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平台强势“吸金”背后盈利待考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保险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燃点。以保险咨询、评测、推荐为主的保险科技类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近日,大令保获得睿森资本的一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事实上,这仅是今年以来,保险科技平台备受资本追捧的一个缩影。不过,如何保持持续盈利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寻找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点也是这类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场需求引导

年内十余家平台融资

大令保近日获得睿森资本的一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无独有偶,今年9月多保鱼宣布完成超2亿元B轮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拍拍贷跟投。多保鱼表示,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技术提升、体验改善和保险闭环建设方面。此外,据天眼查显示,蜗牛保在经过天使轮、A轮融资后,在今年进入B轮融资,融资金额上亿元,投资方涉及GGV纪源资本、前海再保险、源码资本等。

保险科技平台获得融资似乎成为一种行业趋势。《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2018年共38家保险科技公司获得资本支持,其中4家企业一年内完成两轮融资。2019年上半年共发生13起融资事件,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融资金额较2018年上半年的15.7亿有所增长。

缘何保险科技公司备受资本青睐?一位自媒体平台负责人分析称,保险产品的专业性以及市场需求是催生这类平台生成的重要原因。现实中,不少投保人缺少保险知识,无法跟据自身需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预算情况和健康状况的产品,同时行业内保险代理人平均业务素质也不高,导致投保人缺少自由了解专业保险知识的渠道,由此这类保险平台应运而生。

而从行业角度看,有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中国保险科技已经进入了场景化发展阶段,着重于产品创新与个性化定制,同时,在这个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始在保险业务的环节逐步发挥作用。

对此,中国精算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副主任陈辉认为,面向寿险的保险专业中介的发展进入黄金期,随着互联网的渗透,消费者正借助互联网思维,完成与传统保险概念的嫁接,并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智能进化时代。在该时代中,保险知识以最迅速的方式转化为产品,例如在保险知识的内容方面产生了自媒体号上的“保险课程”等,保险知识形式方面产生了“快保”、“保单管家”、“好赔服务”等,保险知识工具方面则产生了一些创造知识的新技术和新手段等。

冰火两重天

持续盈利能力待考

冰火两重天用来形容保险科技类平台的境遇不为过。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除了今年获得融资的大令保、多保鱼、蜗牛保,类似平台还有小帮保、九尾多保,深蓝保等。有该类平台经营者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此类平台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有平台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些经营艰难。

据了解,这类平台多设置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程序等自媒体平台并形成自媒体矩阵,通过发布具有专业性的保险科普文章、小视频和保险产品测评内容以及出台测评小工具来吸引流量,同时平台接入保险产品购买渠道,依靠保险机构给与的佣金来实现盈利。

据多保鱼介绍,该平台自2018年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等多个渠道累积超过400万关注用户,成交用户成本一直维持在300元以内,客单价超过5000元,ROI(投资回报率)达20倍。截至今年1月,多保鱼用户总保费规模超过5亿元。

不过,并非所有平台都像多保鱼这样业绩光鲜。据业内人士介绍该盈利模式也存在获客成本较高以及引流较为困难等不确定风险。

有类似平台的运营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类平台遵循流量为王,不过流量的获得也并不容易,平台发布的科普文章以及产品测评须足够专业金和吸引人,流量才会高。而光靠自身内容产生的流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利用各类方式进行引流。

同时,流量转化为产品销售额也是一道关,产品种类够不够齐全,后续服务是否完善也是平台要考虑的问题。而在目前,此类平台销售的产品主要是意外险和健康险,多为一年期产品,如果保障到期后,老用户脱落,平台又将花费新的成本来引流,由此导致平台获客成本升高。

“此外,获客成本中还包含这类平台的前期投入,通常这类平台由团队或者公司来运营,前期的技术、人力、物力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固定支出,后期一些技术还需要实时更新,还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该运营者提醒道。

