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三角》:一场“三角”婚姻,揭示贫穷是一切不美好的根源

文 | 卧猫

贪财乃万恶之源,贫困才是万恶之本。

——罗伯特·清崎

在民国那个时代,钱财的概念与现在完全不同。老舍先生在《月牙儿》中提到,月容害怕母亲让她毕业后去做姨太太,于是自己偷偷攒钱,最阔的时候,她手里有一毛多。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作为年轻洋车夫,为自己计划买车而攒钱,一天攒一毛钱,足足三年才攒够了一百块的买车钱。

由此足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经济状况与现在的差距。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忍受着贫穷所带来的痛苦。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描写民国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也是三角》是一部短篇小说,同样向我们叙述了底层人民的悲哀与无奈。

在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中,曾提到过有两名大兵,退伍后手里有点儿钱,打算合伙娶一个媳妇儿。他们到茶馆中找专门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办这个事儿,结果遇到官兵,攒来的钱半路被他们抢走。

在《茶馆》中,“合伙儿娶”这件事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有所提及,而没有细讲。老舍先生把那两个人物又单独拿出来,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三角》。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从前线溃退下来的两个士兵,他们手里有五百多块钱,在如流水般花钱的日子过了几天之后,他们俩不约而同的想到要成个家,去享受一下家庭生活的幸福。可是令他们发愁的是,手里所剩下的钱,只够一个人娶亲的费用,两个人都能过上有媳妇儿的日子,是万万不可能的。于是他们都满脸羞红的想到了“合伙儿娶”这个方案,并由此展开了这个故事。

从这样一个故事,从那样一个年代,我看到了贫穷给人们带来的折磨与痛苦。

一、作为男人,贫穷让他们抛弃廉耻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马得胜和孙占元,他们是一对拜把子兄弟,两个人一起从战线上下来,手里的那点儿钱财是他们俩合伙儿的财产。

他们两个一起上过战场,一起住过伤兵医院,一起吃饭,一起住在关帝庙里,甚至衣服袜子也不分彼此,好的就像一个人。

过惯了枪林弹雨的生活,也着实过怕了那种生命没有保障的日子。从前线回来,他们二人都想娶一房妻,体验一番安稳生活的幸福。

可是,眼看着手里的钱财越花越少,他们犯了难。一打听,这点儿钱无论如何也不够两人各娶一房。可是心里头又都痒痒的,都想搂着个女人,过上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

怎么办?

只给一个人娶,而另一个人打光棍?可问题是,给谁娶呢?娶到媳妇儿的人又怎能忍心叫对方干瞪眼?把钱平分?可是这么铁的交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分道扬镳。况且平分了钱,谁也娶不到媳妇儿。

思来想去,两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办法——合伙儿娶一个。

在现在看来,这种方案听起来十分滑稽,真有这样的事吗?在小说中,老舍先生借专做说媒拉纤生意的李永和之口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这一点儿也不稀奇,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李先生不但没摇头,而且拿出几个证据,这并不是他们的新发明。就是阔人们也有这么办的,不过手续上略有不同而已。比如丁督办的太太常上方将军家里去住着,虽然方将军府并不是她的娘家。

合伙儿娶一房太太,听起来不合乎常理,也不甚人道。难道马得胜和孙占元他们不知道这一点吗?不,他们是懂得的。他们羞红了脸,用了很长时间,在李永和的斡旋和调停下,才终于彼此拉下脸来,开始筹备这件事。

他们只是无奈,贫穷让他们不得不抛下礼义廉耻,抛下伦理常刚,生生扯下脸皮去追求那点儿朝思暮想的幸福。而那幸福,也不过是娶妻生子,尝一尝家庭的温暖滋味,如此而已。

他们的行为还算不上恶,而只是违背了常理。在贫穷中挣扎和煎熬的人们,哪一个又能不把羞耻和尊严扯下来踏在脚底,只为寻求一点儿生机?就像《月牙儿》中的月容,做暗娼是她所愿吗?感化院教她自食其力必能换口饭吃,可是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活儿她全都会,如果真的能靠这些活下去,谁又愿意用命去挣命?

贫穷带给人们的,往往不是咬着牙坚持挺过去的毅力,而是一点一点去出卖自己的尊严。能换取到的,不过是忘记羞耻之后片刻的畅快和长久的自我轻蔑。

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它已然剥夺了人们享受幸福的权利。娶妻生子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该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不该用羞耻去换。

可是面对眼前的现实,我们谁都无法开口去指责他们这种不合乎伦理纲常的行为。他们想要一点点每个人都该享受到的家庭温暖,有错吗?

