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县弘济桥

弘济桥在建筑规模上略小于赵州大石桥,在全国现存的古代石拱桥中当数第二位。弘济桥位于河北邯郸永年县广府古城城东2.5公里的东桥村,距邯郸20公里,所处的滏阳河段为南北流向,故为东西横跨桥,东桥村因在桥东而得名。又因其位于广府古城东,当地人也称之为“东桥”、“老东桥”。初为木桥,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为石桥,明嘉靖年间重修。该桥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在大券两边附两个小券,美丽大方,雄伟壮观。弘济桥建于何时无可考,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南北栏板中部的外面有“弘济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大字的侧面保留有石刻桥铭落款:(字幕)“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评同知董选广平府知府贾应璧创建;万历十年岁次壬午十月吉日。”弘济桥建于何时无考,明万历十年重修确为不谬。为什么叫作“弘济桥”呢?“弘济”是什么含义呢?横跨在滏阳河上的弘济桥是位于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道。清《广平府志》载:(字幕)“又赖滏水,上达磁邯,下达津卫,舟楫所至,四外通商,故不为一郡一邑之民称便也。”行旅通商,极为方便。谓之:(字幕)“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又因修桥之时,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举,共同奋战,因此名之曰:“弘济”。相当年,弘济桥凌烟卧波,一时陆路上晋商徽贾,车盖云集,水路中则津盐豫陶、峰煤邯铁,舟楫穿梭,浑有清明上河的景象。弘济桥则如“出水之月,饮涧之虹”,构成了滏阳河、广平府那些曾经繁华与辉煌的岁月。在这里,你将会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对人生、对社会将会产生另外的一种感触。在桥两侧边券上有横三竖四,深达寸许的坑槽,这些坑槽是做什么的呢?原来过去的滏阳河是一条“黄金水道”,它的通航历史最晚开始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60年代,至今桥两侧边券上坑槽就是当年的纤夫拉纤绳索留下的纤痕,深深记下了数百年来成千上万拉纤船工的辛酸血泪,这是滏阳河航运历史最真切的见证。

桥面全长44.6米,宽6.5米,大券跨度为24.8米。两边两个小券跨度约为2.76米,高4米,尽端两个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桥由18道单券组成,券与券之间用0.37-0.43米宽的铁束腰相连,桥面两边各有18跟方形望柱,17块栏板,刻有狮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图案。大券和小券两面中间刻有龙头,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及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精工细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横断面为正方形,柱顶均为石狮子(“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

在古代,邯郸是我国五大古城之一,那个时候,没有上海、天津,邯郸在当时可以和长安、洛阳、扬州、淮安并列。邯郸因为古老,境内保留有大量历史遗存。上溯到80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它比仰韶文化还早,下至抗日战争时期的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遗址,其间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可以说,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它既是战国七雄的北方霸主赵国的国都,是一系列古代成语故事的发祥地,又是曹操的魏国首都邺城的所在,还是隋炀帝开筑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畔的重要码头,还是宋朝时期的陪都,叫大名府,当时大名府人口多达百余万,比开封还多,《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邯郸境内西部太行山麓有响堂山石窟,它可以和莫高、龙门、云冈、麦积山并列为我国五大佛窟艺术。邯郸永年县的广府城至今奇迹般地保存有一座完好的明代小城城墙,周长达9里……总之,18个“国保”和大量“省保”单位形成了邯郸蔚为大观的历史文化景观。

在邯郸市永年县有一座宛如赵州桥的姊妹桥。它叫弘济桥。此桥已默默无闻地耸立在滏阳河上大约1400年。前几年,在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居然还在通行走车,状态极佳,相当完好,神气十足,令人赞叹和叫绝。

对赵县洨河上的安济桥,俗称赵州桥,茅以升先生在1962年《人民日报》上有过描写。他在一篇叫《中国石拱桥》的散文里对它重点介绍过,此文已进入了初中语文教科书,所以赵州桥非常有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邯郸的弘济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永济桥和弘济桥,不光名字相近,连年代、外形、风格、结构、功能,都几乎一模一样,堪称“姊妹花”,唯一的区别,只是弘济桥略小,它长48.9米,而赵州桥是50.82米;其次赵州桥的两肩上有四个小券,又称腹拱,而弘济桥的两肩上只有两个小券。

远远看去,弘济桥像赵州桥一样,给人一股潇洒飘逸的感觉,的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奇思妙想的结果,好像是天外飞来的彩虹。桥小有桥小的好处,大型桥由于跨度大,显示的往往是工程技术的高超和先进,反而没有赵州桥和弘济桥这种中等桥那么有整体感和艺术感。弘济桥不算大,整体感极佳,仿佛是一件可以用眼细品的艺术品,瞧着特别舒服。它是那样的既稳重又俏皮。头一眼的感觉就是特别匀称,特别空灵,在安详中不失灵动,在敦实中不失柔媚,透着一股东方美的神韵。

它的确是一件大艺术品,是人类工程界的一绝。赵州桥已维修过多次,而弘济桥却突显得更原汁原味,除了在明万历年间大修过一次,主要是换了望柱和护栏板,其余皆是原状原样原物,呈现出十足的原真性。一看那桥面就知道,完全是一沧桑的原态,总体起伏不平,石块都缺了棱角,而且由于常年被车辆磨压,被穿流的人流踩踏,每块石料的表面都变得很光滑。幸亏所选的石料异常结实。石料里以一种青色砂石为主,间或也有花玉石,还有海底沉积岩,居然还有一些古生物化石露出表面,上面有清晰可见的三叶虫和蛤螺!