有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家平台平均保险客单价5000元,平均佣金50%,由此可收入2500元,获客成本是1000元左右,服务人员提成为500(2500*20%),所以一单的边际利润是1000元左右。不过加上系统和内容体系的资金支持,固定成本比较高,需要较大的业务量进行分摊。

另有平台运营者告诉记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持用户黏性,一些平台也会搭建多种社群提供咨询及售后服务,同时一些平台也在不断更新前端设置以及产品测评的手段,让用户使用更加便利,通常如果服务做得好,便能有效降低平台用户的脱落率。

还有平台负责人表示,事实上,这类平台最终需要形成以长期人身险为主导的营销模式,这样才有利于长期经营下去。一方面,因为经营长期险产品佣金收入高,例如在一些合作中,保险公司会将第一年的佣金全部返给平台,另一方面,用户长期缴费,平台也能获得持续的流量和较长期的返佣。

监管整治第三方平台

牌照成一道门槛

“如今在金融领域,牌照就是敲门砖,有和没有差别很大。”一位保险科技平台的负责人表示。

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该《通知》对第三方网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进行了明确定义,认为是指备案运营主体、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许可证(ICP)归属机构不是保险机构,为保险机构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同时,《通知》规定,平台不得参与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或保险中介经营行为。如:保费试算、报价比价、代理查勘理赔、为投保人拟定投保方案、代办投保手续、协助索赔等。

那么,该《通知》对以保险科普、保险产品测评、保险超市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险科技平台将有何影响?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向楠直言,应该影响较大。《通知》明确了对保险中介活动尤其是保险销售活动的界定。这些平台如果没有取得中介牌照,能做的主要就是宣传保险知识、保险产品以及市场调研等内容,由于不能进行产品比较,以及协助保险经营,所以平台的市场话语权和作用或将大减。

而北京商报记者咨询一些类似平台的经营者,得到的反馈也是,该《通知》对此类平台影响明显。有经营者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大型平台也都在积极寻求保险中介牌照,毕竟做大之后,合规可算是第一要务。不过,牌照主要是靠花钱购买,价格至少在两三千万,最终能否获得保险中介牌照也要看自身资质。

“目前平台的所有保险业务都需要在银保监会备案。如果拿到牌照,经营的主动权更大,如果没有牌照则需要挂靠在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下面,这样的话,经营受到掣肘,也不利于盈利。”该经营者表示。

而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如果没有独立牌照,是否进行了备案也决定着平台能否销售保险产品。北京商报记者进入“菜鸟妈咪”微信公众号,在“在线投保”栏目中点击购买保险产品时便会弹出“您好,网站正在报备中,暂时无法投保”字样。

而记者了解到,该微信平台属于心有灵犀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第三方合作平台,对此该公司表示,虽然与“菜鸟妈咪”的合作从2019年4月开始,但是报备工作在近期才完成,预计该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保险产品从下周开始进行销售。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进入在“大令保”微信公众号点击“保险超市”栏目时,跳出“平安自驾险-1年期”产品页面,同时显示产品处于备案中,并弹出窗口显示“本站保险服务由小雨伞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保险业务经营许可证XXXX)提供”,不过记者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查阅小雨伞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雨伞保险经纪”)合作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名录中并无“大令保”这一自媒体平台。

对此记者在“大令保”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留言,以及拨打杭州大令科技有限公司电话,均未获得回应。不过,雨伞保险经纪方面回复记者称,公司与“大令保”确实存在合作,目前该合作正处于报备过程中。

而从监管的角度看,如果缺少牌照监管,这类平台也容易滋生一些问题,王向楠分析称,较之普通的互联网服务,金融服务对客户数据和隐私保护的软硬件要求一般更强,所以有些平台可能达不到保险客户数据保护的要求。同时,平台在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可能损害保险服务的形象;通过平台交费也有可能出现资金方面的违规问题;此外,缺少监管后,此类平台投保、理赔等相关保险服务水平也有可能参差不齐。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李皓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