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登顶珠峰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1960年,中国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当时物资匮乏,设备简陋。最终,王富洲,屈银华与贡布齐心协力让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珠峰最高处,也成为世界上成功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第一人。

1975年,后辈接过任务,再次登顶,进行了测绘并架上了“中国梯”。

电影《攀登者》的主线故事是二次登顶,也就是中国登山队在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仅从影片来看,全场有无数个燃点和泪点,是一部越往后越好看的电影,它不是渐入佳境,而是一开始就在佳境里。

开篇就很吸引眼球,即使已经了解了那段历史,还是会被电影勾起无数好奇,深深地为他们后来的处境担忧。

剧情一波三折,雪崩、攀爬、搭人梯……看的时候紧张到手心冒汗,那种险境之下的抉择,走,已不可能;留,生死未卜。黑夜中的珠穆朗玛峰上,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极大危险的刺激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整部电影内容丰富,火爆的动作戏再加上接连不断的剧情高潮,然后再辅助一些简单明了的感情戏,可以说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大片。

攀登珠峰这个题材本身就特别好,有民族自豪感、有征服自然的壮阔感、还有强烈的个人战斗意义。

几次登山营救的视听感受,都很带感。剪辑凌厉,特效扎实,可以看出主创用心了。

吴京和张译贡献了出色的演技,两人的对手戏,两个男人间的战友情,表现得极为出色。

他们的第一场对手戏是重逢,张译这个冻掉了脚掌,生死一线都没有流泪的汉子,哭着冲吴京吼:“你为什么要扔掉我的摄像机?”台词之下,累积了多少委屈,如果摄像机没有丢,如果留下影像资料,结果会不会被改写?他们的命运是否又是另一番模样?他俩的青春会不会鲜亮起来?

第二场戏,张译要求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训练动作,队员高呼不可能。张译下意识看向吴京,吴京配合默契地脱下外套,示范动作。那一刻,他们仿佛回到了10多年前,他还是那个可靠的老伙计,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抵过岁月流逝。

第三场对手戏,天气突变,不适合登顶。张译坚持,吴京没有反对。他们的关系终于回到原点,他们是生死相随的战友,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可以燃烧整个生命的英雄。

吴京,登山英雄,为国登顶。

被下放到锅炉房当一个烧煤人,被砸窗户,被学生质问“我们真的登上过珠峰顶吗?”一腔热血,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落在人间的角落被人们逐渐忘记。

只有自己还记得在日日夜夜的不甘心里,继续锤炼身体和心脏。十数年如一日,将体能保持在巅峰状态。这不光是一个登山运动员的职业素养,这是在煤灰之下,依然熠熠发光的梦想和光荣。

他的眼角已爬上皱纹,他早已不再年轻,唯一不变的是坚毅的眼神,此刻热泪盈眶。

一腔热血,付之一炬。前辈不再,后继无人。

十三年的时光,在电影里是转瞬,但对真实的人生是几乎绝望的等待。所以接到重新组织登山队、召回他的通知,十三年等待有望,攥信纸,吃面,流泪,没有多余的台词,却刻画出方五洲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张译演得非常出色,他像一块望山石一样,在珠峰下一日又一日地等待,等待着再攀珠峰。

他一定要登上那座山,登上那座风雪不止的山,不光是为国登顶,也是为了那帮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为了自己鲜活的已逝的青春。

这部电影的一大败笔是导演把过多的笔墨放在吴京与章子怡的爱情长跑上,有感情戏可以理解,但乱加也是迷之操作。

海报上为国登顶,寸土不让,难道不是这个故事最感人至深的地方。

而且李仁港导演的文戏真的拍得并不动人,更像是一种强行煽情。还有其他支线的感情戏,出现得莫名其妙,其实电影只要把二次登顶的故事完整拍摄,不强行加戏,这部电影就足够动人。只能说演员是卖力的,导演却不尽心。

长久以来,我们是否真正明白登山的意义?

