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喀什乡村学打馕,“名师”指点,白皮馕最好吃

接着分享我的喀什行。我在喀什老城“懒游”了9天,懒得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今天要玩的是亲手学“打馕”,不要太好玩。

​介绍下喀什老城的超牛地位吧,俗话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喀什老城不算到喀什。这是一幅在入住酒店楼顶平台俯瞰老城的照片,老城位于喀什的中心,被外面的高楼大厦包围其中。现在最有传奇色彩的高台民居正在封闭整修中,看来难度不小,古城的保护更显弥足珍贵。现在的古城现状非常好,环境优美,各种路灯给排水等设施良好,原住民安居乐业,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游客有时光凝固的错觉,旅游体验感极佳。

​老城里分布着很多的打馕店,形态各异、大小厚度不一的各种馕,让人眼花缭乱,不明所以。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有多少种馕,都有什么区别呢?

​话说本日,闲极无聊,预定了一个喀什周边乡村游,这是一个很小众的游玩方式。在喀什,周边的游玩项目一般都是帕米尔高原、喀拉库勒湖、达瓦昆莎沙漠等,很难找到乡村游的项目。图中红衣维吾尔族小伙子叫苏玉莆,就是我们此行的带队导游,也是这条线路的主要策划执行人。

​我们来到了距离喀什50公里的瓜果之乡——伯什克然木乡,路边的打馕摊子,就是我们今天的打馕“学堂”。学打馕之前,咱先观摩一下打馕过程吧。在维吾尔族的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则个个都是打馕的好手。一般馕坑是用羊毛和黏土砌筑成的,它高约一米,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水缸。馕坑四周围用土坯垒成方形土台,以便烤馕人在上面操作,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

​馕的一般做法跟我们的烤烧饼相似。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这里的擀面是把已经发好的面坯,擀成盘子大小的薄馕坯,周边要厚一些,再用专门的器皿在馕坯上压出很多细孔,将有细孔的一面浸泡在碎皮牙子的盐水里,让馕坯更加入味。旁边有老主顾会关照老板,多浸泡一会儿,这样会更加入味吧。

​师傅将浸泡好皮牙子盐水的馕坯盖在这个小墩上。这个小墩在下一步把馕坯粘在馕坑壁上时,有效保护师傅的手,这都是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

​接下来,师傅要把浸泡好皮牙子盐水的馕坯,贴在高温的馕坑壁上,大约几分钟的样子就熟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此时的馕坑壁高温炙烤,动作需要熟练迅速而精确,也是整个烤馕环节中含量的环节了。师傅看我在一旁悠闲地“卖单儿”,就“怂恿”我试一下,本来还跃跃欲试的我,瞥到师傅的“坏坏”的小表情,瞬间放弃了。

​最后的环节是用长长的铁钩子,把馕坑壁上烤好的馕钩出来。这个环节很有成就感,我主动要求试一试,果然很过瘾。但几个下来,手臂有了强烈的灼痛感,只得忍痛放弃了。

​观摩完师傅的操作,我们开始轮番上阵,精心地做着自己的那个馕。摊子上负责馕坯的漂亮女孩,很安静地在一旁看着,不时轻声地指点一下。来到南疆,折服于维吾尔族老百姓的那份真诚与淡然,那份沉着淡定的独特气质,是快节奏的内地人所无法相比的。

​我们玩得正嗨,由于我们“霸占”了面板,耽误了人家的进度。不经意间,摊子前面已经聚集了不少等着买馕的人。漂亮女孩默默地拿起发好的馕坯,一个个馕坯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馕坯很快成型,交给师傅放入馕坑壁,暂时缓解了供应短缺的尴尬局面,无疑我们是来添乱的了。令我感动的是,我们笨拙地“捣乱”,排队等着买馕的顾客,还有摊主,都没有一句抱怨或不耐烦,大家一如既往的淡定从容,你喜欢这样的氛围吗?

​我的馕坯成品定型照。同团的几位乌鲁木齐游客特意介绍说,这是白皮馕,烤熟后趁热吃最好吃,很养胃。我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了一个白皮馕,最后买下自己做的馕,3元钱一个,够实惠的吧。想要找一张烤好的馕的照片,没有找到。回想起来,刚烤好的馕特别烫,不敢拿在手上拍照,放到托盘里,大家趁热掰着就分吃了,面香浓郁,带着淡淡的咸淡和皮牙子的香味,外焦里嫩,真是特别的好吃。

​在喀什古城西面入口的欧尔达西克路边的小店里,慕名吃了一次“缸子肉”,都要配一个这样的馕。吃缸子肉的时候,一般是把馕掰成大块,浸泡在羊肉清汤里,最后再吃肉。当地人叫它“格吉德”馕,也叫“窝窝馕”,因中间有个小窝窝而得名。一个窝窝馕的面团要揉上上百次,因此好吃有劲道。南疆维吾尔人都喜欢这种馕,夏季务农间隙,农民在地头用馕就着西瓜、甜瓜吃,既经济、又省事。

​古城馕店林立

相比上面说的白皮馕,烤馕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作料拌馅烤制的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也有说上百种的,还有窝窝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

​馕由于含水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加之香酥可口,富有营养,也为其它民族所喜爱。大家有没有对这张图感兴趣,这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我的伯什克然木乡一日游的家访午餐,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写下文了。下文里,有维吾尔族家庭的真诚和好客,有学习麦西莱普的有趣经历,等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