绝对是世上独有。大石料都用腰铁连接,当年没有水泥呀。腰铁又名铁蝴蝶,也都完好,仍起着连接作用,而且比比皆是,透着一种有历史感的真实和悠久。

弘济桥甚至比赵州桥还多着一些细节上的精致,比如,石块之间有内藏的榫卯结构,在每个桥拱上都有半圆状的石质勾连线,宛如突出来的眉额,增加了桥侧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桥体两侧都有颇为复杂的浮雕,除了中央部位的大兽头之外还刻着四爪龙、奔马、连理花纹等等。勾连线除了在结构上的加固作用之外,可能还有为侧面精美浮雕遮雨的作用。桥面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潮音孔”,发大水时随着水流和气流的加速会发出警报声。这些都使弘济桥显得更加精美。

两侧桥肩的四个腹拱除了减少筑桥的用料和桥的总重之外,又有辅助泄洪作用,减少了水的侧压,非常科学,同时又很好看,很有图案美和几何图形的灵机妙算,而且给纤夫打开了穿桥的通道。这种设计在世界上领先了好几百年。

桥拱由半圆形变为小于半圆的一段弧形也是一种工程创意的突破,桥高降至6.02米,而不是半径那么高,减少了桥面因过高的桥拱而带来的上下不便,纵向的十八道细长拱券石既增加了桥拱的稳定性和施工的方便,也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理念的突破,在筑桥史上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现在,在四个腹拱的下方,明显有纤绳在桥拱表面石料上留下的磨痕,不止一条,说明在这座古桥下曾有不少大船通过,纤夫们可以穿过腹拱,在岸边上来回拉纤。

那时河中有南北向的船经过,可直达天津。而桥面上东西向有车辆和行人经过,是通往山东和河南的咽喉要道。弘济桥的存在证明了古代邯郸的繁华和重要。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桥下的河水底下还能打捞出精美的隋代护栏板残件呢,上面一定有精彩的雕刻艺术装饰,又会让人大吃一惊,就像罗哲文先生1953年在赵州桥下发现隋代雕龙护栏板一样,盼着真有吧。

弘济桥整座桥梁全部用石块砌成,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桥梁,它在结构、造型、建筑年代上与赵州桥十分相似,被称为赵州桥的姊妹篇。弘济桥是一座单孔双敞肩式石拱桥,大拱券似长虹飞架,其两端各肩负两个小券,造型宏伟壮观。桥东西长48.9米,宽6.82米,主券跨径度为31.88米,失高6.02米,两端的小券跨径,一为3.5米,弧失1.6米,另一为1.9米,弧失为1.05米。为什么要在弘济桥的大券两边各肩负两个小券呢?这样的桥梁设计,既保证了航运的通畅,又达到了河水上涨时可以分流的目的,同时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也是出于美观的考虑。为适应通大船的需要,加上弘济桥两侧的地势较洼,因此弘济桥的失跨比中国第一石桥赵州桥还要大,赵州桥的失跨比是1:5.1,弘济桥的失跨比是1:5.3。全桥用18道拱肋纵向并列砌筑,券间由 0.37米至0.43米的铁束腰相衔接。(特写)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柱首雕刻有雄狮、顽猴、石桃、石榴等,当地有“两个仙桃俩石榴,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牦牛”的说法。桥面两边各有17块栏板,栏板上所刻的花纹 多是节节封侯、连年有余等吉祥画,还有鹿、麒麟、八仙过海和武松打虎等图案。望柱与栏板上的雕刻形象逼真、玲珑可爱;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龙头,是蛟龙望水的浮雕;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飞马,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卉,更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弘济桥是在明朝天启五年(1621年)由鹿苑的钱氏汝贤及其子抗植与里人秦时震、谭永瑞等捐银建造。桥名“弘济桥”三字,是明朝尚书钱谦益所书,字体浑厚,刚健有力,至今桥名题字尚存可见。 关于建桥,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弘济大桥快要竣工时,不知什么原因,用来做桥顶的一块大黄石总是放不平,能工巧匠都束手无策。恰遇吕洞宾云游经过此地,他疯疯癫癫走上桥顶,右脚用力在黄石上一踏,哈哈大笑,腾空而去。由于吕洞宾脚跟用力过猛,竟在桥顶那块黄石上留下了半只脚印。众工匠大惊之余,突然发现大黄石已服服帖帖放得平平稳稳……,那“吕洞宾留下的迹印”仍在,你若细看,就会发现桥面上确有半只脚印,斑驳陆离,依稀可辨。

