在絕望中緊緊相擁、一起剃光頭時的倔強和堅定;

亦或是他們在訣別前那個帶著狠厲和不捨的吻。

觀眾都能在這樣真實又純粹的羈絆中感受到滿滿的情感張力。

其次,是在情感帶動下主題的再度迴歸。

“沒有人會為另一個人毀掉自己的所有。”

“我和你不會,但他們還是少年。”

無論是陳唸的天真脆弱、小北的野蠻兇狠,還是兩人不顧一切的莽撞。

都久違地將“青春片”拉回原點,替觀眾尋回傳說中的“少年感”。

甚至,就連那句“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句有些幼稚和中二的告白也成了擠壓淚腺的利器。

最後,是電影中對校園霸凌的全方位刻畫

與《悲傷逆流成河》中的“校園霸凌”只是作為敘事要素不同,《少年的你》深深紮根在這人性之惡中。

往凳子上倒墨水、用排球砸人、故意絆倒陳念,害她摔下樓梯;大肆傳播陳念家的醜事,隨意編排她的“緋聞”;

跑到陳念家門口堵她,對她拳打腳踢,拍下不雅視頻。

從惡作劇性質的耍弄再到冷暴力,接著是肉體和精神雙重打擊,最後差點就毀了陳唸的前途。

在這個校園暴力一步步升級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群體惡意是如何失控,以及象牙塔前的那堵防護牆是如何崩塌。

正所謂,不破不立。

編劇最想做的就是迫使觀眾去直視所謂樂園裡最殘忍和骯髒的一面,和陳念一起感受絕望和痛苦。

唯有如此,校園暴力才有“見光死”的一天,“陳念們”才有被拯救的希望。

接著再談幾個細節。


當陳念母親欠債的真相被揭穿時,其他同學在聊天群裡肆無忌憚地嘲諷她,甚至還起鬨讓另一個男同學李想(張耀飾)幫她一起還債。

在片中該角色著墨不多,只是點出他和陳念同為受害者的身份與打算靠隱忍熬過高考的想法。

這樣的情節雖然比不上魏萊(周也飾)等人對陳念直接實施暴力來的可怕,

但也足以說明校園暴力涉及的範圍之廣、隱秘程度之深。

它就像附骨之疽,悄無聲息地腐蝕著更多受害者。

在觀眾目光不可及之處,到底還有幾個“陳念”?我們不得而知。

小渺,一個戲份不多的小配角。

她的故事對於普通觀眾進一步瞭解校園暴力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揭示了更殘酷的真相——

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身份可以隨時轉換。

故事初期,她曾經心軟放了陳念一馬,沒有告訴其他人她躲在垃圾桶裡的事。

後來,因為自己被魏萊等人盯上,又轉而向陳念尋求幫助。

最後,在被警方問詢時,她反覆強調自己不是自願欺負陳念,只是如果不參與,自己也會捱打。

從施害者—受害者—旁觀者,校園暴力在小渺身上完成了一次輪迴。

校園暴力為何難以根治,以至於成為一顆毒瘤?

內部原因包括未成年人的三觀不夠成熟、被過度宣洩的情緒和壓力等。

外部原因則可以歸結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老師處理不當、家長與社會的介入不夠及時。

但別忘了,校園霸凌是一種群體行為。

這意味其中不光有施害者,還有像小渺這類“沉默的大多數”。

他們在“陳念”被欺凌時,沒有勇氣站出來反抗,要麼選擇自保,要麼選擇旁觀。

正是這樣“默許”的行為,在無形中助長了暴力和惡意的滋生。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意義也在於警醒那些沉默的旁觀者們。

如果你心安理得地選擇做一片無辜的雪花,那麼當下一次風暴來襲,或許你就是那個被肆意凌辱和玩弄的弱者。

對校園暴力由點至面的深入剖析、對人性醜惡的揭露、對良善本性的呼籲。

這不正是《悲傷逆流成河》未能抵達的思想深度?

曾國祥的光影魔術


電影到底是導演的藝術,還是演員的藝術?

關於這個疑問,導演李少紅堅定地選擇了前者。

而本片的導演曾國祥也默默用他的表現做出了回應。

而且不難發現,在拍攝《少年的你》時,他延續了自己的攝影格調——

略帶復古氣息的暖色調、恰到好處的打光、大量的手持跟拍鏡頭。

可以說,導演一如既往地詮釋了何為“光影的藝術”。

同時也暴露了導演的審美偏好:對“鏡像”概念或者說一體雙生式人物的執著。

安生是七月的影子,正如小北是陳唸的影子。

充滿暗示性的鏡頭

仔細琢磨,這兩對角色形象極其相似,一個乖順但無趣,一個反叛且充滿變數。

在兩人慢慢靠近的過程中,一個學會反抗,一個試著平心靜氣。

在“互相馴化”的過程中,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但以上還不是重點。

曾國祥最拿手的是什麼?

