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河南大饥荒,300万人丧生,只能啃树皮为生


这组图片原藏于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反映了1942年至1943年期间发生在河南的大饥荒,据统计,当时河南的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受灾人口达到1200万,约300万人在饥荒中丧生。图为受灾的村庄,河道干枯、房屋破败,毫无生气。


这次饥荒有多方面的原因,极端高温和少雨导致的旱灾和之后的蝗灾是饥荒产生的直接原因,1942年河南国统区的平均粮食产量比战前下降了40%。图为整排整排被扒光树皮的树。
但其实单纯的旱灾和蝗灾本身无法导致如此灾难性的大饥荒,当时的条件已经恶劣到啃树皮维生。图为被剥去树皮的树。
首先,河南是抗战期间中日双方角力的重要战场,各方力量在此驻扎有数十万的军队,而这些军队的后勤主要是就地补给,这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图为死于饥荒曝尸荒野的儿童。
同时,自1938年之后,长期残酷的战争便一直在极大地破坏当地的农业生产,减产严重,当地政府和农民缺乏粮食储备。图为妇女和儿童从树上剥树皮以充饥。
战争还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与粮食奇缺一起导致了粮价居高不下,当地人民无力购买从外省调入的粮食,这令赈灾粮的效果大打折扣。1943年小麦的价格高达每市斗300元,是战前0.6元的500倍。图为妇女们从被砍倒的树上剥树皮。
同样是由于战争,土地所有权完全无法得到保护,大量地主农民宁愿抛弃土地,远去他乡,这使当地土地价格迅速贬值,农民即使变卖土地也无法生存。这样,在历代饥荒中,农民所能使用的变卖生产资料这一最后手段也失效了。图为啃树皮的老人,不知大家看到这张图片作何感想,小编看了感到无比心痛。

193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决定炸掉花园口以黄河之水阻止日军,决堤的黄河导致的巨大洪水毁掉了大面积的农田、村庄,也几乎毁掉了河南当地的水利基础设施。面对高温、干旱,没有水利设施能加以调节,天灾的损害得到最大化。图为受灾民众。
如果说之前的种种原因或是出于自然灾祸,或是出于无可避免的战争,或是出于已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那么接下来的这个原因就是完全出自官员的无能腐败了。1942年已经出现了饥荒爆发的迹象,中外多家报刊已发出预警,但当地官员选择无视。图为哭嚎的孩子。
即使到1943年2月,美国记者白修德到河南调查受灾情况时,当地官员仍试图掩盖灾情,上层部门由此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图为受灾的群众。
为维持当地军队的供给,甚至在灾情已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仍向当地民众强征军粮。据统计,至1943年初,国民政府在河南累计征粮3亿4000多万斤,与此相比,国民政府拨的2亿元赈灾款仅仅能购买2000万斤粮食。
如今的我们回看这段历史,只是在冷静地分析这场灾难的原因,但谁又能想想当时的民众是经历了何等的痛苦?