二、作为女人,贫穷让她无视命运的走向

小说里,被合伙儿娶来的那个女人,她是洋车夫的女儿,林姑娘。老林四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不孝顺,只剩一个女儿跟自己相依为命。

女儿二十岁了,把她留在身边不肯嫁出去,一是自私一点儿,留她给自己做个伴儿,还有一点是考虑到洋车夫的女儿顶好还是嫁一个洋车夫,日子能不能比在娘家好过,并说不准。

可是,老林四病了,家徒四壁,女儿已经当无可当,卖无可卖,饿着肚子挨了两天。李永和收了兄弟俩的一百二十块彩礼,又从中扣掉七十,拿着五十块钱走进老林四的门。

那五十块钱,他一块一块地慢慢敲打着,在老林四的病床前,发出铮铮的响声。老林四宁肯死掉也不愿卖女儿,可是自己死了,女儿还不是只能等着饿死?

他接受了李永和的五十块钱,女儿没有半滴眼泪,只是问了句,“你卖了女儿?”

林姑娘并不觉得有什么可羞的,早晚也得这个样,不要卖给人贩子就是好事。她看不出面前有什么光明,只觉得性命像更钉死了些,好歹,命是定在了不可知的地方。那里必是黑洞洞的,和家里一样,可是已经被那五十块白花花的洋钱给钉在那里,也就无法。那些洋钱是父亲的棺材与自己将来的黑洞。

在林姑娘的身上,我们看到,贫穷已经让她对自己命运的走向漠不关心。仿佛活着,只是在被逼无奈中进行着呼与吸的动作,没有向往,没有未来,所有的只是当下的一口饭,以及用饭菜换来的一丝力气。

新婚之夜里,当她看到他的丈夫马得胜,她对他没有喜欢,也没有讨厌。她只把他当做上天交给她的命运,懂得自己从此是他的太太,在这一点固定的关系上,她感受到的是对未来的麻木与渺茫。

在林姑娘的身上,真真能看出张爱玲小说中常常传达出来的意味——于女人来讲,婚姻不过是一张长期饭票。

林姑娘只把马得胜看做是用五十块钱买走她一生的人,她像一个木偶,等待着命运牵着她走向任何方向,哪怕是死亡。她不准备扎挣一丁点儿,贫穷已经让她麻木,让她不相信生活除了忍饥挨饿,还会透出什么光亮。

而当她见到她的“第二任”丈夫,那个合伙儿娶了她的另一个男人,当她明白她的婚姻是这样一种羞耻模式的时候,她依然是无奈和茫然的。

她是想到要跑,可是能跑到哪去呢?去找父亲,他病病歪歪的能顶什么用?不过是在他生命的尽头添堵罢了。一走了之?跑到天涯海角,那等待她的也只有饿死这一条路。

一个“合伙儿娶”的故事,一场“也是三角”的婚姻。婚姻中涉及到的三个人,马得胜、孙占元、林姑娘,他们都不是坏人,也都没有想要伤害谁的企图。他们只是一方想要得到一点儿生命中的温暖,另一方则毫无希望地由着命运去支配她的生活。

如果他们的行为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也很难去怪罪他们本人,而能责怪的,仿佛只有贫穷本身。

三、贫穷是一切不美好的根源

如果说“合伙儿娶”这种婚姻模式只是民国时期的特殊案例,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遥远。那么贫穷是一切不美好的根源,这话到现在却依然能诠释一部分人的生活。

前几天,在《今日说法》中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个二十几岁小伙子,在微信“附近的人”中认识了一名四十多岁的女人。他请这位女士帮自己介绍女朋友,而这位女士希望他能为自己购买一瓶香水作为酬谢。

小伙子租住在一间破旧杂乱的出租屋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靠借网贷拆东墙补西墙的过日子,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为这位女士购买香水。而这位女士对他的经济状况并不了解,两人在网上“认识”了十几天后,相约见面。见面后女士再次提出要香水的诉求,而男孩子一拖再拖的态度激怒了她,她对他进行言语羞辱,恶语相向。男孩子终于不堪忍受,一时冲动之下,将女士杀害。

这是发生在今天这个时代的故事,同样向我们阐述了贫穷给人们生活中带来的悲剧。区区一瓶香水,结束了一个女性的生命,也终结了一个男孩子的未来。

关于贫穷引发出来的不美好,还呈现在很多很多方面。

在2000年,一位中学教师在网上发出一则“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帖子,瞬间引起热议。这位教师声称,近两年学校里的高考状元,都出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学校排名前5的学生,也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穷人的孩子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上已经无法和富人的孩子比肩。只靠“头悬梁锥刺股”的吃苦精神已经远远不足以赶上他们的脚步。“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哪怕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

贫穷是一种状态,指望由它带来高贵似乎很难,但是由它引发罪恶却似乎很简单。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人受过贫穷的苦,或者正在贫穷中煎熬。

现代的中国,我们依然在脱贫的路上不懈努力着。希望所有人摆脱贫穷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希望不要再有人因为贫穷而过上一种无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