中国人对于登山的理解,仍旧是行路中的一种体验。攀登险峰被认作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是近代才有的事情。

英国探险家荣赫鹏说,当我们看到一座山时,迟早都会被努力到达它的顶峰的欲望所驱使。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山对我们形成了挑战,我们必须通过和它的较量来显示我们能够达到山顶。

《攀登者》向我们每一个观影者展现的,是一种属于攀登的力量,这种独有的力量,最终会转化为更高的向往。

人面对血肉之躯难以抵抗的强大阻碍时,会有征服的欲望。这是一种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一次与至高的自我对话的机会。

但《攀登者》里的登山行为,并不单单为了征服。

当时中国与尼泊尔正在商讨珠穆朗玛峰主权归属,中国主张一国一半,尼泊尔则认为珠峰属于自己,理由之一是尼泊尔登山队曾于1953年成功登上珠峰。

“你们自己的山都没登上去,凭什么说是你的?”中国登山协会成立的时候,全世界都不看好,攀登最终目的地只有一个——珠穆朗玛峰。

《攀登者》代表中国人民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也许今天活在中国日益崛起的时代的我们,并不懂得当时登顶珠峰对于国家的意义。少年人,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一往无前,为的是唤醒积弱百年的国人的灵魂,是将五星红旗插在峰顶时,领土主权的宣誓。

所以,这次登山不仅仅是自我作为最强者的荣光,而是一次宣示领土主权、豁出命也要完成的国家任务。

第一次,他们如愿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峰顶,却唯独没做成一件事:要证明自己是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一”,是要留下影像资料的。可他们登上峰顶时,已是半夜,漆黑一片。

重新登顶这件事,就是在用新的希望弥补旧的遗憾。赢了,是圆满,输了,是落到每个人身上无言的伤痕。

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的,但那失去的性命和脚掌,那截掉的双腿,染红了白雪的鲜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场逆天的战斗有多艰难。

它不仅仅在于给我们讲述那个年代的登山故事,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一个登山队撼动一座山的力量有多大,那似乎不止关乎肌肉迸发的力量,而是内心的坚定。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登山故事,它要开阔悲壮的多,是真正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为国登顶,寸土不让,不是海报上说说而已。

只是出生在香港的李仁港导演,并不能明白当年珠峰登顶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都说艺术高于现实,但关于这两次登山的壮举,现实却比电影更震撼和燃情。我们不用刻意渲染那次登山背后的家国情怀,因为它就在那里,毋庸置疑。

《攀登者》本该是一次登山队的群像,是带着五星红旗为所有人为国家登顶的壮举。电影里,这场登顶冲刺的完成者,是新老两代运动员。老一代,为了填补遗憾;新一代,要以更鲜活的身躯,冲向高峰。两代人的忘死和困苦,换来的是无数的奇迹。

但更令人心生敬意的是,对于这些真实发生过的细节,《攀登者》没有刻意去煽情,它只是把这些真实的传奇,再度搬演。

如果二次登顶还有什么遗憾,大概是女队员潘多,差点儿成为第一个登顶珠峰的女性。登上峰顶的潘多,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刚刚经历了冻伤与疾病。十一天前,日本女登山家田部井淳子,从南坡登上了峰顶。

登上山顶的英雄们,看起来那么普通。但他们的精神与信念,定义了什么叫英雄。他们的面容都隐藏在时代和风霜中,却有一颗不屈服、不甘心的心。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成功,中国人第一次站在地球之巅。1975年二次登顶,队员们测量出了当时最精准的珠峰海拔,标定了珠峰的高度为8848.13米。

作为普通人,不是所有人都有攀登高峰的机会,但生活迫使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攀登一座又一座心中的高峰。庆幸自己活在和平年代的顺境里,拥有自由选择和随便放弃的权利,也为当年为国登顶的登山英雄们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