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良心赔本之作,这国综黑马《一本好书》终于又回来了

你有多久没看一本书了?

每次这么拷问自己,我都心生惭愧。

在网络冲浪时代,不管是娱乐、阅读或是沟通,网络成为了我们逃避现实的重要渠道。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垃圾信息、虚假新闻、欺诈广告,也正在误导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生活的欺骗,依然无法激发你读书的热情与冲动。

不如,一起来看看这个节目吧——

一本好书

导演: 关正文

编剧: 耿继秋

主演: 王劲松 / 周一围 / 高亚麟 / 于震

首播: 2019-10-07(中国大陆)

最新开播的第二季节目,豆瓣评分9.3。

第一季节目也获得不俗的评价,

豆瓣评分高达9.2。

依然由文化爆款综艺《见字如面》原班人马,导演关正文担当制作。

文化类综艺,大体都离不开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这些颇具文艺气质的载体。

像是《见字如面》,通过演绎、朗读信件,将一字一句的情感传递。

或者是《邻家诗话》,剖析经典,吟诗赋雅。

他们都竭尽全力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一本好书》也一样。

读书,就是不断地将文字在脑中形成画面,转化为鲜活的想象。

《一本好书》便是把这些原本只属于个人想象的片段,以360度环形舞台剧的形式,立体、具象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第一部推荐的,便是经典红色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出版于1961年12月,由渣滓洞集中营亲历者罗广斌、杨益言所创作。

故事发生在1948年的重庆,均根据在渣滓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所改编。

许云峰、甫志高、江姐、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

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成为经典。

在小学、初中教科书中,还曾有编入《红岩》节选片段。

即便是如此有名气、有分量的著作,看过的人比想象中更加少得可怜。

节目组事前做了调查——

几百个观众中,只有几个人看过原著。

文史学家感到震惊,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事实。

虽然《红岩》里的故事,离我们已经过去了70余年,但它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数的中国人。

作为三大红色文学之最,《红岩》不仅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故事,也在不断地鞭策着我们,“为什么你今天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1948年的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正当解放区的人民为胜利高歌之时,处于水深火热的国统区人民,依然坚持战斗着。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地下党”

以秘密的方式,建立联络站,交换情报,进行谍战工作。

最关键的是,不能让敌人的情报机构发现组织线索,并抓捕所有地下党的伙伴。

敌人的名字,想必大家也很熟悉——“军统”

特工们不受任何法纪约束,可以随意使用监视侦查、刑讯逼供、绑架暗杀等一切手段来打击所有的地下党。

而《红岩》的故事,就从重庆沙坪坝一个伪装成书店的备用联络站开始。

书店的主要负责人是在银行担任高管的甫志高,对外作为书店老板的则是工人出身的青年党员陈松林


他们共同的上级,叫许云峰

有一天,书店迎来了一位重庆大学的客人,名叫黎纪纲。

他不仅是学运积极分子,还是先进报刊的主编,差点因为带头参加学运被抓进监狱,看上去十分可靠。

与此同时,他还带着自己的表弟郑克昌一同到书店看书,高尔基、萧红都是他喜爱的作家。

当听到外面传来新闻时,兄弟二人激烈地讨论了起来,针砭时弊,慷慨激昂。

时常以客人身份到来的甫志高,不禁对这两位年轻人刮目相看。

过后,甫志高鼓励陈松林,要多多与群众接触,扩大书店规模。

甚至招店员、办报纸,走到群众中去。

像黎纪纲、郑克昌这样的积极分子,可以有意地多多接触、发展起来。

对于谍战工作有些生疏的陈松林,提出了质疑,却也迅速地被甫志高反驳了。

“如果一个党员不能挺身为党,为群众去献身,只是坐在这儿等着党去安排工作,那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多么鼓舞人心的一番话,又是多么充满力量的一股信念啊。

他们未曾想到,这两位“革命积极分子”,却是军统派去伪装调查的特工。

书店不仅藏有大量违禁书籍、报刊,甚至连作为幕后指使的甫志高,也早已暴露在军统布下的罗网里。

在一个暴雨夜,许云峰久违地拜访了书店。

当他看到书店里增加的书架、等待制作的报刊以及陌生人居住的痕迹时,他爆发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积极思想的书店,这还是党的秘密机关,还是备用联络站啊!

