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造我国创业“第一班”,诞生128家创业公司,市值达千亿

导读:在浙江大学,有一个班级,成立20年来,共计诞生了128家创业公司,总市值高达千亿元,被誉为“中国创业第一班”。

但凡上过大学的人,相信都记得曾上过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引用一位专家的话“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不创业,也没有必要人人创业,但不可以没有创新创业精神”,这也是为何创新创业课成为大学里必修课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就难度而言,创业无疑是大学生众多毕业去向中最难的,也是最具挑战力的,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积累,失败率极高。但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一个班,用了20年时间,谱写出一段属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传奇。

这个班名叫“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隶属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1999年由浙大原校长潘云鹤院士倡议组建,距今整20年时间。近日,该班在杭州举办了“立潮头、创未来”主题的20周年纪念论坛,现浙大校长、竺可桢学院院长吴朝晖院士现场致辞,并寄语“着眼基于全球、基于未来、基于创新的创业,弘扬不怕失败、拼搏到底的创业精神”。

浙江大学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之所以说开创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树立了“中国创业第一班”的品牌,与其的过去20年的选材育人模式和创新创业成绩密不可分。

强化班成立之初,老校长大胆提出借鉴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面向浙大优秀学生实施“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该班的从大二学生中选拔,专业范围除管理学院各专业外,人数40至60人不等。20年里共培育出了1000多名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新生代创业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0多名强化班走出的毕业生最终走上了创业道路,孕育出了128家创业公司,总市值高达千亿。仅在过去一年中,4家以强化班校友创始和主导创立的校友企业分别在创业板、科创板、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并有12家准独角兽企业,和40余家获A轮及以上融资的新经济创业企业。

创新创业教育在浙江大学的成功实践固然可喜,也是时下社会倡导的潮流趋势,但每一名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在做出创业实际行动前,都需要缜密思考准备,不可贸然行事。当然,大学生创业可大可小,并非所有的创业都是“高大上”的,也必然会伴随有挑战和机遇,但这不正是创业的魅力之所在吗?

思考题:对于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你持何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