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村民尽享乡村旅游“红利”

“你看,早上起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跑跑步,心里舒畅了。这要是搁以前一出门,左一脚泥,右一脚土,空气中还掺杂着路边垃圾等隐隐约约传来的味道,别说跑步了,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快点走。”10月17日,记者在河口区新户镇丁家集村采访时,正巧碰见村民时海勇在与丁家集村书记李克发闲谈。

“之前村子情况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乱’”,李克发感慨道,“那时候村子基础设施落后,人心涣散,老百姓手里没钱,什么工作都推进不了。”终于,精准脱贫与乡村旅游的政策为这个市定贫困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2018年,新户镇启动了以旅游助脱贫的绿野仙踪项目,重点打造生态家现代农场、果园居民宿、花千谷花卉种植园等特色旅游景点,沿途辐射6个市定贫困村,丁家集村就是其中之一。“花千谷项目在我们村西,占地600亩,主要种植核桃、红梨、高秆月季、美国蔷薇等花卉和水果,发展室外婚礼、婚纱摄影等配套项目,既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又能打造特色田园景观,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情。”李克发说道。与此同时,在丁家集村东,总面积100亩桃香十里项目,种植黑桃、杏、梨、樱桃等10余种水果,形成了春季赏花、夏秋采摘、花果飘香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

“以前我们村里的土地流转才二三百块钱一亩,有的甚至不好流转,又不忍心荒废,只能让亲戚帮忙种着。”在新户镇党校食堂当厨师的时海勇说道。家里老人需要照顾,种地的收入不够支撑家庭开支,时海勇说:“为了生活,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出去打工。”直到去年,这一切终于有了转机。

2018年,新户镇将两个闲置的大棚以租赁的方式进行了流转,并改造成了拾香坊和乡塾工舍培训学校,配套有住宿、食堂等。因为食堂需要厨师,正巧厨艺比较擅长的时海勇就赶紧报了名,成为了食堂的一名正式厨师。“现在每年来培训加上来旅游的游客大约有八九个月是旺季,一个月的工资在4500块钱左右。”

拾香坊与乡塾工舍主要为培训学校,主要承接中小学生课外研学游、党员主题教育、干部职工培训、大型会议等活动。“从2月份重新装修开业到现在,已经收入了大约4万块钱。不仅挣钱比以前多了,最主要的是就在自己村里,照顾老人也方便。”时海勇说道。现在人多了起来,旅游也把村里土地的身价“抬高了”,以前二三百块钱一亩地的流转价格,现在涨到了600元到1000元,翻了4到5倍。

通过把土地流转出去,村民们得以腾出双手来搞副业。“因为到了旅游的旺季或者是培训一多,就会需要大量的保洁、服务等人员,帮助村里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李克发解释道。时海勇的妻子李洪利便是这其中的一员,“我平常就在家照顾老人,没事的时候就过来打打工,平均每天80元左右,一个月也在1000块钱左右吧。”李洪利说道。在丁家集村,有不少是像时海勇家一样,将土地流转出去,通过打工等赚得了第二份收入,家庭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李克发告诉我们,这两年,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精神生活明显丰富了起来,晚饭后,跳广场舞的、下棋的、唠家常的挤满了整个文化广场,能明显的看出来大家从心底里涌出来的那种幸福感。

活了土地,美了村庄,富了村民。通过旅游,丁家集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据了解,村庄目前正在建设乡村振兴孵化园,该孵化园是集政策咨询服务、农产品品牌培育、农民土地银行、农业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孵化平台。主要通过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培育新型农民,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支持,使各项政策孵化、落地,并通过流转、托管及半托管模式,把农民土地集中合并使用,提升土地耕种效益,也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为了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红利”,接下来,河口区将在全省乡村旅游进入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突出“一镇一品”特色,对区内各镇、街道注重差异化、品牌化,实行产业化发展和标准化管理,建设特色项目和品牌城镇,形成以景区为龙头,带动各类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模式。(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晶 通讯员 巴晓霞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