不管是书店还是所有知道这个联络点的人,都已经很危险了。

不管许云峰怎样严厉地斥责和命令转移,甫志高依然不愿意相信,自己好心办了坏事。

他不顾许云峰的再三叮嘱,还是在所有人抓紧撤离的前夜,回了一趟家。

就连家门口都没来得及走进去,拿着一袋妻子最爱吃的牛肉干,甫志高被捕了。

随着甫志高的被捕,所有一切与书店有关的人,包括江竹筠(江姐)、刘思扬、许云峰,一同被押进了渣滓洞,这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在这个地狱里,他们饱受身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侮辱。

有的惨遭酷刑逼问,有的眼睁睁看着亲人被枪毙,还有的被公示为“叛徒”,承受着世人的骂名。

“不怕肉疼的,可能怕心疼。”

“只要你是人,你就有人性,有人性就有弱点。”

在渣滓洞、白公馆这些集中营里,军统没有人性,他们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这些地下党分子的人性,逼问出一切可以摧毁他们的信息。

对待许云峰,他们不用严刑拷打。

他们要做的,是将一位位战友痛苦的模样摆在他面前,看着他崩溃。

“你怕活着,怕活着看着你的战友,因为你的决定而死。”

他们把一切的死亡、痛苦全都推到了许云峰头上,都是因为他,才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只要许云峰心软了,只要他端起酒杯向敌人示好,他们就有了叛变的证据,来扰乱人心。

但许云峰扛住了。

这个世界,人类的情感或许是共同的,人性的弱点也都是共有的。

不同的是,他们却在为了更加公平自由的未来,选择自我牺牲。

然而,他们却再也等不到,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了。

1949年11月,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所囚禁的革命志士被集体杀害,仅有极少数人脱险。

即便已经熬到了新中国成立,但被关在监狱里的他们,依然无法亲身感受这份胜利的喜悦。

《红岩》的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随着舞台剧的片段演绎,不管你是否阅读过这本书,那些革命烈士慷慨就义的画面,仿佛再次清晰地映入眼帘。

《一本好书》 的舞台,并非单一地复制剧情,而是以观众更能接受、理解的方式方法,将人物情感进行传递。

《红岩》的舞台演绎版本,便再度赋予了这个红色故事,全新的定义。

故事的主角之一许云峰,以灵魂穿越的第一视角,将观众带入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不管是现代人对于谍战剧的偏见,亦或是对于红色经典的遗忘,都在许云峰的娓娓道来中,重新勾勒起了画面感。

当甫志高放松警惕之时,对此许云峰却在画外音不断地强调,是自己的过失。

回过头看,与不停自我反省的许云峰形成鲜明对比,酿成惨案的罪魁祸首甫志高,却不断地在求得原谅,以图得到内心的救赎。

他自私、狂妄、可怜的个性,全都在哀切的独白中得到展露。

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叛徒,第一次在舞台上有了为自己申辩的机会。


像许云峰、江姐这样大义凛然的角色,固然能获得众人追随、喜爱。

但又有多少人,会在自己享受幸福的时候,想起过他们的痛苦呢?

他甫志高,同样也是革命战士,却为什么在向个人利益倒戈的那一刻,只能遭受唾弃和辱骂?

因为他想的,永远只有自己。

他为革命所做的一切努力,想的不过是最后能够凭借功绩,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发展。

所以他自始至终,没有考虑过别人的安全,只有不停地唆使陈松林,扩大书店、发展人才、建立业绩。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不管是小说或是历史,都不断在向我们强调着叛徒的下场和后果。

与其正面的批判,甫志高这段可怜又可悲的内心独白,也侧面意指了他沦为叛徒、遭人唾弃的下场。

片中通过独白、画外音等各种舞台细节,也更好地为剖析了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正义邪恶的另外一面。

除了通过舞台细节解剖小说情感之外,《一本好书》保留了上一季的演播厅讲解环节。

邀请了文学教授、编剧、史学家、作家等文化人士,对书籍进行分析和引申。

《红岩》就邀请了文史学家许子东及编剧、作家宋方金,与主持人陈晓楠一同解说、赏析。

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在文史学家许子东看来,都不如《红岩》。

他们只看到了《红岩》被神化的部分,却忽略了其中超人的部分,存在着闪闪放闪光的“人性”特质。

也正是这份“人性”的特质,赋予了这本红色经典独有的生命力,以及不可被替代的精神力量。

或许这部红色经典中叙述的故事,已过去甚远。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无法想象革命先烈们是以何等坚毅的信念守护着他们也看不见的未来。

但小说里所描绘的、这些文字的力量,也在不断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不仅仅是《红岩》,还有《骆驼祥子》《红字》《汤姆索亚》,等等……

每一本通过舞台解读的名作,都渴望得到情感的传承以及升华。

名著之所以能够流传,必然有它赋予社会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玩手机、网上冲浪很容易,唯独「读书」最难。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极大程度地压缩了我们阅读的时间。

浮躁的网络社会,正在一点点的吞噬我们的精神世界。

偏偏有些情感与力量,却也只有书本才能够传递至心。

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那些沉没于社会的边缘市民,那些自我思考升华的哲学思想,那些用鲜血换来的幸福与尊重。

去看看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