弘济桥长8丈4尺、宽1丈2尺,跨度6丈1尺2寸,清一色用石块砌成。下面有两个桥墩,两个桥墩之间是个环径大孔,直径约1丈5尺,它们宛如大桥的一双眼 睛,洞察世时风云,炯炯有神,十分得体。平日,河水从大孔流过,涨潮或退潮,甚至遇到洪水暴发,河水既可以从大孔流过,又可以从两个小孔泄去,以分散流量,减低水速,减少阻力,保证桥身不会被大水冲坏。”弘济桥”经历了360多年,仍然非常坚固,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相传赵州桥是鲁班修的,而滏阳河上的弘济桥则是他的妹妹所建。鲁班是著名的木石世家,尤其善于修筑桥梁,由他设计的桥梁造型美观,经久耐用。所以。全国各地的大型桥梁都请他去造。鲁班有个妹妹,人称鲁妹。鲁妹从小跟哥哥学习设计建造桥梁,也深得真传,在桥梁设计方面也有了很高的造诣,经常帮着哥哥出主意、想办法。鲁班受命建造赵州桥,在设计建造中,鲁妹建议鲁班在桥身中横贯铁梁,以加强大桥的牢固性。鲁班自恃才高,不听鲁妹之言,兄妹因此发生矛盾。鲁妹一气之下只身南下,来到广府东关外滏阳河边。滏阳河水流湍急,因河上无桥,老百姓生活十分不方便。就在桥边,鲁妹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桥,并要和哥哥比比高低。鲁妹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当地的百姓一起,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智斗恶龙、截水断流,鞭山赶石,终于在滏阳河上建造了一座造福千秋万代的“弘济桥”。弘济桥造型美观大方,在规模、样式上和赵州桥大致一样,但在内部结构上却别出心裁,增加了大桥的稳定性。鲁班因不听鲁妹之言,赵州桥几乎被张果老的毛驴压塌。鲁班亲临广府,向妹妹赔礼学习。从此往后,每当雨后彩虹之中仍能看到他们兄妹并肩站在桥头的身影。

“几番留恋古城东,皆此桥飞滏水中。恰似神工挥鬼斧,云来怪石化长虹。接连冀鲁开弘济,输转津邯扼要冲。拟放扁舟由且咏,诗思散入碧荷风。”此写意,描绘的正是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东2.5公里处横跨在滏阳河上的弘济桥。

弘济桥整座桥梁全部用石块砌成,在结构、造型、建筑年代上与赵州桥十分相似,被称为赵州桥的姊妹桥。桥东西长 48.9米,宽6.82米,高6.02米。大拱券似长虹飞架,两边各肩负两个小券,宏伟壮观。柱首雕刻有雄狮、顽猴、石桃、石榴等,两边栏板上所刻的花纹多是鹿、麒麟、八仙过海等图案。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蛟龙望水浮雕,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飞马及缠枝花卉,更是栩栩如生。桥中部栏板外侧刻有“弘济桥”字样,落款为“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评。同知董选,广平府知府贾应壁创建,万历十年岁次壬十月吉日立。”桥头有碑载:“永邑城东五里有石桥一座,名曰‘弘济’,创于隋代,明万历年间重修。”在桥两侧边券上还有横三竖四,深达寸许的坑槽,据说是当年的纤夫拉纤绳索留下的纤痕。化石,包括三叶虫、古鱼类等,更是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弘济桥曾是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道。“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因修桥时,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举,因此名曰:“弘济”。相当年,桥凌卧波,一时陆路上晋商徽贾,车盖云集。水路中津盐豫陶、峰煤邯铁,舟楫穿梭,浑有清明上河的景象。则如“出水之月,饮涧之虹”,构成了滏阳河、广平府曾经繁华与辉煌的岁月。

饱历风霜的古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史册上熠熠闪光的一页。赵县的安济桥举世闻名,并写进了教科书;泉州的洛阳桥虽不高峻,但人类运用海洋生物繁殖来固定桥身却是一个创举;苏州是当之无愧的桥城,一座大运河旁的宝带桥更是桥中翘楚;北京宛平城南的芦沟桥不仅石狮子多,更和上世纪的民族耻辱相联系;那水乡古镇如同里的三桥、周庄的双桥更如出水芙蓉般清丽脱俗。而古城邯郸,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巨桥”,又有燕国寿陵余子的“学步之桥”,也有明朝大臣张国彦的三尺桥,近者则有清漳河大桥。如今,弘济桥又吸引着旅游者的目光。人们在参观这座千年古桥之余,无不感悟历史的沧桑变迁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弘济桥在建筑规模上略小于赵州大石桥,在河北省及至全国现存的古代石拱桥中当数第二位。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