難道是劇情的刻畫?答案是否定的。

和《七月與安生》相似,《少年的你》其實有許多經不起推敲的細節。

比如,陳念和小北是如何保證自己轉移屍體的過程中不被任何人或監控發現。

比如,這對涉世未深的少年人心態居然如此強悍,能夠抗住警察的反覆問詢。

因此細究起來,影片以“懸疑推理”為主的後半部分根基並不紮實,漏洞百出。

讓我願意忽視諸多瑕疵,毅然給電影打出好評的直接原因只有一個:電影中對細膩情感的捕捉。

沒錯,導演最擅長的其實是“以情動人”。

這就不得不說回導演對人臉特寫的迷戀。

“人的臉比千軍萬馬好看,比動作好看,比科幻好看。”

這是李安繼承自精神導師英格瑪·伯格曼的執念。

如果看完《雙子殺手》依然覺得這句話不可理喻,那麼《少年的你》將有幸成為你的“啟示錄”。

雀斑、傷疤、淤青、痘坑、血痂,這是電影中主角面部特寫給人的直觀感受。

可正因為它滿是瑕疵,在柔光濾鏡下顯得不夠乾淨,才更顯寶貴。

畢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國產影視劇裡的人物面孔開始變得完美無缺。

不僅被磨皮磨到看不見毛孔,零瑕疵。

而且表情也好像欠缺力度,無論喜怒哀樂都像是隔了層毛玻璃,看不真切。

當面部表情不足以傳達真實情緒,便只能靠加倍的甜寵和浮誇來補上這層空缺。

說到這裡,就必須誇讚(吹爆)一下兩位主演的演技。

作為金馬獎影后,周冬雨的演技尤其是哭戲,早已是官方蓋章級別的出色。

但這一次,同樣是挑戰哭戲,周冬雨居然又展現出了不一樣的層次感。

哭戲,為什麼總說它難,有時還把它當成演員的試金石?

原因在於哭戲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人物情感爆發的力度。

只可惜,正如何冰在《圓桌派》中所說,現在好多演員都只是在表演情緒。

換句話說,大多數演員是在套用既定的模板來表演“哭”這個動作。

再回過頭看片花中周冬雨的哭戲。

在同學的嘲笑聲中,她死死咬緊腮幫,眼淚無聲滴落。

僅靠回眸,便勝過千言萬語。

一個倔強、柔弱但不懦弱的女高中生形象瞬間就立起來了。

父親早逝、母親又不靠譜,陳念習慣於用沉默保護自己。

即便如此,她的堅強外殼還是被一次次打破。

要不是走投無路,她不會輕易流露出自己最狼狽的一面。

她眼中的無助迷茫和語氣中的委屈,都讓人無比揪心和難過。

如此看來,周冬雨演技的強悍之處就在於她能把“堅強”和“脆弱”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一齊呈現出來。

哭戲,只是一個最直接的釋放窗口。

如果說《長安十二時辰》曾讓我看到了易烊千璽沉穩自如的一面。

那麼《少年的你》則讓我看到了以另一種方式燃燒自我的易烊千璽,

也看到了無限可能性。

一個是在溫飽線上掙扎的邊緣人物,一個是萬眾矚目的少年偶像。

明面上,這是兩個相去甚遠的人。

但他們也有相似之處:外在的沉默內斂,內心卻掩藏著極為濃烈的情緒。

被誇是演員之後,易烊千璽激動到淚目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小北在片中與陳念初次相遇時的吻戲,正是易烊千璽本人的熒幕初吻。

想知道這段吻戲是怎麼拍的嗎?那些令人心疼的“打戲”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故事?

看過主創訪談的我表示,他在片場的故事實在太精彩。

所以不妨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框輸入“易烊千璽 少年的你幕後”,然後你就會收穫雙倍快樂。

無論是認真帥氣的易烊千璽,還是令人臉紅心跳的幕後花絮,這裡全都有。

原生家庭的不幸、過早地沾染社會習氣,讓小北這個問題少年除了張揚肆意之外,多了幾分狂野和粗糲。

這樣的狂野,大多體現在他打架鬥狠時不管不顧的狠厲眼神。

仔細瞧,這樣的狠,背後卻是空蕩蕩

他沒有在意的人和事,活著只是本能,就和鬥狠一樣。

直到這隻野獸被那句“你疼不疼”馴服,於是空洞的眼神裡終於有了光。

他在狠厲之外,開始多了幾分小心翼翼的溫柔。

而且我發現易烊千璽和周冬雨一樣,也有一雙擅長說話的眼睛。

就以兩人在魚缸旁,小北悄悄注視陳唸的場景為例。

得益於導演精妙的追光技術,鏡頭居然能將“曖昧”兩字化作最清純的模樣。

一束斜光恰恰好好地照亮了他眼中的溫柔和力所能及的繾綣。

這個場景無關情慾,只是一個少年人在用眼神去描摹他最心愛的寶物。

如果不是易烊千璽本人擁有這般澄澈的眼神,想必導演也不會選中他。

以及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對小北的這個眼神念念不忘。

二人訣別前,他做好了犧牲自我的一切準備,然後被警察制服,按倒在地。

心願達成的一剎那,他忘了剋制,以至於所有情緒幾乎飽滿到快要爆炸——釋然、不捨、決絕、深情,再加上他獨有的狠辣兼溫柔,讓人不由得產生想要沉溺其中的衝動。一個眼神,百轉千回,這已經是許多演員一生都跨不過的門檻。

骨肉豐滿的人物、真摯動人的情感變化。不管你承不承認,光靠這點《少年的你》就足以打敗95%的青春片。

在鮮花和掌聲之外,還有質疑。電影上映之初,原著《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就被網友指出有抄襲、融梗之嫌。

誠然,片中替罪+共生關係確實能看到《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等東野圭吾作品的影子。

不過拋開這些爭議,《少年的你》還是一部優秀的國產電影。

不過我想,既然曾導能有把爛書拍成好片、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底。

未來不妨在挑選劇本時更謹慎,為我們帶來更好的類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