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一别,音信全无,风摧竹韵,声声闻孤:宋词难舍难分

与君一别,音信全无,

眼中凄凉,愁闷何苦。

水断鱼流,远去无书。

风摧竹韵,声声闻孤。

独倚旧枕,梦中已触。

灯灭人静,无奈茫顾。

《宋词》,“别后”,送别的人生,何必依依不舍

分别是一种永恒的话题,在我的诗词赏析中,只要遇到宋词,很少不和这种感情打交道。当然在宋代由于强烈的乡土意识,加上文人的感情细腻,几乎把中国人的艺术思维推向了极致。而自己有这种情绪不好表达的各式文人,最喜欢的就是用女人的口来说事。这就是宋词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惊喜。为什么叫做惊喜?因为现在流传下来的词曲,由女性来写作的特别少,而女性写作的反而是更为豪迈,反倒是男性用女性角度来写,就写的比较的婉转。说是婉转,大概就是比女人还女人的意味。

古代对于送别诗特别的多,宋词中的送别却是一种男女寄情的送别。

“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这大概就是宋词中对于送别中纠结不清情感的一个表现,那是多么的纠结而来回。

探寻“别后”,我们看看古籍怎么说。

1.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来源于《木兰花》欧阳修。 全文如下: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双烬。 欣赏如下:(和诗)与君一别,音信全无,眼中凄凉,愁闷何苦。水断鱼流,远去无书。 风摧竹韵,声声闻孤。独倚旧枕,梦中已触。灯灭人静,无奈茫顾。

2. 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来源于《全宋词,一翦梅(怀旧)》。 全文如下: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照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 解释如下:梅花。

3. 名山相别后,别后会难期。 来源于《全唐诗,寄袁州陈智周》沈廷瑞。 全文如下:名山相别后,别后会难期。金鼎销红日,丹田老紫芝。访君虽有路,怀我岂无诗。休羡繁华事,百年能几时。

4.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来源于《全唐诗,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 全文如下: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看别离,当然最简单的划分就是,一个是时间的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今天就立一个新意,不从这两个维度,一个是性别维度,一个是年龄的维度。这就会分成了四个象限,同性同龄,异性同龄,同性不同龄,异性不同龄。这就代表了四种以上的情感。

同性同龄,这种就是好基友的送别,著名的就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送别就是唐诗中最常见的写法,写的那是怀疑人生,怀疑性别的存在,但是这种送别,别后就没有那么多纠葛,来的干干脆脆。

异性同龄,那多是指夫妻之间,这种在宋词中比较多,如上“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其实反映的就是这种感情,感情细腻而长远,而且会随着时间而加强,到达巅峰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同性不同龄,这多见于父子之间,这种多是故土难离的别后情,这种感情非常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宗族文化的表现,常见的不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最后一个象限异性不同龄,大家有没有想到是什么情景,这里就卖一个关子,留到最后再说。

“别后”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207次。排名172。“别后”的意思是:离别以后,有相思之意。

“触目”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26次。排名5061。“触目”的解释是,指目光所及,眼睛所看到的。见《晋书·习凿齿传》:“来达 襄阳 ,触目悲感,略无欢情。”

“夜深”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199次。排名185。“夜深”有解释:已经入夜很久,但是未能入睡。

送别的确是有各种的送别,但是唐诗好好基友之间的送别,而宋词好男女之间的送别。一个是去做大事的,不得不送别,别后望君建功立业。一个是,送别后,将难再相见,别后离愁苦短。特别是那种寻花问柳后的离别,就更是一朝恩客,一世忘情。其实古代的写作方法,何尝不是又倒影到了今天的众多文学作品。

故土难离的这种作品,虽然在古代也不算是主流,但是到了现代也算不上是主流。但在家书体中一直没有缺失,但是显得更为高冷,就如同《曾国藩家书》类的书籍,一时成为了一种题材。

现在揭开谜底了,最后一个象限,异性不同龄,通常用于老妇思念儿子,或者是儿子思念母亲,一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算是耳熟能详的一个写法,当然这种比较小众,如“云母窗前歇绣针。低鬟凝思坐调琴。玉纤纤按十三金。”就是个中表达这种感情的词句。

人过了年少未艾的时候,就其实更多的思念,没有了洒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这不就是我们心境的一个写照吗?

还是珍惜自己的感情,有机会就留在心底好了。

文到此处,也是一个主题的小阶段,下一步如何写,还要细细思量。

明天谈:《止学》中的“兴衰”。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诗云:

寂寞安宁,寒窗空守。

专注经典,认真分析。

另辟蹊径,金刚智慧。

抛砖引玉,同为精进。

191025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